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何赫舍里皇后能够得到康熙皇帝一生的爱?

a820697057


康熙一生册封过3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在这3位皇后中,要问哪位皇后最得康熙宠爱,那一定是赫舍里氏,为什么这样说呢?

(康熙剧照)

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才8岁。由于他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顺治帝在去世前,为他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然而这四位大臣并不能很好的互相牵制,比如索尼,虽居四大臣之首,但他年老体弱,对政事基本上不闻不问。

苏克萨哈以前本是多尔衮的心腹,后来顺治要惩治多尔衮时,他立刻揭发检举。虽然得到了顺治的器重,但满清大臣对他的人品颇为鄙薄。

遏必隆生性懦弱,是个骑墙派,谁势力大就依附谁。

在这种情况下,鳌拜很快就把持了朝政,一切军政事务都由他说了算。

这种局面让孝庄太后非常不安,而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康熙早些结婚。毕竟结婚就意味着成人,既然成人那就有亲政的能力了。

那么,选谁做大清国的皇后呢?

经过孝庄太后的精心挑选,康熙在12岁这一年,同时迎娶了两位女子入宫,一个是11岁的赫舍里氏,另一个是12岁的钮祜禄氏。

孝庄选这两位女子也是经过考虑的。

赫舍里氏是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钮祜禄氏是遏必隆的女儿。其中遏必隆又是个骑墙派,见鳌拜势大,便依附于他。因此,孝庄太后认为,想要牵制鳌拜,遏必隆的女儿不能做皇后,唯有让赫舍里氏做皇后,

以此来拉拢四朝老臣索尼,利用他的影响力,从鳌拜手中夺回政权。

所以,赫舍里氏就被指定为康熙的皇后。

(赫舍里氏剧照)

至于鳌拜的女儿,那就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这样的结局,让鳌拜很不满意。所以他极力反对,并称赫舍里氏是“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并对索尼的家世多有诟病。

遏必隆一向是鳌拜的应声虫,所以他也跟着一唱一和,表示不赞同选赫舍里氏为皇后。

重重压力下,康熙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下,硬是顶住压力,最终迎娶了赫舍里皇后,而钮祜禄氏则被立为妃。

这样一来,索尼便和康熙一条心,对他亲政大力支持。而遏必隆也因为女儿嫁入皇宫,行事说话也收敛了不少。至于苏克哈萨则与鳌拜历来不和,这样一来,四大辅臣的关系已经成功的被分解掉了。

索尼一家对康熙极为支持,索尼利用他在朝廷中的声望,提出应该还政于康熙,并得到了大臣们的拥护。在和鳌拜的权利争斗中,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更是在擒拿鳌拜一事上,立有大功。

不过,赫舍里氏得康熙宠爱,虽然有娘家人很得力,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的确是康熙的贤内助。

赫舍里氏和康熙是少年夫妻,康熙经历难关时,她都陪在身边。除此外,她还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对孝庄太后孝顺有加。因此,不光后宫上下对她多有敬重,就连孝庄太后也认为她贤淑有德,非常疼爱她。

家和万事兴,这对皇帝而言,也是有道理的。

康熙亲政后,不需要分心于后宫事务,又有孝庄在政务上给予指导。所以,尽管他在位时,亦是多事之秋,先有三藩之乱,再有沙俄入侵和准噶尔叛乱等,但康熙凭借大气概,和高明的政治手段,最终化险为夷。

康熙明白,他之所以能做出这番成绩,离不开赫舍里氏的支持,所以他对赫舍里氏非常宠爱。

(鳌拜剧照)

康熙八年,赫舍里氏诞下了嫡长子承祜。

这一年,康熙正好扳倒鳌拜,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承祜的到来,让康熙非常高兴,对这个皇子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然而承祜无福,活到3岁便夭折了。

承祜去世后,赫舍里氏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

康熙在外正陪孝庄太后疗养,得闻消息,在征得孝庄太后的同意后,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并直奔坤宁宫。对于病榻上的赫舍里氏,他不光亲自照料,还多有劝解,直到赫舍里氏身体好转,他才长舒一口气。

