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餐後高血糖 更易危害心臟

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數人最關心的是空腹血糖,認為空腹血糖正常就沒事了。其實,餐後高血糖危害更大,易引起各種併發症,尤其是危害心臟。

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許多人健康檢查只測空腹血糖,更容易使人對餐後血糖掉以輕心。空腹血糖不是判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且比起西方人,亞洲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餐後血糖過高的比例更多。

餐後高血糖  更易危害心臟

餐後高血糖是指正常餐或標準餐後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的血糖升高值超過正常範圍。餐後高血糖可伴發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可造成血管損害,最終導致動脈硬化,促發心血管事件。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比較了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所起的作用,都達到了一致的結果。餐後高血糖就像海浪持續衝擊血管,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因葡萄糖毒性而受損,長期下來會使血管發炎、氧化壓力上升,血管收縮功能變差,動脈持續硬化,更容易發生心肌梗死或中風,引發猝死危機。

餐後高血糖  更易危害心臟

關於餐後高血糖的控制,首先要從飲食方面著手。食物的種類和數量直接影響餐後血糖。水果食用量為每天100克~250克,儘量選擇含糖量低的水果,比如小國光蘋果、木瓜、草莓、柚子、檸檬、楊桃、楊梅、杏、酸梨、白蘭瓜、番石榴等。食用時間為兩次正餐之間,作為加餐食用,最好不要在餐前或餐後立即吃水果;選擇在血糖控制較理想、病情穩定時攝入,一般是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後血糖<10.0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7.5%的情況。糖尿病患者不僅要控制主食的量,更要平衡主食的結構,一般每日主食量為200克〜300克,肥胖者控制在150克〜200克。食用多種糧穀類食物,比如大米、麵粉、玉米、大麥等,可以換著吃,並注意粗、細糧搭配。

餐後高血糖  更易危害心臟

積極治療和預防肥胖或超重,及體重正常並伴代謝性肥胖者(即腰腹圍增大的向心性肥胖)者,因為肥胖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可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代謝異常發生的危險性增加。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任何口服降血糖藥物都可以選擇,如單一藥物無效時,可以聯合兩種藥物治療。對於超重及肥胖者,建議首先選擇二甲雙胍或α-糖苷酶抑制劑,發現口服降糖藥物失效者,改用胰島素替代治療,如全天胰島素用量>30〜40單位,2〜3次皮下注射,一般早晨用全天2/3,晚上用1/3,具體應遵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