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雛雞應該如何飼養才能保證高成活率?

liyanpengjia


在今年6月11號,@我和我的小農莊與養雞專業戶老朱同一天分別購進黑羽綠殼蛋雞1000只,在前35天的時間裡,老朱的雞傷亡12只,@我和我的小農莊傷亡8只。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和我的小農莊的雞出現了症狀,球蟲病纏身,不停的用藥,接著又感染了新城疫,腺胃炎,獸醫誤診又耽擱了3天時間,緊接著雞痘又起來了,換了一個獸醫專門來養殖場實地察看,看過情況後,分析是小雞下地過早、養殖場所陰暗、潮溼造成的,在治療中又沒有及時的對症用藥,一味的大劑量使用抗菌消炎藥物和抗病毒藥物,導致雞體抵抗力下降,誘發了雞瘟和雞痘的發生。獸醫告訴@我和我的小農莊只能治治看吧,能夠好的可能性不大,就這樣,這批雞勉勉強強活下來有200只,第一次養殖黑羽綠肥殼蛋雞就這樣宣告失敗了。截止現在為止,還有180只的樣子,從那次病過後,就沒有再怎麼死過。

而老朱的雞,整整在籠子裡關養了2個多月的時間,才逐步轉為地面飼養,這個時候的小雞因為身體發育都已經趨於完善,對外界環境已經有了很強的適應性和抵抗力,所以很少再出現傷亡。

@我和我的小農莊這批小雞為什麼在35天前成活率還是很不錯的,但35天后卻出現了這麼多的狀況呢?

這個和@我和我的小農莊的養殖器具有很大的關係,老朱的雞採取的是籠養,小雞是沒辦法飛出來的,它們只能在固定的區域裡活動,這樣感染疾病的概率就會非常小。而@我和我的小農莊的雞在網床上飼養,當小雞可以飛出來的時候,就搞到地面上來了,這樣小雞感染球蟲、受涼等病症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從而誘發大腸桿菌、傳支、新城疫等疾病的發生,再加上那個不負責任的獸醫的錯診,使用過重的藥物,加劇了雞體抵抗力的下降,使小雞病情急劇惡化,導致“華佗在世,也無力迴天”的局面。

從@我和我的小農莊失敗的教訓和老朱成功的經驗來看:保證小雞的成活率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必須保持乾燥的圈舍,儘量避免小雞與地面的接觸,特別是水泥地面。

小雞不宜過早的與地面接觸,與地面接觸過早,極易感染球蟲與風寒,從而導致其他重疾的暴發。

二、保證小雞清潔充足的飲水和飼料,讓小雞能夠水足飯飽。

俗話說養殖無技巧,窩幹食又飽,如果說第一條保證了窩的乾燥,那麼這一條就是保證小雞的吃飽喝好,這樣再加下三、四、五條的精心照顧,基本可以保證小雞的成活率。

三、按階段保證小雞必要的溫度,防止感冒的發生。

一般情況下,第一週溫度控制在35-33度,第二週控制在32-28度,第三週控制在27-22度,以後基本上要穩定在22度左右,直到小雞能夠適應自然的溫度,適應自然溫度的標準是什麼呢?觀察小雞是否打堆,如果打堆還需要繼續加溫,如果不出現這種情況,就可以完全脫溫了,這個沒有一個完全固定的套路,因季節和溫度的不同而隨機改變。

四、嚴格按照程序做好小雞的防疫,且要防止防疫失敗現象的發生。

一定要按照程序做好小雞的防疫,第七天新城疫+傳支120滴鼻,造成別懶省事,採取飲水,一定要滴鼻,確保防疫成功;第14天預防法氏囊,滴鼻;第21天二免法氏囊;第30天防疫禽流感;21-30天期間可以進行雞痘的剌種;第35天新城疫+傳支52防疫。

五、適當的做好雞舍的通風,做到環境的清潔衛生。

圈舍衛生也是非常關鍵的,要適時的進行通風,在通風時要解決好通風換氣與溫度的矛盾,最好選擇在中午時分,不過雞的排洩物不像鴨和鵝那樣含水量高,只要及時的清理圈舍的糞便,圈舍的氨氣味一般不會過重的。


以上就是@我和我的小農莊的實際的經歷,結合老朱的成功的經驗和@我和我的小農莊失敗的教訓,必須做好上面提到的五項措施。

聊聊三農的人和事,分享種養殖的實操經驗,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小農莊,也歡迎您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所見所聞。

我和我的小農莊


我養雛雞大概有一年了,基本上一個多月一批雛雞,然後清理和消毒迎接下一批雛雞。

第一次養雛雞由於沒有經驗,一個月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八九十而已,為此老闆召集當時幾個主要負責人訓話,當時自己都有點坐不住。我覺得別人能做好的事我也一定也能做好,從第二批後我養的雛雞成活率基本上都達到了八分之九十七以上。

就此我分享一下我的經驗,雛雞養殖的好壞與人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養殖這個行業你馬虎點,那麼你的雞對你也馬虎。不管幹什麼行業勤勞都沒錯。