康熙十三年,赫舍里氏果然又怀上了身孕。

赫舍里氏临盆之前,宫中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小皇子出世。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赫舍里氏虽然诞下了小皇子胤礽,却因难产,丢了性命。

才喜得贵子的康熙,就经历失去爱妻的痛苦,这让他悲苦不已。毕竟赫舍里氏和他情同手足,风雨相伴近10年。

对赫舍里氏的葬礼,康熙也极重视。

他先是停灵于乾清宫,随后将赫舍里氏的梓宫放在紫禁城西,而他每天下朝后都要前往致祭。

到赫舍里氏的梓宫被送进巩华城后,仅半年内,康熙就出入巩华城34次,次年又去了24次。此后,虽然立了新皇后,但康熙还是经常到贡华城去凭吊赫舍里氏。

除此外,康熙亲自为赫舍里氏写了皇后册文。而他后来册封的两位皇后去世,康熙都没有为她们草拟皇后册文。

另外,康熙对赫舍里氏留给他的皇子胤礽更是亲自养护,并在胤礽一岁时,便将他立为皇太子,这也是整个清王朝唯一的明立太子。

由此可见,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如果说容妃是康熙心中一根想拔而不忍拔,最终也没有拔出的刺,那么赫舍里则是康熙不想拔,而不小心拔出的暗刺,为什么这根暗刺却成了康熙皇帝一生的悔爱呢?

其实康熙与赫舍里之间有种有口难言,有心难入,又难以割舍的爱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赫舍里之所以能成为康熙一生的爱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从不爱柿饼脸,到政治婚姻,都没能赢得康熙的好感度,反而若即若离,结婚当天以政务繁忙,推脱同房。

其实康熙和赫舍里的婚姻是孝庄太后一手推送的,孝庄太后为了制衡鳌拜在大清的势力,故意独探索尼府,为了讨好索尼,故意让赫舍里进宫,嫁康熙为妃,并且让其做后宫之主。

当然孝庄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拉拢索尼,赫舍里与康熙结为夫妻之后,索尼这个辅政大臣的头上自然又多了一个头衔-太国丈,把索尼和康熙的关系又拉近了一层,高升为太国仗的索尼自然会帮助康熙制约鳌拜在朝中的势力,因为索尼知道帮康熙就是帮自己的孙女赫舍里。

但是有口说传赫舍里是一幅柿饼脸,康熙对此传言的长相很不满意,其次康熙深知赫舍里仅仅是换取索尼帮自己对抗鳌拜的“物品”,所以对赫舍里一直没有感情,从心里是对赫舍里有排斥感。

第二点:赫舍里以真情打动康熙,并且为康熙诞下第一位皇子,也就是后来的胤礽皇太子,不幸的是赫舍里产子后见大红,英年早逝!

赫舍里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也是其第一个女人,但是不幸的是赫舍里十月怀胎后难产,宫里的接生婆和太医慌乱了手脚,孝庄太后说在万不得已时要保住皇家的血脉。

不料赫舍里诞下皇子胤礽后见大红,太医们束手无策,康熙为了让赫舍里死而瞑目,于是选择将刚出生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康熙王朝》中有桥段说赫舍里即将生育期间,康熙曾出宫渔色,有人说赫舍里出现难产,乃至产后见大红,是上天对康熙的惩罚,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第三:从古代的习俗来讲,赫舍里是康熙的首任结发夫妻,这对于古人来讲尤为重要,外加大清当时的形势,赫舍里也算是和康熙患难与共,风雨同行。

从家庭背景来看,赫舍里出身名门贵族,索尼之孙,索额图之女。

自康熙与赫舍里结婚后先是稳固的朝纲,后又给了康熙接管朝政的实质性理由,介于这层关系,索尼极力扶持康熙执政,使得康熙亲政后拥有自己的主力。

而且老索尼在死前告诉儿子索额图索家生是大清的臣,死是大清的魂。

所以不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感情方面赫舍里在康熙的心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在赫舍里难产升天后,康熙将其册封为孝诚仁皇后。

