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建行原董事長王洪章:銀行要懂經濟,能找準銀行的根基,會做金融

導 讀 ( 文 中騰泰戰略整理)

科博會“2019中國金融論壇”於2019年10月23-24日在北京召開。論壇主題為: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建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出席並發表演講。

王洪章,中國建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表示,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時候,我們或放大了銀行作為“虛擬經濟”的特性和倍數。

建行原董事長王洪章:銀行要懂經濟,能找準銀行的根基,會做金融

王洪章

以下為演講實錄: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中的“三駕馬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正加快結構性調整,通過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經濟增長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作為助推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對穩增長、調結構、提升增長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銀行的根基是實體經濟

1.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矛盾只有靠紮實的金融服務來緩解

近年,出現經濟增速下滑、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的負面狀況,對銀行的挑戰是空前的,銀行與金融的結合,發揮的“潤滑劑”作用,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們能做點什麼,或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這就與對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持續的跟蹤分析,在多方面錘鍊出銀行對經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要懂“經濟”,才會“做金融”,從中會找到銀行支持的重點,也會成為銀行效益的增長點,對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中,也是銀行信貸結構調整的有利條件,更是一個機會

我們現在很多新興產業,很多是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實現的,過去我們用2萬億左右的不良貸款,實現了200多萬億的銀行優質資產,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注和必要的扶持,是銀行的應盡義務。對服務業的扶持,要考慮到我國目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的實際特徵。

整體服務業佔比的提升是迅速的,但生產性服務業佔比偏低,特別是科研技術、信息技術等等,遠低於美國。我國國土面積、經濟面積之大,對產業調整的要求,既有量的要求,也有結構化的要求,比照發達國家,我們差距不小。[中騰泰戰略]

需要糾正銀行經營者的一個誤區,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完事大吉,還存在一個補短板和平衡發展的問題,銀行仍有需要發揮作用的方面。我們各類產業的發展並不平衡,如各類產業結構需要完善,各類產業之間的無縫對接還存在很大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斷頭路”、“斷頭橋”問題不少,全國各區域之間,產業發展差別更大。

我們的水利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扶貧、和優質中小企業的支持等等,都需要銀行去做出有效的工作,給予支持從中實現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找準銀行存在的根基。

然而,我們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時候,是否放大了銀行作為“虛擬經濟”的特性和倍數,過多的從事信貸資金的金融體內循環,追求了短期利益,推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價格,甚至一些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變相從事類金融業務,違法手段花樣百出。

在商業繁榮的大城市,金融業的高利潤使金融資源脫離實體經濟進行自我循環、脫實向虛,而在金融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又存在金融服務欠缺和金融抑制現象,無法有效滿足實體需求,很多企業表現出資金緊張和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金融泡沫”與“金融抑制”並存

這種情況經過近年治理,情況有所緩解。今年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餘額141萬億,同比增長13.5%,高於社會融資增長率10.4%的速度,但與中央和實體經濟要求相比,仍顯差距。

2. 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和突破引領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而當前金融體系對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都存在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一方面,我們有存款餘額達190.73 萬億元,且呈增長趨勢,另一方面,在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服務上,卻屢屢出現“錢慌”。中小企業想要從傳統金融機構貸款非常艱難,而金融機構一方則苦於找不到優質標的,出現了資產配置荒。

這裡面有兩方面問題,一是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生存期問題,平均生存期3-5年,若資產負債率70%以上,銀行信貸風險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世界性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天然屬性”,無法改變。至於企業的誠信程度,其實大小企業並無太大差別,小微企業不見得比大企業差多少。

二是銀行對小微企業的瞭解程度遠遠不夠,大學都講小企業信息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則是銀行懼於貸款的主要因素。問題產生在無論大小銀行都存在對小微企業個體不認識、不瞭解、不知情的情況。限於成本因素,無法下大力量對小微企業做到“知彼”。

現在依賴金融科技從事線上融資,一是對已貸戶通過大數據分析,據此線上貸款,二是通過工商、稅務、企業財務報表篩選企業,然後線上貸款。這兩種“路徑”依賴已有信息從事信貸業務,其風險不可忽視。因為它缺乏對企業理性的瞭解和分析,也就缺乏對未來風險的準確判斷。

銀行的基礎是網點和客戶經理,我們目前行政區劃的基層金融組織機構的覆蓋率已達到99.2%,即使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也達到95%以上。智慧銀行實現之後,網點的交易、結算、匯款功能逐步退出,而這方面佔用人員是最高的,功能轉變之後的人員可以更多的充實到與企業的服務之中,更多的直面小微企業成為可能。[中騰泰戰略]

建行原董事長王洪章:銀行要懂經濟,能找準銀行的根基,會做金融



通過這些機構與小微企業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繫和溝通,取得及時和真實的信息,並瞭解企業的非結構性信息,以及企業主的行為因素,對保障貸款安全和有針對性的解決融資難問題至關重要,這應該是銀行的本能,在這方面,小金融機構和城市金融機構應有作為。

