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潮汕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清光绪五年(1879)创办的汕头豆饼厂,首开潮汕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先河。该厂使用蒸汽机榨油、豆渣则用模压成扁平的圆饼,用作肥料,年产量约为30万块。其后,设计相同的第二家豆饼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开工,还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开办的蒸汽机面粉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美香罐头厂,光绪二十四年(1908)开办的适味罐头厂,宣统元年(1909)开办的开明电灯公司等,潮汕近代工业日渐兴起。

20世纪10—20年代,潮地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抗议美国苛待华工,抵制美货;抗议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对中国的商品输入大大减少,成为潮汕民族工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汕头指南》载,清宣统元年(1910)开工兴建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民国3年(1914)开始营业,此后,一批针织厂、汽水厂、罐头厂、制冰厂、印刷厂纷纷设立。据统计,至1931年汕头市区共有各种工厂50余家。此外,潮安、庵埠、澄海、揭阳、棉湖、潮阳等地也开设了一些织布厂、肥皂厂、电池厂、火柴厂、制药厂、机械厂等。如,颇负盛名的“宏兴”药行就是20世纪10年代创办的。广东历史最久的电池厂——潮安三星电池厂,亦于民国14年(1925)由潮安人杨庭松集资创办。规模较大的揭阳曲溪糖厂的创办是潮汕机械榨糖的首创。揭阳捷和钢铁厂,抗战时期,已能生产一些军工器材。

华侨对潮汕工业企业的投资,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代华侨在汕头创办或参与投资的工业企业有20家,投资金额为332万多元,约占汕头工业资本的百分之五六十。著名的侨办企业,有20世纪初开办的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和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20世纪20—30年代开办的汕头永安堂制药厂、汕头制冰厂、利生火柴厂、南华钟厂以及澄海的振发织布厂、揭阳的捷和金属制造厂、潮安的仁丰油厂、华侨瓷厂等等。这些侨资企业,给潮汕近代工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技术设备和动力来源,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历年归国的众多华侨中,不少人由于在国外接触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因而在较短时间内成了民族工业的熟练劳力。

潮汕民族工业基础较薄弱,难于经受较大风波冲击。民国22年(1933)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潮汕一批工厂企业先后倒闭或歇业。1939年汕头市区及潮州、澄海、潮阳等县城陷入日本侵略军之手,潮汕工业受到严重破坏。随后,国民党搞内战,本地工业一蹶不振。

潮汕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