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孩子上幼兒園後,除了作息、吃喝拉撒的自理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需要他去面對和成長——社交與衝突解決。而這一點,也是爸媽們感覺最棘手的。

如果一天,你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說:“媽媽,今天小朋友打罵我了/搶我東西”。

當孩子向你告狀時,你想好如何應對了麼?

  • 教孩子堅強?他會更委屈,因為連爸爸媽媽也不懂他……
  • 教他打回去?且不說冤冤相報,但從孩子講,制服是孩子的長處麼?
  • 教他下次躲遠點?那會不會擔心以後孩子變成膽小怕事?
  • 去找老師協調?又擔心他太依賴成人,以後無法自己處理……

OMG,這件事,似乎沒有李玫瑾教授說的“打回去”那麼簡單,也很難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向劉備一樣“先禮後兵”,也不確定能否告訴孩子用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當然也很少有爸媽能夠讓孩子從此變得很“佛系”。

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孩子話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孩子給我們說自己被欺負的事,其實是在“訴苦”,這種行為源自於孩子需要排解負面情緒的內心需要。

訴苦,就是把你的不開心說出來,講給別人聽。把你的遭遇、憤怒、悲慘、孤獨、寂寞、無助、絕望、受傷、委屈、無聊、迷茫,通通都說給別人聽。

一個人心理委屈需要排解時,把委屈說給最信任的人,可以讓吐露著內心更安全,這樣自我療愈的效果就會更好。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父母無疑是最重要和依賴的人。

所以,孩子來找我們訴苦、告狀了。

或許,不少爸媽內心會不自覺地抗拒訴苦,所以,他們會本能性的想盡早結束孩子反應的事:

不瞭解事情來龍去脈,就給出誰對誰錯的是非評價

不明白孩子需要回應什麼,而以自己的認知告訴孩子沒什麼,要堅強

不考慮孩子有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潛在思路),直接給出可以怎麼做的操作指南

而這些著急的行動,其實早已背離了孩子向我們訴苦的初初衷:我好委屈——我需要安慰。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訴苦求安慰會不會上癮?

當然,也有一些爸媽是心如明鏡的,他們明白孩子就是來求安慰的。但在他們心裡,卻有一坎兒:如果事事求人,長大以後如何獨當一面?

所以,他們也會經常出現客觀的分析是非曲直,把孩子當機器人進行程序設定的情況。

其實,當孩子選擇來時,他的內心已經做過了衡量,我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所以我要開口尋求幫助。這其實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也是處理問題的能力體現。

而對於孩子會不會上癮而喪失能力,主要是看父母是直接代勞,還是會抓住機遇進行能力訓練。

總體來說,要做到情感上支持,技術上輔助。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情感上支持,技術上輔助

情緒沒有對錯,不論你覺得是孩子錯、孩子弱、孩子倒黴還是孩子如何,這些孩子在心理上訴苦求安慰的需求是一樣的。所以,對於父母來說,要無條件的愛孩子。

技術上,則需要謹慎了。直接告訴孩子如何處理、甚至告訴孩子“放著我來”,都會讓孩子從問題處理中脫離。

6句話,讓委屈成為孩子高情商的起點

那麼,究竟該如何處理呢?通過對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唸的不斷實踐,我總結出6句話,經兩個孩子親測,效果不錯,分享給大家:

【第一句:你感到很委屈/很難過是麼?】

既然孩子是為了釋放情緒,那麼我們第一步就是要回應他的內心需求,讓孩子得到初步的安慰。

這時候,一句“所以,你感到很委屈/很難過是麼?”,再配以一個媽媽抱/爸爸抱,會讓孩子拘謹的心快速打開。

接下來,我看或者收穫孩子深深地點頭,或者收穫孩子嘩嘩的眼淚,也或者會收穫孩子默默的低頭。

雖然反饋不一,但傳遞了一個信號:孩子的心結在因我們的互動緩慢打開。

這時候,蹲/坐著和孩子同高,或拉著手或並著肩或深深的抱一會而,都是不錯且要跟進的選擇。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第二句:能不能告訴我,今天發生了什麼?】

