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忻府区南铺村村名探究

南铺建村已有200余年了。现今南铺村民基本上都是忻州故城和红崖(读naⅰ)湾居民的后代。

忻府区南铺村村名探究

今忻府区忻囗村村北和原平市界河铺村(界河铺在清代属忻州,民国属忻县,解放后划归崞县,后随县名改变属原平市)是忻口故城的所在地。忻口故城当时也称鹅城,现在的忻口则是鹅城的南关。忻口故城始建年代不详,据张钟英《重修忻口石坝记》(见《忻州志》)载,因紧靠滹沱河,为“内卫城垣,外弭水患”,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曾以石甃其堡,并建石坝。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重修并扩建了忻口石坝。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农历七月,天热难当,一日下午,天空阴云密布,霎时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降雨过程整整持续了两天一夜。大雨过后,山洪爆发,滹沱河的巨浪冲向鹅城,整个鹅城瞬间便被吞没了。城中房屋倒塌无数,村民死的死、伤的伤,侥幸活下来的也都携儿带女,四处逃生。据忻口《赵氏族谱》记载,赵氏十六至十八世祖族人经历了这场灾难。由于忻口故城被洪水冲毁,故城内的住户有迁到崞县的、奇村的、忻州的……,还有一部分则迁到了村南1里的小山子与孤山之间,因两山相夹,形成壑口,便命名为石壑子。这里距滹沱河较远,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威胁,且又系官道,比较适合居住。少部分住户迁到了官道西边的红崖湾(因位于山湾红崖之下,故名)。本来,红崖湾就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山沟,现在涌进这么多人,立刻显得则逼多了。世居此地的赵执谷、赵执恒兄弟二人便率族人南移至石壑子以南一里许的地方,搭建铺子作为新居住地,并以地界进行命名,称南铺子,顾名思义,南铺子就是鹅城以南的一个铺子。后来,人们将南铺子逐渐省略,称南铺。而当年盛极一时的鹅城,即忻口故城的南城门及城墙还存在。民国年间,陈敬棠主编的《忻县古迹名胜诗文录》中,就有一幅忻口故城的照片,后来由于人为拆毁,忻口故城便荡然无存了。

赵执谷、赵执恒来到南铺之后,因修建村宅产生分歧,后经协商,终以兄南、弟北,兄东、弟西的方法对村宅进行分配,从此便有了南铺南北两院的说法。南院为兄,多从事经商,也称下南铺;北院为弟,多从事农耕,也称上南铺。上、下南铺一直隶属于忻口村,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石壑子、上南铺、下南铺这三个村才合而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南铺村。

南铺也属官道上的一个村。清朝时,在上、下南铺便设有驿站和墩铺。1900年农历七月二十,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仆臣,仓惶出逃西安时,沿着官道从忻口路过南铺,又从南铺到达金山铺。今村内团结路(石壑子以南至九大桥)就属于当年的官道。九大桥(对1969年党的“九大”期间修缮后的一座大桥的称呼,这座桥也成为南铺村的南大门)以南至今还叫官道地。此外,村北还有石壑子烽火监台山,在烽火监台山下和石壑子后巷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时挖的地道。

忻府区南铺村村名探究

【特产】红薯

南铺红薯久负盛名,一般呈粉红色,长条形状,不仅品相好,而且吃起来十分甘甜。

忻府区南铺村村名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