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作者丨茗荷

出品丨张德芬空间


“宁静生活的单调无聊,恰恰是激发我想象力的最佳功臣。”

——爱因斯坦


01.我患了“社交恐惧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用“宅男”、“宅女”来形容那些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花时间出门社交的人。

  • 下班后,同事约你一起吃饭,你明明不愿意,但勉为其难去了,又感觉不像其他人那么多话,有些尬聊;


  • 你宁愿爬四层楼楼梯,也不愿意在电梯里面对不太熟悉的人说着寒暄的“破冰之语”,闻着各种各样的味道;


  • 有时候,你拿着手机和书不是因为你需要看,而只是,你不想和不熟悉的人有过多无聊的交谈……

也许有人会问,“我是不是患了社交恐惧症?”但同时,你发现,这只是你的一面,你可能还有另外一面:

在要好的朋友和恋人面前,撒娇卖萌,无所不用其极,大到宇宙运行规律小到内衣的颜色,连最隐私的一面都敢说。

也许,除了那些真的严重回避社交的群体,对于那些只是不太愿意和不熟悉的人有过多交往的人而言,不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只是不想花精力在不喜欢的社交上而已。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他们不会再选择“貌合神离”的客套式交流,而只会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如果你生活在芬兰,你就会发现这就是大家的常态。

芬兰人不喜欢被关注,整个国家以话少出名。他们排队都要与前后的人保持74.9英寸(1.9米)的距离。

02.社交上的“断舍离”,

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进步

  • 社交上的“断舍离”,是一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进步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大多数生活在熟人社会当中,频繁社交是需要的,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他们既曾经享受过这种社交模式带来的热闹、方便和暖意融融,也深受其累。

哪怕孙子都有了,年纪很大了仍然要翻出一本多年前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当年谁来参加过自己的婚礼,给过份子钱需要还回去。

更心累的在于,他们需要出席一些“场面”,维护一些并不那么愿意维护的关系,以预防将来的某种“需要”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社交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在默默地发生变化

在外卖和快递横行的年代,你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独自一个人搞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儿。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我们比过去更有机会与“同频”的人交往。

写到这里,忽然惊觉,帮我出版过书或者找我约稿的编辑们,我甚至都还没有机会当面跟她们说声“谢谢”,因为我们只是在网上见过面而已。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如果说80、90后们还会硬着头皮迎合一些场合,去应付一些不情愿又没有意义的社交,下一代的孩子们,则显得更为率真。

他们一句“我不愿意”就划上了句号。你觉得需要,你可以去社交,但不要牵扯我,对不起。

这种率真,某种程度上是值得保护的。

  • 社交上的“断舍离”, 保护了我们的清静和自在

我觉得我一点都不合群,看着别人很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我却不行,我很羡慕他们。”咨询中的小艾提出了这样的困惑。

“这让你从中如何受益呢?”我问。

我感觉好轻松……”当小艾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她忽然自己都笑了。她知道了一直困扰自己问题的答案。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的困惑,并不来自于我们真的感到有什么不便,而是,我们内在对自己这种“不合群”产生的评判。

“她为啥像个蝴蝶一样在众人之中穿梭而我却不能?”“他怎么那么多朋友,而我只有几个呢!”

可仔细问下来,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如果问及在众多聚会中的感受,他们会坦言有时候非常不自在,宁愿和三五知己呆在一起。

这正像是蔡康永所说,

“其实我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好的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就更吃力”。

与其过于体贴迁就展开不情愿的交往,还不如更好地照顾自己心意让自己更开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自己

你开心了,那种吸引力是自然而然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交往。

  • 社交“断舍离”, 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专注重要的部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过分地给予了别人,也就意味着给自己的少了。

你几乎可以在每个领域都能发现这种人,有才华,但自称“不善交际”,在完成工作之后,躲起来自成一体

明星圈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俞飞鸿。

虽然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但她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时常出现在公众视线内,但比较奇妙的是,她每次出场都让人有惊鸿一瞥之感。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在媒体为数不多的采访里,你很容易读到她在外界和自己内心的自由度之间,有一个主动筑起的屏障。在这种保护之下,她才能刚好地享受自己的空间。

没有社交媒体的俞飞鸿,不靠别人的镜头和平台表达,她说,身体力行就是一种表达,做真实的自己,就是表达本身。

社交要求人们做出牺牲和妥协,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她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会更加感受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03. 享受孤独,

但同时别放弃可以和眼睛对话的机会

或许有人会问,那我是不是只要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交即可,多余的都是累赘。

值得说明的是,在社交上的“断舍离”,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你自己的内在感到舒适和自在,并且,并没有影响到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为有些人的独处,是自己甘愿的选择,他们在静谧和宁静当中,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安宁。

饱读诗书的民国才女林徽因,一开始并不是众人眼中特别善于交际的人。

她能够大放异彩,恰恰是因为童年时自己母亲在家中失去地位,父亲又娶了小妾,生了更多子嗣,在母亲的不良情绪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她选择了躲进书堆里,享受那份孤独和自由,才有了后来的林徽因。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而另外一些人,每当独处的时候,他们会感觉非常的寂寞难耐,只有在热热闹闹的关系当中,他们才更加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两种人,有不同的需求,也会有不同的社交模式。都是一种选择,适合自己即可。

只是,我们在把“社交恐惧症”的帽子拿掉的时候,在享受网络和现代生活便利的时候,在肆意欢畅通过社交工具沟通的时候,也别忘记某种时刻。

什么时刻呢?

那种放下手机,跟人面对面,认真看着对方的眼睛,细细地交谈的时刻。这种时刻所带来的滋养,远远超过线上无数个红心的送出。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俞飞鸿: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

点击底部菜单,进入“时空心灵space”

详细了解该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