孩子回應了我們理解他的言語,就等於他做好了進一步吐露心聲的準備。

所以,接下來我們並不急於評價是非或者支招。因為事情還沒呈現,而孩子還沒明白到底為何會這樣。

所以,第二句我們要去搞清來龍去脈。

說一句“能不能告訴我,今天發生了什麼?”,是對嚴陣以待的孩子發出開講命令的絕好語言。詢問中,溫柔、急切不言而喻。

這時候,孩子會斷斷續續的講他眼中的“事實”,這個事實是導致他難過的原因。不論孩子說的是什麼,都不要評價。比如我覺得吧,這件事是你對不對,他對不對。因為評價會阻礙溝通。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第三句:哦,原來是這樣啊。在……時候,他……了你(如何對待),但你卻不喜歡他的這種做法,對麼?】

第三句,很長,也很關鍵。他是你從回應情緒,到引領孩子解決問題的轉折。而這句話中,每一部分,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哦,原來是這樣啊。

表明你很認真的聽了。我們知道,很多時候,鬱悶的情緒只要有個專注的聽眾,就解決了大半。

  • 在……時候,他搶走了你的玩具/打了你。

複述是一種澄清,用來矯正你和孩子之間,可能存在的那些理解差距,這對於確定解決方案,十分重要。

  • 可是,你不喜歡他這樣對待你,對麼?

這句反問,是你給孩子的一劑強心針,是打開孩子勇氣之門的鑰匙。

他來找你訴苦,往往是當時過不去那個坎,而過不去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內心力量不足,不能自信的直接面對和處理。

這個時候,我可以再次刻意的嵌入身體語言,拍拍肩膀、拉拉手、摸摸頭,都可以讓孩子接收到你懂他,而他也可以。

經過這一輪,不少孩子會給出確定的回應。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第四句: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你認為怎樣能夠避免別人這樣對你?】

當孩子心理處理差不多時,就要解決未來再遇到該怎麼辦了。那麼,該如何讓孩子掌握處理方式呢?

幼兒園的孩子一般是2-6歲,著名兒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將感知動作內化為符號,並通過符號進行思維。也就是說,我們讓孩子感受如何處理,他們會把這個方法記錄下來,到需要用的時候,進行調用。

這時,我們可以用“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你認為怎樣能夠避免別人這樣對你?”,來開啟孩子的路演模式。當孩子心裡有數時,再遇到這類情況才可能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第五句:……,這是個不錯的想法,我認為你可以試試。要不要我們先練習一下?

當我們開啟孩子路演模式時,如何去做可能就有了答案:

  • 有的孩子會說:我告訴他我不喜歡你這樣——勇敢說不
  • 有的孩子可能會說:我提前就走開——智慧躲避
  • 也有的會說:我去找老師——尋求幫助

哪個更好?其實,它們都是很好的做法,我可以先選擇孩子說的那條,他會更容易去做。

說這句話時,核心是要複述他的想法,然後肯定。這樣,孩子會因為貢獻而激發自我價值感。這一點,是他面對問題,願意積極尋求方案的力量支撐。

鼓勵完後,最好是和孩子模擬下這個場景,讓孩子的方法落地實踐,為孩子的正式上場做好準備。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第六句:還有其他辦法麼?……我突然想起來,以前我是這麼做的】

一個方法,揭開了孩子解決問題的序幕,接下來,就是演出的最精彩時刻——尋求更多的思路。

這時候,我們可以詢問孩子,鼓勵他想更多的方法。如果冷場,就用“我突然想起來,以前我(或某某)是這麼做的”拓展孩子的知識庫。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孩子不說怎麼辦

當然,有的孩子會在任何一個環節停下來,拒絕說話。這時候,不要焦慮,因為我們可以做以下幾種努力:

1、回憶下有沒有一些不恰當的表達,阻斷了孩子的表達意願。比如:

這件事應該這樣/為什麼不這樣?——說教

為何小朋友專門欺負你?——質疑

你怎麼不躲開/不還手?——指責

這有什麼好傷心的——冷漠

……

如果有,用“我”的語言立即修正(告訴孩子):剛才我哪點做的/說的不合適,因為我聽到你這麼說,內心有什麼感受/想法。

2、給孩子不說的權利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情緒過不來或不會排解,而卡住不想說、說不出。這時候,就用身體語言回應他,默默陪伴他即可。

帶到他穩定時,問一句是否願意說,如果還不願意,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說的時候,可以告訴我,我隨叫隨到”。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回來告狀,和他說這6句話,利用挫折練情商

我是甜嫻,80後二胎老媽一枚。迷戀遊戲力,追逐陽光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