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為什麼很多初中生到了高中學不好數理化?

高一必看 | 為什麼很多初中生到了高中學不好數理化?

導讀

對高一新生來說,高中是學習的一個新的起點,也是人生一次新的考驗。

“初中課程少,知識點少,我學習一直很好,相信高中學習稍微努力下也能搞定!”

“我的孩子在初中階段成績平穩,我很少操心,相信他高中一定也能過得很好!”

“我的班級學生成績不錯,而且各個開朗活潑,相信這一定是個優秀的班級!”

相信不少同學、家長和老師都對高中生活滿懷憧憬,但現實往往沒有想象中美好:高中學習難度加大、課程增多,許多學生無法適應,不少初中尖子生也會成績滑坡;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缺乏關注,未能及時引導,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手足無措;高一老師教學經驗雖豐富,但對心理健康和生涯規劃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下手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的合理過渡……這些問題都客觀存在且不容忽視,高一能否儘快適應,對高二高三的學習甚至是高考都至關重要。

1

初中成績好,為什麼高中突然變差了?

眼見新學期即將開始,作為老師的我,不由得想起當年教書時代碰到最難向家長解釋的一件事,就是如標題所說的:為什麼很多成績不錯的初中生到了高一學不好數理化?

我有兩三年,為了不誤人子弟,基本在高一做物理的啟蒙老師。

在很多學校,常常把最優秀的老師集中安排在高三,並且冠以“把關教師”之美稱。但在本人看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所以我們的基本做法是儘量平衡各年級的師資水平,爭取各負其責、均衡發展,這樣也可以避免有些老師因為不教高三變得不負責任,另一些老師因為年年教高三而積勞成疾。

我教的班級一般是年級中分數相對比較高的學生組成的。有一屆,我選擇了初中升學考【科學】得了149分(差1分滿分)的某位同學作為物理課代表。原以為有這麼好的初中基礎,學習高中物理也應該是相對比較輕鬆的。但現實結果是,到期中考為止的三次大小測試中,該同學沒有一次不是紅燈高掛,基本排在班級的倒數三名之內。

後來的幾屆,我做了一點調研和統計,發現在寧波三中這樣檔次的學校,高一物理成績跟初中升學考試的成績沒有形成完全的正相關(即中考科學成績好的未必高一物理就學得好)。和化學、數學老師一交流,發現基本情況大致相同(化學跟物理更接近,數學相對好一些)。

在接著找了很多學生了解情況,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後,我基本上可以做出如下判斷:

高中數理化課程的難度,與初中相比,並不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高度差,而是初中課程難度的兩到三倍。學生如果沒有在高一入學前意識到這一點,就會吃大虧。

初中《科學》的難度,相對高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基本屬於科普和常識的要求,加上浙江省把三科併成一科後,學生基本上沒有學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各自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關係,所以高一學生幾乎需要從頭學習這三門課程。但不少學生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一些表面知識,不用花大力氣重新學習,對待學習變得不專心,這也是造成許多學生初中《科學》成績不錯,而到了高中物理、化學就無法理解的原因之一。

更嚴重的是,部分初中《科學》老師,並沒有沒有系統接受過“理化生”的學習,而是從某個專業(如物理)改行而來。隔行如隔山,因為老師自己對其它學科(生物和化學)的知識和技能一知半解,其教學的要求也僅僅是停留在做出習題,根本不可能教給學生學科的科學體系和邏輯體系,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至於數學,雖然初中是單獨成科,但由於教學難度跨度很大,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就無法適應了。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初高中老師教學風格的差異,造成了學生學習的困難。一般而言,高中老師更多的是教方法、教體系,而不是教現成的答案,也不太善於像保姆一樣每時每刻去盯著學生,一些習慣於讓人逼著學習的孩子就錯誤地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便會放鬆學習要求,導致成績下降。

總之,教材難度的增加,教學方法的變化,學生自覺性要求的提高,是造成高一數理化學不好的主要原因。

2

破解高一物理難學的三條建議

隨意提問一個讀過高中課程的人哪門學科最難?估計有90%的人會選擇物理。尤其對於多數女生來說,物理可能是她高中學習中最傷心的痛。明明上課聽得懂,筆記也記得很詳細,一旦自己做題目,就是做不對。遇到考試,更是兩眼一抹黑,還常被老師戲謔:只要把自己選擇的錯誤答案填上去,也許就會得分了。