从孝诚仁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体现了赫舍里忠孝两全,对康熙和大清更是诚心诚意,仁义双全。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赫舍里皇后,就是孝诚仁皇后,她是康熙皇帝的嫡妻。同时她又是顺治帝选定辅助康熙的四个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她在二十一岁时去世,生前和康熙皇帝的感情很深。

那赫舍里皇后为什么能够得到康熙皇帝一生的爱呢?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个皇后,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她对康熙皇帝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她不仅贤惠,而且有很德望,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对康熙有着很大的支持。她不仅在康熙继位之初辅助康熙,而且又把内宫治理的很好。

再则在康熙继位之初,朝局很不稳定,他的祖母给他选皇后,当时候不仅有索尼的孙女,还有鳌拜的女儿,以及遏必隆的女儿,他们都是顺治皇帝给康熙指定的辅政大臣,无论选哪家为皇后,都会让皇后的家族地位再次提高。

而当时鳌拜专权,遏必隆又是墙头草两边倒,遏必隆是谁势力大就倾向于谁。只有索尼不仅是四位辅政大臣之首,而且对大清也忠心,同时索尼也看不惯鳌拜专权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立索尼的孙女为皇后,是最好的,也有利有当时的局势。所以最终定下了索尼的孙女为皇后。

而赫舍里皇后后来并没有因为家世显赫而飞扬跋扈,而且非常的贤惠,对康熙皇帝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赫舍里皇后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和恩宠。

赫舍里皇后后来为康熙皇帝生下嫡长子承祜(康熙第二子),但后来夭折。后来赫舍里皇后又在生胤礽的时候,因难产去世。赫舍里的去世,康熙皇帝非常难过和悲痛。

之后来康熙皇帝就把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并且亲自举办正式封胤礽为太子的隆重典礼,因为清朝的祖训是生前不事先预定太子,因此这也是清朝康熙皇帝唯一公开承认的太子。可见赫舍里皇后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

后来康熙皇帝虽然先后立了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但在康熙心中,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中孚鉴


赫舍里是康熙一生的白月光,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赫舍里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爷爷索尼是顺治留下的托孤大臣,一生战功赫赫,这在非常重视门楣的古人看来身份是相当尊贵的,即便是作为皇族的爱新觉罗也是愿意和这样的人家攀亲的。看后来雍正清算和自己争皇位的兄弟的时候,母亲出身低的八阿哥九阿哥就被圈禁至死,而有强大母家的十阿哥就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在康熙的心目中,赫舍里和自己是般配的。

第二,赫舍里的家族为康熙和鳌拜的争斗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康熙是会从心底里感谢索尼一家为自己做出的贡献,他深深的觉得这个是自己人,甚至他的妻子是他的一身铠甲,索尼一家会尽最大所能挡住来自鳌拜的明枪暗箭,两个人是患难夫妻,甘苦与共,自然对她有更深的感情。

第三,赫舍里是她的结发妻子,豁出性命为他生下嫡长子,而且因为难产死去,赫舍里死去的时候正值青春妙龄,是一个姑娘最美丽的时候,在康熙的回忆里,赫舍里永远年轻漂亮,不会有丝毫的苍老感,所以赫舍里给她留下的永远是美丽温柔的记忆。

最后,赫舍里本人也很有才华,她出身名门望族,大家闺秀,自然和小门小户的闺女不同,她美丽贤惠有威望,是康熙皇帝的贤内助,不仅仅深受他的喜爱,即便是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也非常认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子当然会让康熙一辈子都念念不忘。

如果康熙没有活到68岁,而是像他的儿子雍正一样50几岁就驾崩,那么赫舍里的儿子胤扔就会顺理成章的当上太子,留下一个孝子的美名,哪有一个人能当四十几年的太子。只可惜康熙太长寿,太子也没有跳过各位虎视眈眈的兄弟给他挖下的陷阱,所以赫舍里的儿子无法当上皇帝,也是命啊!


