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中國古建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

當前,人們愈來愈重視對傳統建築的保護,各地出現了一些蘊含歷史文化的精品。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出現了很多“保護中破壞,建設中丟失”的現象,使古建保護工作不盡如人意。這裡除了人們的認知水平、管理機制等因素外,也與古建設計、施工水平有關。

隨著新型城鎮化步伐引領,古建築保護事業也在不斷髮展。但目前還有許多值得社會關注和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其中既有保護、傳承問題,也有合理利用、優化創新問題。

中國古建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

尤其是古建行業,機構力量分散,企業之間、行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管道不暢,缺乏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項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古建是傳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為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記錄,是人類文化靈魂的棲息地,人類文化信仰的廟宇,銘刻歷史豐碑和文化靈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社區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徵,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加以改善。

中國古建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傳統建築文化持續發展的文明古國,中國有多項世界一流的不同時代的古建築,這些傳統建築文化是現代中國城鄉建築事業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根。

在當代中國城鄉建設中,沒有傳統建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首先要明確什麼叫民族傳統建築文化,並搞清楚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古建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

首先,什麼叫傳統建築文化?簡單來說它是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建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體成就。傳統民族建築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無處不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西安半坡遺址,無疑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建築之一。

就中華傳統建築的規模和影響,大型的有世界聞名的萬里長城等偉大建築工程,小的則有中國貴州苗家吊腳樓,侗家風雨橋和布依人家的石板房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正確觀念得以樹立。在新舊世紀之交,開展對中華古建文化的理論研究,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理論與實踐活動,回到了正常的社會生態生活中。

中國古建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

其次,把傳統建築文化、傳統技術、工藝和現代建築科學、現代建築材料、現代建築工藝和現代國民社會生活要求結合起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民族傳統建築文化、技術與工藝的實際應用情況的回顧、總結與交流,對提升當代中國城鄉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促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最後,建築水平決定著我們城鎮化水平,在城鎮化建設中我們要重視民族建築本身傳承的關係。一是傳承與弘揚的關係要發展,怎樣使民族建築與現代建築緊密結合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二是民族建築技術方面的研究一定要與我們的古建築保護與施工緊密結合起來。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建築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築+文化+互聯網產業生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