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新技术如何改变城市生活?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诸如安全、交通、医疗、管理、生活、办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娱等各个领域形成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大众媒介的专业化运作、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愈发深刻地卷入社会智能化的进程中。这种前所未有的图景正激发着丰沛的学术思考。

11月22日,“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开幕,以“智能城市: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为中心议题,关注各类新型智能技术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和产生的影响。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主任黄旦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通过论坛打通业界和学界之间的屏障,使得学术研究紧跟现实变化,引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新技术如何改变城市生活?

黄旦在开幕式上发言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有关城市传播的媒介生产出现许多新的趋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副主任孙玮表示。“其中有两大趋势,包括智能媒介和科学的结合,以及和艺术的结合。其中,与科学的结合主要表现为各类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以数据为主导,构建全新的智能城市系统。”

“而媒介和艺术的结合表现在以人类的身体感知作为核心,以人类所感知到的现实作为交互媒体的现实。现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全新的社会状态,称为‘智能城市’和‘自动化城市’,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本质都是用媒介技术来延伸扩展、转换,甚至是创造人类以前从未有过的感知世界新能力。通过媒介生产重塑新型的感觉系统,将改变‘人’和‘城市’之间的关联。”

讲座现场,包括“城市象限”社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希煜、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上观新闻数据新闻中心总监尤莼洁、“国匠城”社群运营者朱玮、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主编王昀等新闻从业者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沈从乐介绍,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每年都会推出基于数据基础的城市排行榜单,会在各类社交媒体形成强烈的舆论反响。“过去一些权威媒体发布的数据,很少会引起质疑,而如今在贴吧、论坛等,我经常能看到网友一边在评论同时,也会本能地质疑榜单的准确性。有时很难直接和他们进行沟通,说明如今的媒体传播已经偏离传统形成的轨道,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受众。”

在尤莼洁看来,如今主流媒体面临普遍性的焦虑,原本以官方媒体为主的主流媒体和群众的接触十分紧密,随着时代和传播手段的变迁,这样的接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高空抛物这样的不文明行为,原先许多市民会通过电话投诉,然后记者根据每个人反映的状况形成报道。在数据时代,可能我们会用上海整体的高空抛物状况和地域等宏观性的分析,代替逐一报道的形式。如何在宏观和微观中做到平衡,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王昀则表示,在数据愈来愈密集的城市,应该警惕“数据霸权”的出现,在享受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对数据的使用方式保持关注。“我们生产的数据集中到了哪里,为谁所用?这始终是我们需要警醒的问题。”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新技术如何改变城市生活?

除此之外,论坛上发布学术类文本共53篇。聚焦各类媒体传播领域话题,包括 “中国‘饭圈’的日常生活实践:文化与行动逻辑”“智能城市中的治理、媒介与公共生活”“数字化生存与新闻业未来”“媒介与‘边界’的重塑”等。另分设有3个分会场、共9场分会议,来自建筑设计、公共管理、国际关系、文学、艺术创意、博物馆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志同道合者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作为主办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以“城市传播”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已有研究经验基础上,不断拓展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版图,回应学科建设的切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