月轮皎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也可说是康熙的初恋。她,就是赫舍里。终康熙一朝,赫舍里的影子,赫舍里的荣光,仿佛始终伴随着康熙。


1665年,十一岁的赫舍里与十二岁的康熙喜结连理,太皇太后孝庄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一位是当朝辅政大臣索尼钟爱的孙女,另一位是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从此,康熙与赫舍里便牵绊在一起。

赫舍里是满州正黄旗人,爷爷索尼曾跟随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是大清开国功臣之一。到了顺治时期,索尼备受重用,受封为一等伯,进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顺治皇帝驾崩,遗命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共同辅政。所以,康熙初年的赫舍里一族,自是显赫无比。首辅孙女嫁与皇家,赫舍里与康熙的婚姻,多少参杂了一点政治的味道。


政治归政治,两位情窦初开的少年碰撞在一起,产生火花不言而喻。赫舍里属于名门闺秀,聪慧贤淑,康熙此时也是少年英姿,豪情万丈。所谓宝剑配壮士,美女配英雄,康熙与赫舍里,也正是如此。

康熙八年,赫舍里的叔父索额图助康熙智擒鳌拜,剪除了鳌拜,康熙真正君临天下。而赫舍里家族的荣光,也因此更盛了。

可以说,赫舍里家族的巅峰始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终于太子胤礽与索额图。也正是因为对赫舍里的爱,胤礽才会被两立两废,这种奇特的因果联系,正是康熙朝的一大特点。

康熙十三年五月,皇后赫舍里因生育胤礽难产而死。21岁,正是青春年华,却香销玉殒。康熙深为悲痛,其后,胤礽被立为太子。对赫舍里爱之深,对胤礽疼之切,康熙忘不了皇后,因而过分宠溺太子,也就造就了胤礽的悲剧。


就像《康熙王朝》里所说:“赫舍里呀,你在这里已经等侯四十八年了,朕对不起你,你的儿子胤礽,朕立了废,废了又立,终没有能成为大器。”

康熙四十二年,曾经权倾朝野,显赫无比的索额图被康熙处死了。康熙五十一年,胤礽也被再次废黜。索额图与胤礽辜负了康熙,更辜负了康熙对孝诚仁皇后的一片深情。

其实,康熙眷念赫舍里,既有政治因素,也是个人情感的体现。赫舍里家族几乎左右了康熙一朝,赫舍里皇后的这种荣光,闪亮而刺眼,甚至最后刺痛了康熙的内心,不得不说,情之至深,伤人也至痛呀。


风雪梦不逝


当时的年少的康熙皇帝和赫舍里在怎样复杂背景下成为结发夫妻?然而统治阶级尤其是康熙皇帝的婚姻,单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是否定的,政治利益才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四大辅臣之首索尼:他年事巳高,又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变得圆滑世故,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苏克萨哈虽然位居二席,但由于他曾经是多尔衮的手下,其他三人对他都有所排斥,位居第三的遏必隆性格懦弱没有主见,经常附和鳌拜。排到未席的鳌拜:可是他军功卓著,资历深厚,野心勃勃,在私底下到处收买各级官员,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鳌拜认定索尼将不久于世,他面临在大的敌人就是位居第二的苏克萨哈。而索尼,鳌拜,遏必隆,三人属于清朝八旗中的两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来自正白旗,黄,白,两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所以来讲麻:在这场争斗中苏克萨哈显得势单力薄哦。面临着孝庄皇太后对四大辅臣取采:平衡权力,利益第一。孝庄则是孝庄,有智有谋,她认为:如果任凭四辅臣这样斗争下去,康熙皇帝乃至整个大清王朝的统治都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要改变这四个辅臣之间的权力格局,必需要分化两黄旗中的三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中间最值得信赖的一方变为自己人。而联姻是将外人变为自己人最好的方式,于是孝庄决定为康熙选一位皇后。皇后人选有三人:鳌拜女儿,遏必隆女儿,索尼孙女儿。与鳌拜联姻无异于引狼入室:与遏必隆联姻显然也并不值得依靠:索尼虽然已经风烛残年,但是他的儿子噶布喇和索额图都大有作为,所以赫舍里是康熙皇后的最佳人选。