現在我來說一下我養雛雞的心得,第一防疫要做好,雛雞舍前要有消毒池,工作人員絕對不能僥倖心理,只要進出雛雞舍必須要踩消毒池。而且消毒池要經常更換消毒液。

第二進雛雞前要把雞舍打掃和沖洗乾淨。我的打掃是先把上一批雛雞的雞糞和墊料清理出去,然後用高壓水槍一點點清洗,清洗到什麼程度?就是地上找不到明顯的汙漬,而且直到衝出的水衝到地上也是清水。沖洗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兩天,這個工作也不能馬虎。

沖洗完後就消毒,先噴霧消毒,然後總高錳酸鉀燻蒸,最後用火焰消毒槍一處處噴到。做完這些然後就把各種清洗好和消毒好的設備搬進雞舍,包括料桶和飲水器。

第三在進雛前三四小時把雞舍溫度升溫33度左右,以後每星期降三度。雞舍保溫和通風是個學問,有的人只強調保溫,就把門窗關的嚴嚴實實,結果雛雞全部得了呼吸道疾病。我的原則是儘量升溫,比如溫度達到了三十三度以上或者更高,沒關係,可以把門窗全部打開。簡單來說就是在足夠通風的前提下保證何時溫度,這樣做好像保溫費有點大,但是相比如等有了疾病再去用藥,這點保溫費還是值得的。我那時候加溫設備是保溫燈和蜂窩煤,一個雞舍放了十來個煤爐,由於蜂窩煤新加入的煤到全部燃盡需要三四個小時,所以我養小雞一年基本上晚上沒睡過一個完整的覺,總是半夜起來給煤爐加新煤。

第四是環境衛生,小雞每天喂料是少喂勤添選擇,飲水器是每天清洗兩次,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每次都是把粘有小雞糞便的飲水器拿出來一個個清洗乾淨,然後放入乾淨的飲水外放進去,飲水器少的時候也有幾十個,多的時候上百個,每天清洗工作量很大。養雞沒什麼訣竅,只要把衛生做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十年沒從事養殖雛雞了,可能我當年的經驗拿到現在來說已經過時了,那這個經驗確實行之有效,我養殖的雛雞基本上都還算合格


高宗1986


答主今天想從以下五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提高雛雞成活率的方法。

一是選擇健康活潑的雞苗,雞雛的大小、體質好壞直接決定了雞體在以後的生長髮育過程中,生長速度、個體大小以及抗病能力等。如果是自家孵化的,可以在雛雞孵化後15小時內,讓其飲用8%的蔗糖水,可使雛雞死亡率降低50%。

二是購回後及時用疫苗滴鼻,馬立克氏、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用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雞痘都是必須免疫的項目。

三是及時供涼開水給小雞自飲,1-6周齡雛雞,每天每雞20-100毫升;7-12周齡的青年雞每天100-200毫升。特別是夏季高溫天氣,要保障小雞的飲水是採食量的5倍。

四是採取保溫箱集中飼養15-20天,並以全價飼料為主。小雞的免疫系統不健全,全價料可以幫助它們協調自身缺乏的營養。

五是嚴防鼠害和蚊咬。雞場進行殺蟲、滅鼠以消滅傳染媒介和傳染源,也是防疫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防止某些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您要是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不要忘記點贊和關注哦


畜牧大集網


不請自來,我是做養殖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溫度。育雛期間溫度很重要,溫度過低雛雞扎堆容易壓死,溫度過高雛雞喝水量增加,嚴重的出現脫水現象。

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是將疫苗製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溼度。育雛期間溼度過低,育雛室塵土飛揚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溼度過高,有助於黴菌和球蟲繁殖,容易引起黴菌和球蟲病。

光照。雛雞各方面發育不全面,需要長時間的光照來採食飲水,光照過暗雛雞看不到採食,工作人員不方便照料,光照過強,容易產生啄肛等現象。


環境。育雛期間,必須要保證安靜,不能有很大的吵鬧,不然容易引起雛雞應激反應,嚴重者出現踩死現象。

通風。育雛期間不但要保證溫度並且還是有合理的通風,通風不好育雛室氨氣過高影響雛雞呼吸系統,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綜上所述,育雛期間需要掌握好溫度、溼度、通風、光照、疫苗等缺一不可。這樣才能保證較高的成活率。


做農業的麻瓜


雞是我們日常中常見的動物,雞肉也很好吃,很受消費者歡迎。在農村地區,有很多人開始發展規模化養雞。千萬不要看養雞輕輕鬆鬆,這其實也是一門技術。在養殖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提高小雞的存活率?

