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忻府區南鋪村村名探究

南鋪建村已有200餘年了。現今南鋪村民基本上都是忻州故城和紅崖(讀naⅰ)灣居民的後代。

忻府區南鋪村村名探究

今忻府區忻囗村村北和原平市界河鋪村(界河鋪在清代屬忻州,民國屬忻縣,解放後劃歸崞縣,後隨縣名改變屬原平市)是忻口故城的所在地。忻口故城當時也稱鵝城,現在的忻口則是鵝城的南關。忻口故城始建年代不詳,據張鍾英《重修忻口石壩記》(見《忻州志》)載,因緊靠滹沱河,為“內衛城垣,外弭水患”,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曾以石甃其堡,並建石壩。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重修並擴建了忻口石壩。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農曆七月,天熱難當,一日下午,天空陰雲密佈,霎時間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降雨過程整整持續了兩天一夜。大雨過後,山洪爆發,滹沱河的巨浪衝向鵝城,整個鵝城瞬間便被吞沒了。城中房屋倒塌無數,村民死的死、傷的傷,僥倖活下來的也都攜兒帶女,四處逃生。據忻口《趙氏族譜》記載,趙氏十六至十八世祖族人經歷了這場災難。由於忻口故城被洪水沖毀,故城內的住戶有遷到崞縣的、奇村的、忻州的……,還有一部分則遷到了村南1裡的小山子與孤山之間,因兩山相夾,形成壑口,便命名為石壑子。這裡距滹沱河較遠,地勢較高,不易受洪水威脅,且又系官道,比較適合居住。少部分住戶遷到了官道西邊的紅崖灣(因位於山灣紅崖之下,故名)。本來,紅崖灣就是一個比較狹窄的山溝,現在湧進這麼多人,立刻顯得則逼多了。世居此地的趙執谷、趙執恆兄弟二人便率族人南移至石壑子以南一里許的地方,搭建鋪子作為新居住地,並以地界進行命名,稱南鋪子,顧名思義,南鋪子就是鵝城以南的一個鋪子。後來,人們將南鋪子逐漸省略,稱南鋪。而當年盛極一時的鵝城,即忻口故城的南城門及城牆還存在。民國年間,陳敬棠主編的《忻縣古蹟名勝詩文錄》中,就有一幅忻口故城的照片,後來由於人為拆毀,忻口故城便蕩然無存了。

趙執谷、趙執恆來到南鋪之後,因修建村宅產生分歧,後經協商,終以兄南、弟北,兄東、弟西的方法對村宅進行分配,從此便有了南鋪南北兩院的說法。南院為兄,多從事經商,也稱下南鋪;北院為弟,多從事農耕,也稱上南鋪。上、下南鋪一直隸屬於忻口村,直至上世紀60年代初,石壑子、上南鋪、下南鋪這三個村才合而為一個獨立的行政村——南鋪村。

南鋪也屬官道上的一個村。清朝時,在上、下南鋪便設有驛站和墩鋪。1900年農曆七月二十,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和親信僕臣,倉惶出逃西安時,沿著官道從忻口路過南鋪,又從南鋪到達金山鋪。今村內團結路(石壑子以南至九大橋)就屬於當年的官道。九大橋(對1969年黨的“九大”期間修繕後的一座大橋的稱呼,這座橋也成為南鋪村的南大門)以南至今還叫官道地。此外,村北還有石壑子烽火監台山,在烽火監台山下和石壑子後巷至今還保留著上世紀60年代“備戰備荒為人民”時挖的地道。

忻府區南鋪村村名探究

【特產】紅薯

南鋪紅薯久負盛名,一般呈粉紅色,長條形狀,不僅品相好,而且吃起來十分甘甜。

忻府區南鋪村村名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