茹叔敬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尽管两人是政治联谊,但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之前的真挚的情感。

康熙与赫舍里氏的婚姻,可以说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

顺治皇帝去世后,任命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署理政务,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但是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体弱多病,长期处于告假状态;苏克萨哈因为其隶属于正白旗,本就与其他三人存在利益冲突,加之众多历史原因,让苏克萨哈是备受排挤;遏必隆又是长期依附于鳌拜。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大臣辅政”逐渐演变成为了“鳌拜一人专政”。

而鳌拜的专政,有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触动了皇家的根本利益。可康熙是尚未勤政的小孩,孝庄又因为“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不便过度干预,最终孝庄太后与康熙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外臣的力量去解决鳌拜问题。而他们选择的联姻对象,便是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

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正式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至此,皇家的利益与赫舍里家族紧密相连。

事实证明,这是一段成功的政治联姻,康熙皇帝正是借助索尼、索额图等人的力量,成功扳倒了鳌拜集团,更是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与过度,并由此开创了一代盛世王朝的基业。

此时,康熙皇帝对于赫舍里氏的感情,也是非常真挚而又非常丰富的。

首先是尊敬。

赫舍里皇后所在的赫舍里家族,是康熙能够除掉鳌拜,进而掌握大权的最大功臣,并且索额图等人对于王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着如此母家背景的赫舍里皇后,不仅是康熙皇帝会对其高看一眼,就是孝庄太后也会时常提醒康熙决不能忽视赫舍里皇后和整个赫舍里家族。

其次是感谢。

在鳌拜专权的期间,康熙的处境并不乐观,领侍卫内大臣班布尔善是鳌拜的党羽,宫中也是鳌拜的耳目遍布。在这样的情况下,赫舍里皇后的陪伴和宽慰极大的安抚了康熙的内心,更重要的是,赫舍里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年纪轻轻就表现除了贤惠与勤勉的一面,认真处理后宫事务,协调妃子关系,帮助康熙皇帝稳定了后宫。这些都让康熙皇帝对其非常的感激与感谢。

再次是真情。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两人结婚时,康熙只有12岁,赫舍里皇后也才只有13岁,两个年龄尚小的孩子过在了一起,必然也是日久生情,而这份情感也将是纯净的,真挚的,而且是深厚的。


赫舍里皇后去世,康熙予以了沉痛悼念,而这些是其他三位皇后所没有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皇后在诞育康熙的嫡次子胤礽后两个时辰,就不幸去世了。

康熙皇帝悲痛不已,不但送孝诚仁皇后的梓宫往巩华城,更在皇后逝后半年内经常前去陪伴,特别是赫舍里皇后去世的前三年,康熙前往吊唁的此时非常频繁,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每逢赫舍里皇后的忌日,康熙只要没有重大活动安排,都要亲自前往吊唁。

而这些,是康熙之后所立的两位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还是最深的。

当然,还有一点可以体现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那就是康熙对待赫舍里所生的胤礽。

因为诞育胤礽,赫舍里皇后去世的,康熙将对于赫舍里皇后的全部的爱都寄托在了胤礽身上,不仅在其一周岁的时候就将其册封为太子,更是对其严格培养、认真教育,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接班人。在康熙看来,他希望通过胤礽来承载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也希望籍此来抒发自己内心中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愧疚和自责。

但是康熙最终却失望了,正是因为他对胤礽期望过高,才导致了最终的“揠苗助长”。胤礽非但没有人君的品行,反而是越爱越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依然对胤礽抱有希望的康熙选择了复立胤礽,然而胤礽的表现再度令康熙感到了绝望,最终在“托合齐会饮案”后,康熙选择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其圈禁在了咸安宫中,直至去世。

