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01

在大唐的詩歌江湖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對“雙子星座”。他們的江湖地位早有定論,所謂:“李杜詩篇萬口傳”,這一點所有的槓精都沒有異議。

杜甫留世的詩作中多次提及自己和李白的友誼,又經常寫詩給李白。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往往情深意長,聞一多是這麼稱讚兩人的相遇的:

“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象,譬如說,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那時候,杜甫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詩人,李白比杜甫大11歲,已經是懟過唐明皇,讓高力士伺候過的大唐超級大咖了。

李白和杜甫 “一見鍾情”,一起結伴遊行。杜甫這樣寫道:“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酒後同睡一張床、蓋同一個被子,白天還拉著手同行。去掉所有詩人善於誇大其詞的共性,這場景,也太肉麻了吧?這樣的好基友擱現在走在大路上也會顯得過於招搖。

在以後的很多年裡,杜甫不斷地給李白寫詩,絕對地辣眼:

從春天想你到冬天:

《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冬日有懷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

從白天起風了想到夜晚夢裡想:

《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夢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看到旁人想起你: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

你哪裡哪裡都是一個好,不但詩好,連喝醉了都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為了你,我不怕與全世界為敵:

《不見》: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

李白也給杜甫寫過詩。不過僅僅只有三首。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有人以此詩為例說明李白瞧不起杜甫,有人說不是瞧不起,而是朋友之間開玩笑。無論如何,從字面上看,真的看不出來他們的友情多麼深厚。

李白和杜甫還有高適組了一個組合。三個人白天到處亂轉,打了兔子什麼的,晚上就回去燒烤了吃了,再一起去挑逗一下小美女。不久這個組合就散了,杜甫去了長安,高適去了邊疆,李白繼續流浪。

分別時李白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前段時間我們在一起喝的很爽,玩的也很爽,什麼時候有空了,我們一定要再好好喝一頓,馬上就要分別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吧。怎麼聽怎麼像是硬勸杜甫喝酒,也不照顧他的酒量。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沙丘城,位於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天寶四年(745)秋天,李白在魯郡送別杜甫、南遊江東之前,回到沙丘寓所。

從天寶三年春夏之交,到天寶四年秋,李白和杜甫相處的日子還是不少的。現在,詩人送別了杜甫,獨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覺友誼的可貴。此時,李白才有些情不自禁,他寫下了贈杜甫感情最濃烈的詩: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寄託著我的深情。”

且慢,而這兩句表達想念之情的前兩句則是: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沒你的日子,我一個人喝酒唱歌好沒意思啊。原來杜甫仍然是李白比較喜歡的一個酒伴。

如果杜甫讀了李白另一首贈人詩,會不會小心臟受不了: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個叫汪倫的漢子,只請李白喝過一次酒,李白這樣述說和他的情誼,杜甫難免會說一句:“好尷尬呀。”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02

李白在唐詩江湖上是個大咖,牛一些當然有底氣。可他並不是杜甫贈詩最多的人,杜甫贈詩最多的人名叫鄭虔,而且,這位老兄似乎根本不甩杜甫小兄弟,他表現的比李白還要牛氣沖天,他竟然一首都沒有回覆杜甫。這才真是:

流水有意,落化無情。

多情卻被無情惱。

杜詩編年集子中,贈鄭虔的詩竟多達二十多首。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鄭虔(691年—759年),字趨庭,鄭州滎陽人。

根據《新唐書·鄭虔傳》記載,鄭虔家境貧寒,買不起練習書法用的紙張。他在長安居住時,得知城南慈恩寺中貯存了好幾屋柿葉時,便搬到寺內居住,每天取柿葉當紙刻苦學書,如醉如痴,日復一日,從不間斷,竟然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鄭虔後來終於大成,他的草書達到了“如疾風送雲,收霞推月”的境界。

據《前定錄》記載,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鄭虔為廣文博士,有個叫鄭相如的,五十多歲了,從隴南來應明經科考,以侄子的身份拜謁鄭虔。鄭相如學問淵博,而且能預知未來之事。

鄭虔說:“我今後的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鄭相如說:“五年後,國家將改年號。再過十五年,在幽薊一帶將起大盜,叔父您這時也要被玷汙,如果叔父能對國家忠心赤誠,還可以僅是遷謫,不然,就不是我能預料的了。”

開元二十九年(742年),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十五年(756年),安祿山派西京留守張通儒到長安,驅逐唐朝的官員到東都洛陽。

鄭虔到了東都,任為水部郎中,他想到鄭相如的話,假裝瘋顛,他自己弄汙自己。他又偷偷上奏皇上,傳遞情報。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那年東都也已平息叛亂,皇上命令三司審理投賊人的罪行。鄭虔因為身在敵營而心不附合叛賊,只是被貶職作溫州司戶,不久後逝世。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03

