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欢迎观看

引子:

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古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酹,不敢食言。

以上所述,乃公元1644(明崇祯十七、清顺治元)年四月,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写给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一封书信,信中吴三桂以诸如“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此类“慷慨激昂”而又“感人肺腑”的语句明确表明了自己此时此刻所面临的处境,同时又隐晦地阐述了大明帝国大势已去的命运,值此之际,乞求清廷速选精兵,助其歼灭流寇(大顺军),以求示大义于中国。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参考图1

对于熟悉明清史的读者朋友们应该都清楚,吴三桂此时所提出的“示大义于中国”之辞,无非是着眼于个人的生死存亡以及私人利益,这一点从他在书信末尾的几句“慷慨陈词”(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酹,不敢食言)中也可间接得到印证。进一步讲,吴三桂作为一朝臣子,世受明廷隆恩,食明廷俸禄,他有何资格谈及“裂地以酹”呢?

关于这一话题,笔者在这里暂且就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将焦点集中于发生在“山海关战役”之后的故事。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山海关

编者导读:

“历史总是会因为某个人物的一个很小的举动便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关于这一理论,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提出的“蝴蝶效应”便是与之如出一辙。

正如文章前面所述,吴三桂的一纸书信“引”来了后面的“山海关战役”,而自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战役”失利之后,节节败退,正是如此,清朝势力方才逐步实现了入主中原的“宏图大业”。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大明帝国随即宣布灭亡,对于作为新兴势力的“大顺政权”能否坐得稳江山,我们暂且不得而知,但吴三桂的此举加速了清朝势力入主中原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崇祯皇帝、李自成画像

众所周知,自清军入关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劲敌(八旗士兵),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快就形成了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割据于四川的“大西政权”也相继步李自成之后尘,而退守淮河以南的“南明政权”由于完美地继承了大明王朝政治腐败的“优良传统”也长年累月的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此刻,纵观整个中原局势,已无任何一方势力可以阻挡得了清廷一统中原的决心,清朝成为继大明王朝之后的又一中原大帝国显然已是板上钉钉。在此之际,中原地区也必将迎来一次血雨腥风的“历史大洗牌”和“权力、利益的再分配”。那么,关于这一话题,笔者在该篇文章当中就从八旗兵丁在此次“大洗牌”当中所受的利益作为切入点,来与读者朋友们对这一话题进行分析一番。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公元1644年4月形势

本文的研究内容:

作为清朝势力中的主角,以爱新觉罗皇室为首的满洲贵族皇室势力在入关之后无疑是得利最多、变化最大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才是建设成大清帝国这一新王朝的核心人员。在当时,军国要政的决策权完全由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所直接垄断,除此之外,中央执行机构六部、都察院等也一度执掌于满洲新贵、贝勒之手。

然而,清朝毕竟是由一个人口数量相当有限的少数民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新王朝,人口数量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亲兵(满洲兵员)的数量受到限制。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夺得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权,清廷统治者不得不致力于争取汉族士绅阶层、明朝故臣等同盟者,在这方面他们通常表现得令普通满洲军民都难以理解的豁达大度,对汉、蒙上层人士授官赐爵,毫不吝惜。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种政治策略或者说是某种政治手段,换句话说,清朝统治者又何尝不想独自吞食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呢?因为他们心中十分清楚,想要全面取代大明王朝,就必须建立由满族和汉族联手的地主阶级统治,此举也意味着在权力再度分配时必须适当地照顾一下同盟者。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八旗旗帜

基于如此,在与同盟者联手建立起统治的环境下也就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国家政权组织架构,举个例子:清朝初期的政权机构虽然一度掌握在满洲贵族势力手中,但需要说明的是,各大部门、机构基本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了汉族人士,然而,由于初期满洲贵族势力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妥协”现象,导致各大部门、机构中的汉族官员基本都处于有名无权的状态。据史料《清世祖实录》记载,公元1659(顺治十六)年十月,顺治皇帝曾下了这么一道谕旨:

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

以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文章前面所说,即汉官在当时基本处于有名无权的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汉、蒙上层人士和满洲贵族势力成为了明朝灭亡之后权力再度分配的主要受益群体。那么,作为在创建一统天下的清帝国过程中出生入死的普通满洲八旗兵丁真的只是享受入主中原时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的旁观者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八旗铠甲

作为普通的满洲八旗兵丁,想要与满洲贵族势力真正划上等号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但相较于绿营兵、蒙古兵等外族军团,满洲八旗兵丁可谓是尝尽了“甜头”。

自入主中原之后,满洲贵族势力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满洲八旗兵丁作为清廷军事力量的根基,又大多都是追随清朝统治者一路走来的亲信,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削弱普通满洲八旗兵丁与满洲新贵们之间因为利益分配不均所产生的矛盾,清朝统治者对待满洲八旗兵丁相对来说还是十分优待的,尽管这里边含有一丝不得已而为之的韵味。举个例子:除了每丁给地五至六垧(一垧约等于五亩)土地和粮、饷之外,公元1644(顺治元)年再次规定,八旗前锋、护军、拨什库、甲兵没人每月额外给饷银二两。除了这些,公元1656(顺治十三)年,顺治皇帝再次下令:

向来定制,凡披甲者皆给月粮。若当出征,及有事差遣,因有行粮,其月粮止给一半。朕念披甲人等所有家口全赖月粮养赡,况出征、差遣均属公事,方欲其为国用力,乃复使有内顾之忧,深为可悯。以后披甲人虽出征、差遣,其在家月粮仍准全给。

以上所述,仅是冰山一角,但从这件小事当中也可间接地窥得清朝统治者对普通八旗兵丁的“偏爱”。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八旗铠甲

结语:

清朝统治者通过诸如加粮加饷的方式尽量保证满洲八旗兵丁以及其家属的生活,不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掌握着一支最可信赖、战斗力极强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成功地掩盖了满洲贵族与普通八旗兵丁之间可见或不可见的矛盾,为清廷一统中原奠定了坚固的军事基础和政治基础。但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过分“偏爱”,使得满洲八旗士兵终日沉醉在充满着负面风气的世界里,最终成为了人们眼中一名真正的“八旗子弟”。

从八旗兵丁受益入手,浅析清军入关之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清世祖实录》卷4,卷129

陈锋:《八旗饷制与八旗的兴衰》

《八旗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