康熙因为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不愿放弃胤礽,而当他真的放弃胤礽的时候,也使得他对于赫舍里皇后多了一份愧疚,这份愧疚也就此陪伴着康熙,累加在了他对赫舍里皇后的所有感情之中。直至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这对阴阳相隔四十多年的夫妻,也终于能在泉下再续说当年的情话了。


雍亲王府


一个一次性有无数老婆的人,或者接了无数次婚的人……在年纪大了,彻底明白事理了,玩不动了的时候,通常会觉得第一个,是最好的。

买房子的时候,挑了无数次,去了无数个楼盘,最终选来选去,到头来还是选的第一个看的房子……

买车挑来挑去,最终选择的还是第一个去看的车……

第一个,总是有优势的……第一个,成了后面所有的评价标准……比第一个好,或者比第一个差……这要比第十二个,比第八个好之类的判断,简单多了……

只跟第一个横向比较,而不是所有的混到一起相互比,是典型的,简单型的比较方法论……

于是,康熙皇帝玩了一把典型的,简单型的方法论……谁都跟第一个比……谁都没比过第一个……所以,她受到终身的宠爱。


简单and复杂


因为她的早去,间接地给康熙一个终生的遗憾!

她不仅是皇后,而且是原配!

按我们传统的理解,只有第一任妻子才是结发夫妻!哪怕不是皇帝,正常情况下,普通男人对原配的情义都是与众不同的。

结婚是真正的成人礼!意味着要开始正式地承担责任!

何况康熙是动了情!

如果说一开始娶赫舍里只是为了政治上的平衡,是为了扼制住鳌拜专权,那么这是真的!因为孝庄太后不会在意小两口是否存在真实感情。

可偏偏他们却培养出了真感情。从谥号“仁孝”二字就能看出来,赫舍里在康熙心中的印象及地位。

在康熙亲自写的昭文中,我们不难找到一丝珠丝迹。

首先说她善良,贤惠,温柔,再说她知书达理,识大体,顾大局!又说她孝顺,这个孝自然是指孝庄太后,两个女人为康熙在宫里竖起了一道最后的屏障!

还说她性情宽和,才能服众!不仅如此,而且还特别勤劳,自己动手做家务,崇尚节俭。而且从来不逾矩!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不过如此!

一般而言,皇后的册谥号昭文是由大臣代笔,偏偏康熙嫌他们所写的不通不透不到位,于是自己亲自动笔而书。

可见,在昭文中所形容的一切,是真实的!可信的!

要知道,当时可是康熙最危险的时期,所谓的四大顾名大臣,其它三位,要么避鳌拜之锋芒,要么做墙头草,要么失势。

对于年少的康熙而言,那是他一生最艰苦的时光。除了孝庄,没有人给他以支持或温暖。

可是,有些温暖是孝庄无法给予的!

他需要一个家,一个妻子,一个在可以背后支持他,理解他,温暖他,尊重他,帮助他,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女人!

赫舍里做到了!

可是当康熙终于大权独揽,可以骄傲地挺起身板,准备做一个千古一帝的时候,他的另一半离他而去了!

陪他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却无法见证他长达数十年的辉煌。

因为遗憾,所以无法替代!

哪怕他是一个皇帝!

李世民,朱元璋,苏东坡,柳永,元稹,纳兰容若,甚至普通市井之人,得到贤妻,复又失去,都是一生之憾!


亦有所思


“都说一个男人最无力丧志期间被一个女人所爱都会好生珍爱”这句话好似放在康熙这依然同理,康熙与赫舍里在一起时,正是康熙被朝纲势力挤压到无力之时,而赫舍里的出现恰好为康熙化解了鳌拜这最大阻力。

赫舍里与康熙虽是政治联姻但却备受康熙深爱

玄烨康熙在历史里不算最早继承皇位的子嗣,但绝对算是从傀儡翻身到正统的第一人,后记更是不因前期的窘迫而扭曲性格,反而成就一代明君。


康熙是在八岁继位,年小的继位就导致无力理政,哪怕顺治帝逝去时已经为康熙安排了四大辅政大臣,仍因龄小,导致四臣之一的鳌拜专横朝纲。

当时四大辅臣中势力以朝纲资历贯穿三朝的索尼次之,鳌拜实权居首,两大派系又因索尼年老不想图惹事端打算以退为进,这也就导致鳌拜肆无忌惮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及其他臣子放眼里。

