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处于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蔡澜


湖北位于中国南来北往的中心交汇地,吸收了东西南北的各种美食元素,但湖北菜很难给外界留下一个固定而深的印象,因为湖北菜既有清淡派,也有麻辣派。既受下游江浙的清淡影响,更受到上游四川的麻辣诱惑。早餐武汉,号称连吃半个月每天不重样。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热干面起源于码头,它味道好,抗饿,即拌即吃,价格实惠,无论哪个角度都满足大众的日常所需。在所有的早点当中,热干面能坐稳“头把交椅”自有它的特别之处。以红色的辣椒油、褐色的酱菜丁和翠绿的葱花做装饰的热干面卖相喜人,芝麻酱的香气若有若无地飘散在鼻子周围,诱人胃口大开。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武汉的早餐之所以“顶饱”,与其码头城市的起源很有关系。晚清通商开埠,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汉口崛起,需要大量码头工人,工人们进城每天吃完早饭就得去码头上装货卸货,顶着江风劳累,有时一天都吃不上饭,就必须来点糯米或重油的食物储存在胃里,尽可能减少饥饿感,胡椒辣椒都是可以用来抵御寒冷江风侵袭的佐料。经过历代小吃师傅的改进,慢慢演变成了今天见到的“豆皮”“热干面”“重油烧麦”“糯米包油条”。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重油烧麦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汉口小巷里的面窝店,这一带是回迁居民区,外貌破落但租金低廉,反而成为了美食集聚地。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站着吃热干面,是武汉人最典型的标志。


因码头而兴盛的城市,市民气息都会相对重一些。武汉的早餐更是最具世俗风情,大大咧咧站路边吃,搬板凳排排坐路边吃,衣着入时的阿姨一手串起几个油饼,昂然提回家吃,还有开着豪车,把一堆早餐放在后座上慢慢开回去带给家人吃。总之,过早在武汉是个大事。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开私家车来汉口小巷给一家人买早餐的大叔。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三镇民生甜食馆的生煎包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汉口南京路,提着热干面豆浆赶着回家吃的孩子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糯米鸡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路边搭小板凳过早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北京的早点也闻名天下,但是相较于武汉太缺少烟火气,上海的早餐相较于武汉张过于寡淡,清粥小菜武汉人是不会有胃口的。早餐小吃是辛苦行业,摊主们凌晨两三点起来,图一个养活全家的辛苦钱。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被美味汤包惊艳到的小朋友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汉口严氏烧麦店,因为发面技术好,他家的面食特别受欢迎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汉口一对父子边吃热干面,边等出租车。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热干面对武汉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当地物价水平的风向标。十年前,当热干面涨价至一块八和两块时,甚至惊动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过问。而经过了近十年的物价调控后,热干面却仍然只维持了四至六元的亲民价格。端一碗热干面走在路上吃,曾是武汉特有的风景。只是随着近些年上班节奏的加快,更多人是买完热干面装袋就走。“好吃佬”主持人陈哥用热干面来形容武汉人的性格:热情,干练,爱面子。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用石磨研磨出的芝麻酱,拌出来的热干面,香味更浓

热干面的面条是煮了半熟的碱水面,在案台上摊凉,拌上香油成为半成品。开卖时再下锅煮开,捞起后加入酱油麻油芝麻酱萝卜丁等配料,程序极为繁琐。而一碗热干面是否好吃,最具决定性的在于芝麻酱的窍门,大工业生产芝麻酱是机械打磨,齿轮高转速的高温会让芝麻里的香味提前释放,甚至糊掉散发出一丝苦味。要想得到一碗优质芝麻酱,则需要用石磨低速慢慢研磨。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汉阳湖南人聚集区的豆皮馆,老板创造性的在豆皮上加了几种炒菜,让口味相对清淡的豆皮增加了几分重口,向湖南人的口味靠近了一些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豆皮小馆里的猫,也被香味吸引了

对外地人来说,刚开始吃热干面嘴里容易干渴,能让所有人一致达成热爱的反倒是豆皮。糯米软绵口感加上鸡蛋皮的香味,辅以香菇牛肉豆腐干等在热锅里煎制,待汁水浸入糯米中时,肉香米也香。毛主席来武汉,每次都要点豆皮吃,在巡视三峡的游轮上,也把老通城的豆皮师傅一并带上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在武汉早餐界有点名气的豆皮师傅,大多是当年老通城班底里留下的渊源,豆皮制作工艺复杂,面对一口高温铁锅繁琐操作,一天下来十分劳累,而豆皮本身也卖不上来价格,只能维持在六至八元左右,消费者似乎也不愿意为此多买单,因为传统豆皮里的肉并不多。比起过去,如今武汉的传统豆皮店少了很多。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恩施古城里卖完菜的村民,带着孩子买完早餐回家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恩施古城南门口的油香店,是当地人路过必买的早餐


作为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恩施州,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跟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截然不同,古代恩施交通不便,崇山峻岭里流淌的清江狭窄湍急,物资交换全靠山间挑夫河里纤夫。加上靠近重庆地区,这里的饮食更偏辛辣,老百姓把山里的土豆玉米和辣椒腊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美食。炕小土豆,包谷(玉米)粑粑,油香,还有受到邻居重庆万州影响的各种小面。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土家烧饼是当地人每天早上必吃的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靠山吃山,恩施盛产土豆,一位土家大婶虽然聋哑多年,但她炕的土豆特别好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带着孩子上街吃一碗小面,因靠近重庆,这里的面条主打麻辣味

恩施在外界最有名的食物应该是土家掉渣烧饼,十年前一度开遍全国,甚是红火。但随着每家独立小店品控不一,恶性竞争后,这类烧饼店越来越少。在恩施一家三代人专做烧饼的店里,我终于再次感受到烧饼的魅力。肥瘦相间的面团在碳火烘烤下变得蓬松酥脆,加上一点辣椒面和酱油的升华,口感美妙。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洒满芝麻,等待入炉的土家烧饼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中老年人上街喝早酒,一顿早餐吃上两小时也不稀奇

不过最有土家族特色的还要属当地人的早酒,大清早不少当地老人会选在街头小摊边,点上一个小火锅或一碗面,举起四五十度的白酒喝上小半天。这个习惯要追溯到过去,山里人都要四点钟起床上山收割猪草,再去半山腰的田里干点活儿。等到八九点钟开始有点炎热时,他们才会背着猪草回家喂猪,然后吃饭,喝点白酒来恢复一下体力。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多数人不再需要早起上山干活儿,但喝早酒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小火锅店里的早酒聚会,两位老人喝着喝着,吐词也开始迷糊不清了


士可杀,不可不过早

▲清江是恩施的母亲河,在河边吃饭,也是恩施人的生活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