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在遠方》編劇申捷: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在成功創作了《白鹿原》《雞毛飛上天》《虎媽貓爸》等家喻戶曉的熱播劇集後,編劇申捷的新作《在遠方》目前正在浙江衛視和東方衛視熱播。這部聚焦國內快遞行業發展的《在遠方》以主人公姚遠等人的創業歷程為故事主線,展現近20年來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變遷。在編劇申捷看來,這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是真正的中國新時代的開啟,他特別想把讓每個中國人這二十年來的回憶整理一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特別難寫的。為什麼難寫?是因為我們正在經歷,它讓我們眼花繚亂,它沒有經過沉澱”。

《在遠方》編劇申捷: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創作源於《雞毛飛上天》的一次取景”

《在遠方》是編劇申捷和製片人吳家平繼《雞毛飛上天》之後,再度攜手打造的現實主義之作,並將目光聚焦在了快遞與互聯網浪潮。談及該劇的創作初衷,申捷透露,源於一次桐廬之行。​

2015年拍攝《雞毛飛上天》時,申捷和製片人吳家平跟隨劇組前往桐廬取景,就在這個過程中,申捷忽然注意到當地的特別之處:桐廬不僅見證了浙商的崛起,還出現了“三通一達”——申通、中通、圓通、韻達這些如今早已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快遞品牌。在申捷看來,中國快遞業的偉大,在於這些起於微末的創業者們最初都是拉著親眷家人一同闖蕩。他們的創業史,是中國近二十年民營企業騰飛史的一個縮影。“之所以選擇快遞和互聯網,是因為只有它們才能更好地展現祖國20年來的鉅變,這兩個行當輻射了我們民生的每一個角落,輻射了360行,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的靈感是從這兒來的。”​

劇本是創作的起點和靈魂。創作期間,申捷採訪了中國快遞行業和電商行業的眾多人士。他表示,創作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將時代與個人的情感、命運融為一體。“劇中80%的素材來源於現實中的相關企業,所以《在遠方》其實是一個集大成者,我把這兩個行業遇到的各種故事全寫進去了。”敢拼敢闖的創業青年姚遠、電商大佬劉雲天、郵政老幹部路中祥……申捷從大量案例中萃取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為一部描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創業史,如何將人物故事與時代洪流融合兼顧,申捷認為:“其實兼顧起來特別難。”在他看來,大事件難寫的地方在於需要將無數小人物的感動融合起來,才能匯成時代的聲音。申捷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在劇中設計了“非典小院”“汶川帳篷”等特殊環境,這些情境讓劇中人物與時代大事件發生了關係,人物之間也由此產生了關聯。​

申捷坦言,非典的部分是他特別喜歡的。當年,很多人都經歷過宿舍樓、教學樓、辦公樓戒嚴,大家在7天或14天的時間裡被封閉在一起,即便不常交往的人也會產生特殊的情感,“寫非典的時候,我原本設立了一個開放的社會視角,但後來我發現,它無法把主人公命運、個性的矛盾衝突展現出來,我最終興奮地找到了那個封閉的小院,就是眼看就要爆發矛盾了,他們被戒嚴了,當這幾個主人公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發生一切的時候,化學反應是非常大的。”

《在遠方》編劇申捷: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和《雞毛飛上天》一樣,《在遠方》的選角避開了流量和所謂的“明星”,而是選擇了有紮實演技的演員。不管是男女主角劉燁和馬伊琍,還是配角梅婷、保劍鋒和曾黎,幾乎每個人都與角色有貼近之處。申捷透露,其實自己寫姚遠這個人物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我寫完了以後就告訴投資方,一定要找到他,因為劉燁身上有一股勁,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而且他的氣質特別有那種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東西,樸實之中還透著倔強。姚遠這個人物,不斷跌倒、不斷爬起,他有他的草根性,但他又不甘於人生的現狀,總想突圍,總是做超出自己現有能力的工作,就像這部劇的名字一樣,他的夢想永遠在遠方!”

《在遠方》編劇申捷: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劇中,劉燁、馬伊琍、梅婷飾演的三個角色間的情感糾葛,也打破了國產劇慣有的標籤。馬伊琍看了劇本,直言“我做不了路曉歐”;梅婷則說:“劉愛蓮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存在呢?”但演完之後,他們都理解了人物。馬伊琍跟申捷說:“我經歷了這麼多,我發現路曉歐比我強大得多,也許我將來能做到她那樣。你寫了一個讓經歷過的女性能感受到力量的東西。”

《在遠方》編劇申捷: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生活中有很多微妙複雜的關係,我們要尊重深層而隱秘的情感體驗。”《在遠方》中,“路曉歐”和“劉愛蓮”這對情敵,後來成為了好朋友。“在寫這種轉化時,我給自己提了特別大的難題,她們不撕,大家可能覺得這倆人聖母。”但最後劇中的呈現,兩人的溝通始終是理性成熟的。這組人物關係的每一處細節,每一處心境轉換,都對編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我就想逆著寫,現在太多那種順著觀眾思維走的劇了。”​

“現實主義創作是直面矛盾,播撒希望,釀造情懷”

從《虎媽貓爸》到《白鹿原》,再到《雞毛飛上天》,以及這次的《在遠方》,回望自己的創作之路,申捷坦言,“剛畢業的時候,我也曾被各種聲音困擾過,也被自己的小兒女情長糾纏過,那時候投資方還有專家老師經常評論說,我的作品有學生氣,我也老拿出一副搞藝術的姿態去弱弱地反駁他們,直到我看到一句話——所謂經典,就是讓我們離開有限的自己,去擁抱更廣袤的世界。我的體會是,只有當創作者放下小我的偏好,擺脫執念,去看一件事、一個人、一個時代,你才能體會更多人的悲苦喜樂,當你的心能夠與大眾同在的時候,作品的杯水風波也就可以避免,這是我這兩年最大的一個感受。”

《在遠方》編劇申捷: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著劉燁去的

“浪漫”“激情”“理想主義”,這是申捷對《在遠方》這部劇氣質的定義。在聊到《在遠方》劇名的含義時,申捷說:“我特別喜歡這個片名,就是唯有理想在遠方呼喚,我們才能不被現實中的坑坑窪窪絆倒,不被誘惑牽絆”。申捷希望更進一步傳遞的是,“蹉跎和成績都已經屬於過去了,當下就是要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關,只有不斷超越它,光榮和夢想才會出現在遠方。我覺得對於國家、對於個人皆是如此。”​

以前的戲,申捷還會考慮怎麼適應市場,但是這次他做了一些冒險和實驗,“以前的成功,不意味著下一步的成功,何況這次我沒有按常理出牌。對當代戲呢,我有我的執著,我一直想把這塊兒給補上,就是想寫出那股勁!所以這次沒有妥協,完全按照自己對時代的思考,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又充滿刺激,向未知進軍是我現在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動力。”在創作現實主義題材的路上,申捷認為“提煉生活的真”和“尋求人性的美”對他來說是必經之路,這兩條缺一不可。他多次提到,“現實主義於我,不是簡單的謳歌,也不是簡單的販惡,這些都不能征服觀眾。現實主義於我,是直面矛盾,播撒希望,釀造情懷。”

(@燕趙都市報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思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