我們目前小微企業1.1億戶,而進入信息數據庫的僅2000多萬戶左右,大量的小微企業信息要求基層金融機構去挖掘和掌握。忽視基層機構和員工在支持小微企業和把握風險方面的作用,遲早要付出代價。

3. 直接融資比例過低,銀行不可承受之重

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體系為主,在間接融資體系中又以大中型銀行為主導,實體經濟中的資金有80%以上來源自銀行,這一市場結構天生存在“嫌貧愛富”和銀行如履薄冰恐懼的弱點,不同經濟主體的融資地位不平等,進而導致了投融資效率低下

比如,很多直接融資角色通過銀行來擔任,而該角色本應由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擔任。直接融資方式和間接融資方式互有長短,可以相互補充,但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市場發展不健全會導致了企業槓桿率過高,金融風險增大。

還有,中央講的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銀行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大型銀行“大中小”通吃,承擔起絕大多數的融資功能,而小銀行做大做強,追求規模效應,跨區域覆蓋。

這種無差別的金融服務使有差別的實體經濟難以得到相適合的金融支持,加上金融產品同質化,使實體經濟的多元化需求並不能得到有效滿足

銀行龐大的信貸資產,經濟稍有波動,不良率稍有攀升,不良資產的增加可能就是天文數字。所以,公司債、企業債、私募股權投資、風投、法人和個人投資的大力發展,仍是解決目前融資結構的關鍵。當然,更需要在法律、政策、市場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支持。[中騰泰戰略]

三、需要做的

1.有擔當

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依存、同枯共榮。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而不是自娛自樂,各類金融機構大有大的擔當,小有小的擔當,都能夠、也應該在“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金融服務體系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和生存環境。

2.有情懷

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我們要有感情,要有熱心。依靠金融科技提升服務效率,依靠職能技術解決普遍性風控機制不健全問題,這是今後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提升的重點。配之以龐大的網點和有經驗的服務人員,對小微企業真實性的瞭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融資質量問題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班納吉和迪弗洛也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指出,窮人貧窮的三個原因之一便是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服務。我們有些普惠金融帶有慈善和救濟的性質,但不應該成為普惠金融的主流,更不應該成為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貸款對象。

我國的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充沛的活力,當然也存在有很多問題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天生的短視,也使我們為小微企業服務時,需要多一些手段,最重要的是,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時,要平衡好普惠的成本和收益關係,平衡不好,普惠金融的支持和普惠金融的政策一定會難以落實

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經驗和成功的做法,即藉助技術進步,讓普惠金融業務產生的收入能夠覆蓋相應的成本,著眼於商業可持續,這樣普惠金融才有生命力。

3. 有價值

金融科技4.0,讓銀行無處不在。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在金融行業的應用逐漸廣泛和深入,已經影響金融活動過程。這種影響更多的惠及客戶,為客戶和銀行帶來更多的收益。

科技是金融業務活動中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倒逼金融業務的創新和改革,但科技投入的巨大成本,也要求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防止“超然”行為

,變成科技資源的閒置、空置等浪費行為。所以,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應為其目標。

需要強調的是,金融科技雖然有助於提高效率,但也會引發新型風險,加速風險傳播。金融科技思維強調的是效率,質量和客戶體驗。金融思維強調風險防範,對經營虧損的承受能力很低。兩種思維模式需要在更多層次上平衡,因為在國際上已有經驗和教訓。

4. 有門檻

當前,金融科技創新良莠不齊,有的本末倒置未找到正確發力點,為了創新而創新;有的打著金融科技旗號搞非法集資,擾亂金融市場秩序,是徹頭徹尾的偽創新。

另外,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金融科技並沒有實質改變傳統金融風險的潛伏性、傳染性、突發性等特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再加上互聯網開放性和互動性的屬性,金融科技創新容易引起業務、技術和網絡的三重風險疊加,需要完善風險監測和預警體系。

比如建立多部門金融科技協調監管體制,比如參考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等新的理念和工具,在國內培育相關監管科技公司,對金融科技企業進行評估。還比如,對金融科技企業實現“穿透監管”,嚴懲違法違規辦理金融業務行為。總之,金融科技是改進金融服務的重要力量,但不應該成為放蕩不羈的野馬,擾亂金融市場,造成金融風險,引發金融不安全問題。

建行原董事長王洪章:銀行要懂經濟,能找準銀行的根基,會做金融

建行原董事長王洪章:銀行要懂經濟,能找準銀行的根基,會做金融

關 於 中 騰 泰

中騰泰戰略是一家專注於為金融機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商。為企業提供定製化、有深度、一站式的海外研修項目及企業上市和管理諮詢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