而这一切康熙年幼不知,但孝庄太皇太后嫣有看不懂之理,为了遏制鳌拜势头继续扩张,于是一桩政治联姻就拟旨而出。

在政治联姻候选人中,分别旗下势力有鳌拜之女、四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女、以及老索尼的孙女赫舍里。

孝庄在一观名单后,首先除去的就是鳌拜之女,为何?本身联姻就是为了遏制他,何来选中一说,第二去除的是遏必隆之女,为何?洞察力决然的孝庄早已经看出遏必隆是颗迎风草,哪边势大,站哪边,这种人不可依靠。

最终去除后,仅剩下老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最为合适,并且老索尼资历历经三朝宫廷斗争,又无实质军权,乃最为合适不过;但新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身份,索尼一族乃满族,按礼来讲,不合规矩。

但洞察力敏锐的孝庄是谁?非常时期岂可常理揣摩,随孝庄一改太宗、世祖两朝的传统,不顾鳌拜的“若选满族之女,必动刀枪”的威胁册立赫舍里为皇后。

赫舍里的出现让康熙窘迫出现巨大转折

这就这样,一封联姻拟旨定乾坤,赫舍里的入宫,让被朝纲势力压到无法喘息的康熙缓了很大一口血,老索尼本身不想斗争,但奈何孙女已上船,逼得老索尼无法独善其身,只能全心全意维护皇室。

12岁的赫舍里其实在年龄上与康熙最相仿,也是历史里为数不多以12岁册封皇后的女子,与9岁登帝记录的康熙,可说是天貌之和,这也是后来两人关系极亲,如若真换了其他势力之女,龄差都会衍生出间隙,何来后续的相亲相爱。

《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记载:九月初八日,清代入关以来第三次皇帝大婚在北京隆重举行。也就是康熙与赫舍里的婚礼,记载里显示,这场婚礼极其宏大,别开生面。

赫舍里前有为康熙舍身着想,后有为康熙连生两子,岂有一生不爱之理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在征集索尼家族索额图意见后于孝庄之事在宫内布置身强力壮的勇士及太监,将鳌拜党羽彻底擒拿,同年,康熙与赫舍里因恩爱有加,赫舍里为康熙和大清生下第一个嫡长子承祜,

嫡长子的出生不仅深受孝庄和赫舍里宠爱,连康熙都视为掌上明珠,但奈何康熙十一年间,虚四岁早殇夭折。

史载:皇后所生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

虽嫡长子早殇,但赫舍里在康熙十三年间又为康熙生下第二子,名唤胤礽;这次临盆在宫内宫外都热乎朝天,唯独康熙隐于心事未在赫舍里身边相伴,而赫舍里又因难产,哪怕御医使出浑身解数都无力回天,整个过程从欢天喜地瞬间骤变为悲伤。

而此时的康熙才悔恨交集的被周培公寻来见赫舍里最后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康熙不顾朝纲反对,坚决立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因为康熙愧对了赫舍里。

索尼家族在鳌拜一事上卓著出力,但奈何后来因赫舍里受宠,也开始与康熙唱对台戏,连备受康熙重用的心腹纳兰明珠和周培公都想借机处死,可想当时康熙多气恼索尼家族,这也是赫舍里临盆康熙都不在,不是难产,周培公都找不到康熙。

康熙于前,深爱赫舍里,于后更愧对赫舍里,从次子宠爱到专设学堂亲教就能看一二,但不可厚非的是,赫舍里这一生足矣了,康熙对她于后,皆是宠爱于一身。

其实回头再看,不似有赫舍里,嫣有康熙的后来,与其说康熙成就了自己,不如说赫舍里成就了后来的康熙,如果前期没赫舍里为康熙舍身着想,康熙从内心与外在,早已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