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文 ┃ 倬琰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赵翼有话:"人才莫盛于三国"。盛世繁荣昌盛国家富强,自然人才济济,但难免会有人被埋没。而乱世则是人才更加井喷的时代,各为其主各显其能,很多在其他时候想象不到会做出一些事情的人,在三国这样的时期都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甚至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


┃悲剧蜀汉却让铁匠得到机会

纵观三国历史,三国里最艰难、开局最不容易的一直都是蜀汉。如果不是刘皇叔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暂且认为真的的"祖传"识人能力,蜀汉都很难走到最后。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赤壁一战彻底奠定声望,得益州借荆州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言:"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视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这些兄弟、谋臣、武将是刘备和蜀汉最终建立并站稳脚跟的最大原因。

219年全据汉中,同年水淹七军,看起来蜀汉向着目标大步前进,但是,起步最艰难的是它,最先开始有问题的还是它。汉中之战后,刘备的身边人接连离开,法正在220年心力交瘁而死,同年关羽麦城失蹄武圣人败给了自己的骄傲,接着一年张飞死在了叛徒手里。

悲愤交加的刘备仓促讨伐东吴,却被火烧连营,夷陵之战因此大败,多年辛苦积攒的精锐损失大半,蜀汉的情况瞬间急转直下。不甘心的皇叔却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在223年托孤白帝饮恨江头。

誓言"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诸葛武侯接下了这个实在不算太好的摊子,即使说是烂摊子也不为过。虽然最先开始出现问题,但诸葛亮带领下的蜀汉却是行动最积极的一国,就在曹魏安心自治,东吴韬光养晦的时候,蜀汉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伐。

但大家都知道的是,诸葛亮的北伐从来都没有顺利过,虽然第一次北伐初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平定了天水、南安等地,但却因为才高能浅的马谡而失了街亭,最终满盘皆输。又一次失败也又一次损失了大量实力,随着时间的前进,当年攒下的人才越来越多地开始去世,如《后出师表》里说的:"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刘备】

蜀汉的精锐和本钱,都是当年积攒下来的队伍,这些人的不断流失,使得诸葛亮不得不范围更广地寻找各方面人才。蜀汉虽然悲剧得让人心疼,但却让今天这个主人公这样的人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个人就叫做蒲元,是诸葛亮的西曹掾,但他更加主要的身份则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铁匠之一。蒲元生卒年不详,本来都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不下名字,但却因为身在状况每况愈下急需人才的蜀汉,不但没有成为历史的炮灰,还成为三国在这一方面最优秀的人才之一。


┃默默无名却拥有一身本事

诸葛亮五次北伐,每次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而屡伐屡败,不断减少的士兵和将领让诸葛亮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对汉军进行加强。既然数量无法源源不断地补齐,那就从质量上入手,提高汉军的单兵装备水平就是诸葛亮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诸葛亮】

而这种情况下, 熟习并且擅长炼铁打造兵器的蒲元成为这种状态下,被找到的原本可能会遗漏的人才。由于擅长炼铁和打造兵器,蒲元积攒了许多奇思妙想,这成为他帮助诸葛亮的最大能力。

蒲元因为自己的技能而成为诸葛亮的西曹掾,为诸葛亮负责建造武器的事情,他最著名的事迹就发生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从后世历史的角度,这是诸葛亮也是蜀汉最后一次北伐的机会,但作为当时的人肯定不会这样觉得,把每次都当做最后一次努力的诸葛亮依然尽心地准备这次北伐。

这次北伐,诸葛亮兵出斜谷口,用了三年的时间整军备武,以木牛、流马将米粮囤积在斜谷口做出发的准备。蒲元行使自己的职责,为汉军打造最合适最优秀的武器。

按照诸葛亮的要求,蒲元需要铸造三千把顶级军刀供汉军士兵使用,看起来数量不多,对于人数一直就不占优势的汉军来说,已是数量很大的装备了。

稍微对打铁有了解的都知道,打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叫做淬火。这种把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突然用水冷却的做法,是增加武器强度的重要过程。作为顶级铁匠的蒲元对于淬火使用的水有着与众不同的要求,在别人看来只要是凉水不就可以,但在蒲元看来这其中的区别却大着呢。

当时最方便地就是从汉水中汲水来使用,但蒲元却说汉水迟钝软弱,不能用来淬火铸刀。距离很远的蜀江水则是蒲元口中最理想的介质,在蒲元看来,蜀江水爆裂有劲,是充满精华之水,最适合铸刀。

为此,他派遣手下回到成都取水。水取回后,蒲元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打造,但却在第一次淬火时就大为不满。他对取水的人说,取回的水不纯,掺杂了涪水,不能用来淬火。这在别人看来可是很"荒谬"的,就坚称自己取到的就是纯净的蜀江水。

蒲元倒也不慌不忙,把手里的半成品在这个水里划动了几下,说:"里面有八升涪水,怎么说没有掺假"。这可吓坏了取水的人,只是看出来掺假就已经很吓人了,还看出掺假的数量,实在是用神人形容都不为过。

手下立马叩头认错,承认是回程的时候水撒了一些,就偷偷就近掺了一些涪水。蒲元的本事让手下在也不敢作假,老老实实的取蜀江水回来以铸刀之用。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诸葛亮北伐路线】

在条件都齐全之后,蒲元成功打造出了最好用的刀。他将竹筒里装满铁珠然后死死密封住,然后用打造好的刀去砍,就如一个一直用来形容好刀的词说的那样,真的是"削铁如泥",结实的竹筒被一刀两断,时人都称赞这是神刀。

这个故事在《艺文类聚》的《蒲元传》和《太平御览》的《蒲元别传》里都有记载。虽然是一个很有传奇甚至神话色彩的故事,却表现了蒲元这个真实存在却也可能真的很小的人物的能力与本事。

"蒲元识水"可能是夸张和演绎,但蒲元作为三国最好的刀匠之一却很有可能是真的,据说他打造的刀是三国后期最好用的量产军刀。


┃虽事不成却也做出了努力

三国时期,蜀汉的铁器在质量上确实领先其他两国。据史料考证,汉军基本可以做到人人佩戴铠甲头盔装备铁器,这与强大的曹魏和东吴相比都是有优势的。虽然这是诸葛亮着重发展武器和汉军单兵装备的结果,但也是像蒲元这样的能工巧匠无法磨灭的努力。

甚至有人认为蒲元是木牛流马的发明者之一,是蒲元依照诸葛亮的构想将木牛进行技术层面的突破。赵无声在《快史拾遗》蒲元传提及:"蒲元造木牛流马,今人皆谓武侯所创。"有很多古人认为蒲元是将诸葛亮的想法付诸实践的最重要的工匠。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五丈原之战】

无论是第四次北伐汉军斩获魏军甲首三千,缴获玄铠五千领,打得司马懿留下了心理阴影。亦或是第五次五丈原再次让魏军不敢出战,缔造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事迹,都是汉军在各方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一些胜利。

这和蜀汉人数不足装备来凑的政策息息相关,虽然说这些都是蒲元一人的作用也是太过于夸张,但在后期蜀汉各种败退、人才不断凋零的情况下,蒲元这样的能工巧匠是支撑并帮助诸葛亮顶住最后的日子、为自己的目标做最后努力的最大力量。

虽然人们更多的记住的是天纵奇才的诸葛武侯,但像蒲元这样的刀匠,却也是做出过努力的人,还终究被历史记住了一笔。

一个铁匠,竟然帮诸葛亮抵住了最后的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