杜甫是鞏縣(今河南鞏義)人,鄭虔是滎陽人,在居不易的京城長安,兩人就是老鄉。杜甫在長安第一次碰到鄭虔時39歲,而鄭虔已經是一位59歲的老人了。兩人一見如故,迅速成為忘年之交。

那時天寶初年的時候。

鄭虔出道很早,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杜甫生於鞏縣。開元二年(714年),鄭虔初入仕途,任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雖然品級不高也沒有什麼重要政務可辦,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後任左監門錄事參軍。

開元中,鄭虔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蘇頲推薦鄭虔為著作郎,鄭虔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他倉惶焚稿,仍因罪外貶十年。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李隆基愛其才,召還京師,然後不了了之。這樣的境內遇,李白先生也遇到過。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鄭虔擅長寫詩和作畫,天寶九年(750年),鄭虔畫了一幅畫並把自己作的詩寫在上面,獻給唐玄宗。唐玄宗一看,拍案叫絕,揮筆題寫了“鄭虔三絕”四個字,唐玄宗專門為鄭虔設置一所供官宦子弟讀書的“廣文館”,任命鄭虔為廣文館博士,傳授學問,所以鄭虔被時人稱為“鄭廣文”。

這種清苦閒散的教職,鄭虔又能有什麼作為呢?幸有好友蘇源明時有接濟。杜甫在《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詩中寫道:

廣文到官舍,繫馬堂階下。

醉則騎馬歸,頗遭官長罵。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

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天寶十三載(754年),鄭虔遷著作郎,從五品上,掌撰朝廷碑誌、祝文、祭文等。從鄭虔任職所主管的這些業務上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唐明皇很愛鄭虔的才華,但並沒有重用他,沒有給他身上放更重的擔子。

鄭虔一輩子坐的都是冷板凳。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04

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35歲的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四載(755年)春,此時已經是杜甫困守在長安的第十個年頭了,由於仕途坎坷,詩人的牢騷憤怨自然也與日俱增。

這一年,杜甫給鄭虔寫了著名的《醉時歌》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

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

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

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這首詩充滿了嘲笑和自嘲。首段前八句是先嘲鄭虔;次段八句嘲自己;第三段六句則舉出司馬相如、揚雄,給自己和鄭先生解嘲;末段六句明嘲儒術,暗諷時政。

《杜臆》評此詩:

此篇總是不平之鳴,無可奈何之詞,非真謂垂名無用,非真薄懦術,非真齊孔、蹠,亦非真以酒為樂也。

在這首詩裡,杜甫給和他處境差不多的鄭老夫子奉獻了兩個成語,也算是鄭先生沒有白交一回杜甫這個小朋友。

這兩個成語是:袞袞諸公 杜陵野客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也是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唐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鄭虔等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

後來鄭虔王維等人被叛軍驅逐到了東都洛陽,任為水部郎中,他假裝瘋顛躲過一劫。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05

唐肅宗收復長安後,鄭虔因在安史之亂中險些入賊為官,被遠貶台州。杜甫認為朝廷對鄭虔的處置不當,在與鄭虔於鄭駙馬池臺偶遇時,杜甫寫了《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一詩,為白髮蒼蒼的老朋友鄭虔申辯,將他比喻為仗節而歸的蘇武:

不謂生戎馬,何知共酒杯。

然臍郿塢敗,握節漢臣回。

白髮千莖雪,丹心一寸灰。

別離經死地,披寫忽登臺。

重對秦簫發,俱過阮宅來。

留連春夜舞,淚落強裴回。

在這首詩裡,杜甫又給鄭虔留下一個成語:一寸丹心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至德二年(757年)鄭虔往赴臺州貶所時,杜甫因未及餞行而作《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於詩》:

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

蒼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

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前人評這首詩,有的說:“從肺腑流出”,“萬轉千回,純是淚點,都無墨痕”。有的說:“一片血淚,更不辨是詩是情。”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後,杜甫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這年九、十月間,杜甫在西行秦州期間得到鄭虔的音訊,據《鄭虔墓誌》,杜甫得到消息之日,大約正是鄭虔逝世之時。大約次年或上元、寶應年間,杜甫作《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詩的開頭說:

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

存亡不重見,喪亂獨前途。

詩的結語說:

瘧病餐巴水,瘡痍老蜀都。

飄零迷哭處,天地日榛蕪。

蘇少監指的是杜甫另一好友秘書少監蘇源明。

別抱怨李白不回覆杜甫的詩,這個人比李白更絕,一首都沒回

鄭虔做為一個詩人,在《全唐詩》裡只留下一首名為《閨情》的詩:

銀鑰開香閣,金臺照夜燈。

長征君自慣,獨臥妾何曾。

這首詩放在唐詩江湖裡,實在算不上多麼出色。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