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承德避暑山莊煙雨樓

1.

人們說起承德,都喜歡說紫塞承德,或者說塞外承德,還有人常常把“紫塞明珠”當成承德的代名詞,其實,紫塞是長城的一種稱呼,塞外就是長城以外。

而且,在很長的時間裡,承德這個區域不是在塞外,而是在塞內。

可明明是塞內的承德,怎麼就變成了塞外呢?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2.

中國人修長城的歷史很悠久,農耕民族的家園比較固定,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不像遊牧民族每天遊離不定,所以,中國人還喜歡把院子用高高的院牆圍起來一樣,深宅大院,神秘威嚴也還安全。

國家壘院牆,就是長城了。

公元前8世紀—前3世紀,春秋戰國之際,封建社會初步形成,長城也正是在這時開始修築的,羅哲文在《長城史話》裡先講了這個故事:

《左傳》上記載楚長城(方城)的一段故事說: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齊國進兵攻打楚國,當齊軍進至陘這個地方時,楚成王派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您如果真要來攻打的話,楚國有方城以為城防,漢水以為城河,足可以抵抗的。齊侯見楚國的護御工事果然非常堅固,只好收兵了。像這樣入侵楚國,打到長城就被擋回去的事例還有不少,足見這時的楚長城對保衛國家安全,起過重大的作用。

以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及一些很小的諸侯也都相繼修築了長城,以為保衛國家安定、圖強發展的條件。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燕長城遺址

3.

那個時候,承德這個地方歸屬於燕國。

燕國的北方鄰居是東胡,東胡族曾是活動在灤河中上游及其東北部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它包括了許多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樣,同屬北方遊牧民族。

家裡有一個比較兇悍的鄰居,日子過的就會提心吊膽。

燕國與東胡的交往過程中,燕昭王即位之初,把將領秦開送到東胡去做人質,後來,秦開比較生猛,回到燕國後,率領大軍把東胡人打退了一千多里。

這件事情記在了《史記》裡: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

為防止東胡人捲土重來,燕國便在北部邊境修建了一道長城,史稱“燕長城”,司馬遷又說了: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之。

造陽,是現在的張家口赤城,襄平是現在的遼陽,燕長城在現在的承德境內的豐寧、圍場通過,所以,現在的承德就在燕長城的裡邊,是為塞內。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出現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

估計秦始皇也是打累了,面對北方的匈奴,也打了很多年,可和遊牧民族打仗很累,《漢書晁錯傳》裡這樣說:“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游擊戰由來已久。

兵書上說: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可進攻實在是勞民傷財,咱們還是老老實實的防禦吧,於是就壘牆。

秦始皇為了加強國防,把原有各國的長城連起來,修築了萬里長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作“萬里長城”的長城,孟姜女哭的就是這個,在燕國北部,秦修繕了燕長城,後來被稱為燕秦長城。

古代對長城的稱呼還有長垣、巨防、巨塹、紫塞、塞圍、界壕等等。

到這個時候,承德還是塞內。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5.

中國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很多有理想的人都想做皇帝,於是,治世少而亂世多。

漢朝的時候,在北方基本延續秦長城設定的國界,尤其是漢朝幾個皇帝採取懷柔政策,通過安撫、賞賜、和親等方式,維護邊境穩定。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漢書》:

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遍野。

《漢書》所說的“煙火之警”,就是烽火臺報警的煙火。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牆,而是一套防禦體系,有許多座不同等級的城堡、關城、衛城、烽火臺等等,還有一套嚴密的軍事組織機構。

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原內部混戰不停,北方的少數民族又發展起來了。

到了北朝末年的北齊時,北方的庫莫奚和柔然興盛起來,不斷的襲擾南方,於是,北齊皇帝決定再修長城。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6.

《北齊書》在敘述天保七年(556年)的情形時所說的:“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於海。”“先是”,說明這道長城的修築略早於天保七年。“西河總秦戍",是這道長城的西端,據《讀史方輿紀要》,總秦戍在大同府西北境。“東至於海”,應該是渤海。長城東部終點在渤海邊,在今山海關附近。這段長城的中段,行經燕山山地。

《北史》記載徵民夫修長城:六年,發寡婦以配軍士築長城,是歲詔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桓州,九百餘里。七年,發山東寡婦二千六百人配軍士,築長城東至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里。

這是公元555、556年的事。

這道北齊長城,橫亙在北京與承德之間,北齊放棄了燕山北部的大部分土地,把長城修建在燕山山脊之間,後來戚繼光修建的明長城基本沿著北齊長城的線路修建。

這個時候,承德區域才成了名副其實的塞外承德。

這樣,承德境內就有燕長城、秦長城、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可以建長城博物館了。

人們都說塞外承德!其實承德原本在塞內,怎麼就變成塞外了呢?

避暑山莊德匯門

7.

關於長城的功過與作用問題,可以說從它開始出現不久,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2000多年來雖然眾說紛紜,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主張修長城者,認為它是安定邊疆、保衛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之必需,代表人物有秦始皇、漢文帝、桑弘羊、劉向、隋煬帝、唐太宗、杜甫、趙秉文等。

另一個是認為長城無用、勞民傷財反對修建長城者,有武臣、賈山、劉安、陳琳、貫休、鄭震、李東陽、康熙、乾隆等等。

康熙皇帝還有批評秦始皇的詩: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此外還有主張長城必需,因有功當代,但不施仁政則國仍不保者,有賈誼、司馬遷等等,兩手都要抓,硬的要硬,軟的也要軟到位。

包括康熙、乾隆雖然口稱“在德不在險”,但實際上仍然在加強武備,採取軟硬兼施的兩手政策,而且也修繕或增築了一些長城關隘。

康熙皇帝在古北口還說:

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

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康熙皇帝把修長城的錢用來修建避暑山莊,把承德及以北的大片地區都劃入到中國版圖,北齊修長城時丟掉的國土,被康熙用不修長城的方式收了回來,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也是一件妙事。

關注老羊鏟史,還可以看這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