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蘇州人費孝通的“通”來自南通?蘇州和南通一江之隔,但水水相通

蘇州人費孝通的“通”來自南通?蘇州和南通一江之隔,但水水相通

南通和蘇州雖然僅一江之隔,但在蘇通長江大橋通車前,兩地往來還是不太方便。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直到30多歲才第一次踏上南通大地。

那是應蘇州一家商家之邀,我以媒體人的身份赴他們在如皋的供應商考察。那時,蘇通大橋還沒通車,汽車開到張家港張皋汽渡口,需要排隊等渡輪,然後被慢悠悠地運到長江北岸。受渡船班次制約,當天我們又急著趕回蘇州,一些活動議程只能從簡或取消。

第二次去南通是2008年6月30日。當天蘇通大橋正式開通,我又以媒體人身份嚐了個新鮮,除參加通車儀式外,還去了狼山。當天長江上有些霧氣,無論從蘇州方向望狼山,還是從狼山方向望蘇州,都朦朦朧朧、宛若仙境。狼山有蘇州刺繡大師沈壽的墓,她與南通狀元實業家張謇因繡結緣、共同推動蘇繡藝術發展的故事讓我感動。

第三次去南通是去參加活動。那次我去了南通城區,參觀了一個書畫家的工作室,還飽覽了南通的市容市貌。只覺得南通老城區雖然不大,但發展得不錯,繁華程度不亞於蘇錫常。夜間坐船遊覽濠河,上船時登的是“怡園大型遊船碼頭”,而蘇州古典園林恰好也有一座“怡園”,一看名字,倍感親切。在船上,我隔著船艙玻璃向外望去,只見沿岸燈火璀璨,流光溢彩,河道上不同造型的橋樑讓我有置身江南水鄉的感覺,而河道內不同形狀的遊船又讓我覺得,這裡的水上游經驗值得借鑑。濠河岸邊還有一批博物館,包括張謇1905年創辦的南通博物苑。導遊介紹,這是中國人獨立創辦的國內第一座公共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想,南通人在文化方面敢為人先的做法,是值得景仰的。

雖然我與南通的直接交往就這麼三次,但通過書籍、節目和南通、南通人“神交”,次數卻已難以計數。

通過書籍,我“邂逅”了明末清初的如皋才子冒闢疆,他與蘇州美女陳圓圓、董小宛的感情故事,扣人心絃又讓人嘆惋;通過書籍,我眼前展現了兩岸居民到對岸新漲沙灘墾荒的勞動場景,他們的勤勞與勇敢讓人肅然起敬;通過節目,我“聽”到了近乎蘇州口音的南通沿江區域方言,那是蘇州不少居民為躲避戰亂或其他原因北上南通的緣故。比如張謇,他祖上定居於蘇州常熟,後來才遷至南通海門。

當代著名作家範小青則倒過來,老家南通,父輩遷居蘇州,她的筆下,是純正的蘇州味道。第三代詩人及《他們》詩派代表詩人之一小海,老家在南通海安,如今也已深深紮根蘇州。還有多位蘇州人擔任過南通市領導,也有一些南通人或在南通長大的領導主政蘇州。

也許正是這種血脈相通,讓南通人和蘇州人的交往毫無違和感。就說張謇吧,他不但聘請沈壽傳授蘇繡藝術,還邀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父親、蘇州吳江人費璞安擔任張府西席,教授自家子弟,後又推薦他擔任通州師範(即後來的南通師範)學校教師。楊絳先生的父親、新蘇州人楊蔭杭買下姑蘇廟堂巷的房產後,張謇也為他題寫了“安徐堂”三個大字,還誇讚楊蔭杭是“江南才子”。

反過來,蘇州人也沒有忘記南通人。費璞安為紀念自己與張謇的友情、紀念自己在南通的工作經歷,在給第五個孩子取名時,就按張謇兒輩的字輩取名“孝通”。費孝通對南通也深有感情,曾多次到南通考察,發現南通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層次都與蘇南相近,於是把南通放在“蘇南模式”中進行考量,講話和文章中常常將南通與蘇州、無錫、常州並稱為“蘇錫常通”。

一次次的“神交”讓我意識到,南通和蘇州,從古至今就是兩個文化相通、血脈相連的地區。

不僅個人,蘇州和南通的單位、物產也有密切關係。比如南通醫學院大部1957年遷至蘇州,更名為蘇州醫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並在南通留設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院,實現了兩地的一次教學相融。而著名的蘇州陽澄湖、太湖大閘蟹,蟹苗也來自南通長江口,蘇、通兩地的接力,最終托起了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新的歷史時期,蘇州與南通的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依然在延續。比如,2009年,蘇州與南通啟動了蘇通科技產業園的建設,走出了跨江聯動開發、推動區域共同發展的妙招,被確定為江蘇省沿海開發和跨江聯動開發的重點項目,目標直指打造一座30萬人口的產業創新之城、科技智慧之城、休閒度假之城、生態宜居之城。

再如2012年,蘇州市評彈團以沈壽和張謇的交往為背景,創作了中篇評彈《繡神》,當年就斬獲文化部第五屆中國評彈藝術節“優秀中篇書目獎”(第一名)、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等大獎,被確定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這是新時期深耕兩地歷史文化帶來的豐碩成果。

如今,南通人將“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確定為區域精神。巧的是,“崇文睿智,開放包容,爭先創優,和諧致遠”的蘇州精神中,同樣包含著包容、爭先。我想,南通和蘇州的文化總體上都屬於水文化,因此包容性強。相比之下,南通因擁江攬海,文化上更顯大氣磅礴,而蘇州坐擁太湖,小橋流水眾多,文化上相對細膩溫柔。儘管南通的經濟總量還不到蘇州的一半,但“水水相通”,兩地的交流與互通並不存在障礙。如果把這種交流與互通比作演奏交響樂,那麼,兩地不同的風格,會在演繹主旋律的同時,一會急響繁弦,一會輕緩舒展,產生更佳的視聽效果。

歷史已經證明,張謇和沈壽的合作,不僅為兩地培育了眾多的文藝人才,造就了一批經典作品,還完成了《雪宧繡譜》這部理論專著,讓刺繡藝術不斷髮揚光大,繡出了一幅共同發展的藍圖。

個人以為,在今後的日子裡,蘇州、南通可以抓住通蘇嘉城際鐵路、滬通鐵路建設的機遇,繼續以水文化為基礎,發揮各自在輕工紡織、電子信息、農產品生產等方面的優勢,更好開展經濟、文旅等方面的合作,一定能同飲一江水,再繡一幅比翼齊飛的新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