確實,在高中各大文化課程中,物理是比較難學的一門課。

首先是因為物理學本身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體系極強,知識鏈是一環緊扣著一環,一旦某個鏈接失誤,就會影響後續知識的學習。而嚴密的邏輯體系,對習慣使用感性思維和死記硬背方法學習的學生,無疑是一大災難。尤其是浙江學生,由於初高中學習難度的跨度過大,初中學習基礎不足(前文有分析),更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方法去破解這一難題。

其次,與物理相關的知識儲備要求很高,不僅需要有很好的數學知識,還需要有語文、地理、化學等相關知識。語文基礎差的學生,往往讀不懂較難的綜合題的題意。

第三,整個高中物理的知識密度大,涉及範圍廣(如力學、熱學、電磁學、波動光學和原子物理學等),要在三年內學完所有課程,的確是不容易的。

第四,物理是一門基於實驗的學科,做好物理實驗特別重要,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和理解規律。但許多學校教學是功利性的,對實驗課教學常常持忽視態度,學生在家裡也沒有動手做實驗的動力和條件,導致當下很多學生動手能力極差,甚至連螺絲刀也不會正確使用。

但所有學科都一樣,有人感覺難,就有人感覺不難。至少有10%~20%的學生(男女生均有),在物理學習上頗有天賦,並取得不俗佳績。

這些學生在學習中有什麼訣竅嗎?筆者曾持續關注歷屆學生中位居班級物理前十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大致有幾類情況:

一是天資聰穎,思維縝密,邏輯嚴謹類——物理尖子必在其中,物理競賽就靠他們了;

二是天資中上,勤奮刻苦,專注好學類——可以在日常考試乃至高考中獲得好成績,但面對競賽,則一籌莫展了;

三是忽冷忽熱,波動詭異,飄忽不定類——在物理學的某些分支(如力學)上找到了天才般的感覺,而在另一些部分(如電磁學)上卻如白痴一般屢屢犯錯。這類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一旦題目中出現了多於“兩個彎”的情況,就不知從何下手了。

上述三類學生,可以在一段時間或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佔據主動地位,而其餘學生大多是找不到北的被動型學習者。因此在分文理班時,不少學生因為害怕物理而選擇了文科,在這方面,物理的“貢獻”遠超化學和生物。

那麼,對於大多數普通學生來說,如何適應高中物理,並能從中找到樂趣,最終提升學習成績呢?這正是本文要給大家建議的:

第一條建議: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物理。

認識自己其實是很困難的。一是許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二是有些孩子雖然知道自己存在某種問題,但是為了應付父母老師,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如玩遊戲、睡懶覺、談戀愛等)就是不願面對,能混一天是一天,等到真的混不下去了,才發現學習成績已經完全追不上去了。所以,家長和老師就有責任在問題的萌芽狀態及時提醒孩子,通過外力督促孩子改正缺點,發揚優點。

正確認識物理,就是要避免以初中科學的認知經驗,想當然地去對待高中物理。比如面對新出現的概念、定義、定律等,千萬不能通過死記硬背學習皮毛,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將其映入腦海,並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才能達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用、舉一反三的境界。

第二條建議:根據自己的學習類型,選擇適當預習還是深度預習。理解力強,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學生,要慎重對待預習,並非所有的內容都需要預習,適當留有懸念,對於提高上課的注意力是有意義的。

有些內容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單靠一堂課無法完全接受,那就需要深度預習。即,不僅要知道下堂課的教學內容,還要了解習題是什麼樣的、能否大致解答、相關的知識基礎有哪些(如數學上需要掌握哪些知識)?

第三條建議:“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這是陸游給兒子學詩的建議,學習物理其實也是如此。物理知識和規律大多來自於真實的世界,並能解釋真實世界中許多現象的成因,所以作為高中生,除了要學會教材中涉及的那些物理知識、內容和技能,更要關注自然世界,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問幾個為什麼,併力求弄懂。另一方面,也要嘗試運用課堂中學會的物理知識和規律,去解釋生活中出現的諸多現象。如果能做到這一條,你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物理成績也就會同步提升了。

高一必看 | 為什麼很多初中生到了高中學不好數理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