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摘要

催收是为了防止信贷类金融产品用户的还款意愿从正态分布转变为幂律分布,将违约率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金融机构为何要进行催收?一般从两个角度回答。从法律视角看,是能不能的问题,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然可以催;从市场逻辑看,是要不要的问题,也就是催收在金融产品逻辑链条中发挥着什么功能?

显然,第二个问题更值得我们刨根问底。

先做个思想实验,在下面两个场景中,假如你是决策者会怎么决策?

1 场景假设与模拟决策

场景一:一个高利贷老板L不催收的故事。

L经营高利贷,月息7%,逾期率高达40%。这么高的逾期率,L不做催收,也不做风控。这种状况他能赚钱

吗?答案是,赚!

稍微计算下,就可以得出L一年的真实收益率是11.4%。这个生意几乎没有任何成本,钱贷出去,躺着睡觉就可以获得年化11的收益。

如果是你,会像L老板一样不催收吗?

决策过程:几乎无成本放贷,年化收益还算不错,尽管催收会获得更高利润,但面临涉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威胁,理性的高利贷老板,应该像L一样做个低调的富豪,闷声发大财。但假如你不同意L这种保守的做法,决意去催收,按照目前打黑除恶的节奏,钱没追回来,人可能先进去了。

场景二:一个无力还钱的借款人。

假设你是一家金融机构的老板,催收团队向你报告,一个单亲妈妈借款逾期,名下几乎没有财产,上有老、下有小,唯一收入来源就是给人做保姆挣点生活费。借款原因是家里老人生病住院,额度5万元。

你会要求员工穷追不舍去追这笔债吗?

决策过程:假设决策者已经超越了个人情绪,不被恻隐之心影响,完全按照经济理性人行事,那么在追偿过程中,被生活重担压得不能喘气的单身母亲很可能崩溃自杀,留下一个上热搜的新闻事件,供人们品评。这时,机构就会面临一场巨大的形象危机,PR的费用可能会远远超过5万元,更可能的是,花再多钱也恢复不了被损的形象。

催还是不催,真是一个问题?

2 假设不催收会怎样?

理性的决策者既不会冒险去犯罪,也不会因为5万元而让自己和公司陷入道德危机。这么分析,好像不催收倒是最终答案了,是这样吗?

我们继续推演。

金融机构设计某款信贷产品,一般假设用户信用等级呈现正态分布,换句话说,各个用户是独立互不影响的,借款决策独立,还款决策亦独立

假如在信贷产品链条中,将催收这一环节去掉,这个模型会产生什么变化?

不催收,意味着债务变成自然之债,借款人想还就还,不想还就不还。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极具传染力,只需几个好事者将消息散布在网上,很快就会指数级别地刺激并影响到别的借款人,同时还会引来更多不想还款的人借款。

这种传染,使得用户决策互相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模型中用户独立决策的假设,后果必然是贷款坏账率急剧攀升,业务不可持续,最后致使信贷产品整体上崩溃。

用数学模型解释来讲就是,用户的还款意愿从正态分布转变为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特点之一即是用户决策相互影响导致结果呈现出极大的反差,比如明星的收入,城市人群的聚集等,这点与正态分布恰恰相反。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3 催收是违约率的稳定器

为了信贷产品能够健康持续,催收环节必不可少。

催收行为可以有效剪断借款人予以建立联系的纽带(借钱可以不还的消息)。即便是部分催收,效果也非常显著。无规律随机性催收致使其他借款人处于对后果不可预知的状态,即使他得知有人没有被催收,他也无法判断是暂时不被催收,还是有特殊原因不被催收。总之,他人状态的不稳定性,无法对其行为起到指引作用,其还款的决策最终还是独立做出。

只要借款人还款决策是其独立做出,则整体上看,借款人还款的状态就会呈现正态分布,违约率的比率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坏账率可控,信贷产品就会良性循环下去。

可见,催收的本质是为了维持信贷产品模型中的假设前提,防止信贷类金融产品用户的还款意愿从正态分布转变为幂律分布,将违约率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那为何高利贷老板L可以不催收,又过得那么滋润呢?

关键在于高利贷产品的私密性,借款人与贷款人均不可能对高利贷业务高调张扬,因此借款人之间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极小,所以L的模式可在一段时期内稳定运行,但是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L的生意在几年之后也会变成人尽皆知的秘密,不催收的做法也会被抛弃,最后还是回归到有债必催的状态。

近几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影响不敢催收,直接后果就是逃废债比例大幅攀升,最后国家又不得不出台打击逃废债的文件予以纠正。

4 如何避免暴力催收?

了解了催收的本质,这个问题就迎来了彻底解决的可能性。

信贷产品主要分两大块,风控和贷后。如果风控能力薄弱,将利润率的提升寄希望于贷后,甚或催收环节,则必然会加大催收力度,暴力催收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也有一些经营者,对催收的理解存在偏差,唯利是图,注重短期利益,一样也会将赚钱的源泉放在催收环节,暴力催收难以避免。

然而,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信贷产品,应当是各个链条都稳定发挥其核心功能的产品,风控环节严把准入关,催收环节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将违约率稳定维持在合理水平

把风控的锅甩给催收,或错误理解催收的功能,都会致使信贷产品陷于恶性循环,直至崩溃。

至此,我们再回到“不还款单身母亲”的决策困境。

作为决策者,明了催收的两个核心要素后,就不难做出决断。一是,催收是违约率的稳定器,不是追求利润的工具;二是,选择性催收即可起到稳定违约率的功能,不必执着于个别案件回款与否。

所以,理性的决策者,要慷慨地做出对单身妈妈不催收的决定,这样不仅可以将其个人从道德困境中解救出来,也可以避免企业陷入PR危机,关键还不会破坏信贷产品的健康存续,一举三得。

催收原本并无恶名,错的是我们误解并错误运用了它。

参考文章:

《模型思考者》3:三种分布模型——万维纲·精英日课³,逻辑思维APP。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注:文章来源于余英杰律师的个人公众号“余律笔记”《金融机构为何要进行催收?》(点击蓝字可跳转至原文)

余律师是飒姐五年的老搭档,专注于金融科技的商事服务和股权结构设计,靠谱法律人!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
深度 | 催收是定海神针吗?肖飒,垂直“金融科技”的深度法律服务者,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金融科技与共享金融100人论坛首批成员、人民创投区块链研究院委员会特聘委员、工信部信息中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编写委员会委员。被评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未央网最佳专栏作者,互金通讯社、巴比特、财新、证券时报、新浪财经、凤凰财经专栏作家。

让金融科技人远离“囹圄”!!

办公邮箱:sa.xi[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