01.06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司馬遷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他創作的《史記》記錄了從上古炎黃到漢武帝劉徹期間的幾千年歷史時光,詳細介紹了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君王、社會、禮儀等,對後世研究西漢以前的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強如司馬遷,他在寫此《史記》時遇到過一個很大的困難:是否把項羽列入《史記·本紀》?

眾所周知,《史記》又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五個部分,而《本紀》裡面記錄的都是三皇五帝和秦始皇這樣的歷代君王,司馬遷寫到項羽時,猶豫不止,項羽並沒有登上過帝位,可從項羽波瀾壯闊的一生來看,他不是帝王,卻勝似帝王。縱觀項羽一生:

二十四歲,項羽與叔父帶領八千名軍士起義,一年後大敗各路諸侯,從此橫空出世。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

二十六歲,鉅鹿之戰,以四萬兵力擊敗章邯、王離率領的三十萬號稱最強的秦帝國精銳之師,極大地削弱了秦國的軍隊力量。

二十七歲,推翻秦王朝統治,然後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不可一世。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項羽與亞父范增

二十八歲,彭城之戰以三萬鐵甲軍大敗六十萬劉邦聯軍,殺死劉邦十幾萬軍士,迫使其簽訂協議,以鴻溝為界限,平分天下。

三十一歲,垓下之圍大敗,最後衝出重圍,卻只剩幾百兵馬,自知無力迴天,揚天長嘯,自刎於烏江之畔。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被圍烏江之畔

面對項羽短暫卻又波瀾壯闊的一生,司馬遷不禁寫到: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大致意思是說:項羽從民間最底層崛起,經過三年就聯合各路諸侯滅掉大秦帝國,然後分封十八路諸侯,並自封西楚霸王,雖然最後沒能長久,但是從近古以來,除了他還沒有哪個人能夠做到。

面對這樣的西楚霸王,司馬遷不會、也不能否定項羽巨大的歷史功績,他對推動歷史前進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於是司馬遷打破常規,開創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新篇章:不以成敗論英雄。也就是說,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不僅要看物質層面的,更要看精神層面的。

在《史記·本紀》中,司馬遷詳細記錄了項羽的一生,雖不是帝王,卻讓他位列帝位,名留青史,為後世所敬仰。二十四史中獲此殊榮的也僅只項羽一位。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以武力著稱的武將之一。有人甚至說中國歷史上的武將唯有呂布能與之一戰,但是由於項羽和呂布前後相差近400年,到底誰厲害也就無法比較了。但是項羽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指揮過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

二十歲時,始皇帝最後一次南巡,項羽與叔父項梁臨街叩拜,項羽遠遠望之,不禁道:彼可取而代之。年僅二十,張口就說這位統一天下的始皇帝不如自己,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如此雄心壯志,何等威風、何等氣勢。

鉅鹿之戰,鑿穿戰船,毀掉炊具,只帶幾日口糧與秦軍作戰,項羽軍帶著視死如歸的心情作戰,無不以一當十,殺得帝國精銳之師人人膽寒,最後大獲全勝,史稱破釜沉舟。

彭城之戰,以三萬鐵甲軍硬撼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項羽帶領軍隊殺出重圍,三進三出,殺死十多萬劉邦聯軍,劉邦聯軍四處潰散…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血戰彭城

垓下之圍,以十萬楚軍大戰三十萬劉邦軍,率八百精騎突圍南逃,到烏江邊僅剩二十八騎,然後又返回在幾千劉邦騎兵中殺出一條血路,最後把自己的人頭讓給了同鄉,同鄉因為斬下項羽的人頭而獲封萬戶侯,賞千金。

項羽,也是一個真性情,真漢子、真英雄。

他對部下很好,不看重錢財,他對兄弟至真至誠,隨便一個和他並肩作戰的兄弟都能賞千金、封萬戶侯;

他只鍾愛虞姬一人,不看重美色,每攻下一個城池,把漂亮的女人都讓給了手下的兄弟們。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項羽與虞姬

但是最終,老天並沒有給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一個好的歸宿。年僅31歲,卻自刎於烏江之畔。如果項羽跨過烏江,說不定幾年後還能與劉邦一爭天下,很多史學家都在研究為何項羽至死也沒有過烏江,是因為虞姬去世?還是兄弟們都已經戰死?亦是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或許真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吧。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虞姬自殺項羽痛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