1、進雞前的消毒工作

在進雞前,清洗乾淨雞舍,等乾燥後再進行消毒,常用的方式是燻蒸消毒。燻蒸消毒之前,先對雞舍所有的門窗,牆壁的縫隙進行密封,再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以2:1的比例進行消毒,用大的陶瓷容器裝好高錳酸鉀,再向容器中倒入福爾馬林,兩種混合會發生化學反應,併發出大量的熱和刺激性氣味,此時消毒人員立刻走出雞舍並關好門密封3~5天。消毒好後,打開門窗,通風透氣,保證異味排淨方可進雞。

2、溫度與光照

在進雞前兩個小時,提前在雞舍開好保溫燈,使雞舍溫度達到35攝氏度,剛出生的小雞1~3日齡,溫度保持在34~35攝氏度,光照保持24小時,4~7日齡,溫度保持在32~33攝氏度,光照保持20~22小時,兩週齡溫度保持在28~31攝氏度,光照保持在15~19小時,三週齡,溫度保持在24~27攝氏度,過後保持正常溫度,光照按照日常光照,相對溼度保持在60%~75%。

3、合理安排通風換氣

如果育雛期,空氣流通不好,氨氣濃度過大,會影響小雞的生長髮育,有可能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經常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新鮮,及時清理糞便掃出地面減少氨氣,定期消毒,及時調整雞群的密度大小。

4、飲水和喂料

小雞進欄當天,投餵開口藥,在溫水中添加葡萄糖,維生素c等,可以為小雞提供能量,減少應激。在飼餵方面,要進行少喂多餐,即每次飼餵量少,飼餵次數增多,在前期飼料中減少飼料蛋白,避免小雞胡肛死亡。飲水方面,保證水源充足且清潔乾淨。

5、小雞的斷喙

一般小雞七齡後會出現相互啄羽毛,啄肛等不良的啄癖行為,尤其是在飼養密度大,飼料原料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啄癖行為更為明顯,也是影育雛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壯鄉新農


養殖小雞如何才能保證成活率?有沒有什麼方法?

養雞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保證小雞的成活率。沒有產能,後面的產量、價格都是空話。小雞因為基本體能發育還不夠完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所以給小雞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是提高小雞成活率的關鍵。


溫度,保證育雛室溫度的均衡,不能忽高忽低,控制在30度左右,一週齡後可以以三天為一個降溫週期,每次減一度。在室外溫度不低於20度的情況下,一個月就可以把小雞移出育雛室了。

溼度,育雛室內太過乾燥,小雞容易脫水,太過潮溼也不利於小雞的生長。所以育雛室內應該保持通風,並且提供充足的水源,讓小雞自由飲食。可以把室內溼度控制在60%左右。

光照,合理的光照可以促進小雞對食物的消化,從而增加食慾。過長的光照會影響小雞正常的休息時間,減緩小雞的長勢。一週齡以內的小雞可以適當加強光照時間,就算24小時也無所謂。一週齡以上的小雞一般情況下有白日的光照就足夠了。

疫苗,很多程度上降低了小雞感染疾病的概率,完整的疫苗接種流程,還可以使以後的養殖過程少操不少心。

小雞處於正在成長髮育的階段,所以在飲食方面也不容忽視。保證小雞能夠攝入足夠的營養,才能加快小雞各系統的完善,使小雞雛更加健壯,抗病毒能力更強。不過,這些都只是基礎,養雞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自身沒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是很難養好的。


農村蔣小蘭


在農村,很多養殖戶剛接觸土雞養殖都不敢盲目的從事小雞育雛,一般都是引進個體較大的雞苗開展養殖,原因是小雞剛出殼抵抗能力差,如果技術及管理不到位,小雞的成活率非常低。為了降低農村養殖戶購買個體較大的雞苗成本,今天我為大家提供幾個在農村中養殖小雞苗,提高成活率的方法。

1、確保溫度:農村中很多養殖戶給小雞提供溫度的方法很簡易,像稻草窩、棉絮窩等。由於小雞剛出殼自身的控溫能力差,如果養殖戶不能及時給予保溫,很容易因溫度過低導致小雞出現大量死亡。所以建議養殖戶們在雞苗回家之前,運用農村廢舊房屋(20平方米左右)準備一個保溫室即可。

2、做好疾病預防:農村養殖戶養雞對疾病的預防知識很薄弱,大多數是完全沒有注重疾病預防的,等到雞發病死亡的時候才用藥,這樣管理是無法提高小雞成活率的。因此,農村養殖戶在引進小雞苗之前,掌握一定的技術是非常有必要的,按照小雞育雛的防病程序做好相應的疾病預防,如雞白痢、球蟲、腸炎等。

最近我在微信中遇到很多小養殖戶,在農村中開展養殖,因為雞隻數量少,沒有接種疫苗引起大量死亡。我經常給養殖戶說:養雞不做疫苗等同於有錢沒地兒燒,畢竟新城疫、法氏囊、傳支等疾病傳染性很強,一夜之間會讓你雞場裡的雞消亡殆盡。因此,農村中養殖土雞,不論數量多少,定期的疾病預防和疫苗接種是必不可少的。

3、營養供給要均衡:農村養殖小雞,大多雞苗回家後都是喂一些煮熟的碎米等食物,營養過於單一,導致小雞苗長勢不佳,後期抵抗能力差,發病率高,成活率低。所以,為了提高小雞的成活率,不能再按照農村裡以往的飼養方式,一定要在小雞保溫育雛階段投餵全價料,後期再過渡到五穀雜糧,這樣的飼養模式,既能確保原有農村中土雞的肉質口感,又能提高土雞的成活率。

農村中養小雞確實是個仔細活,養殖戶們在開展養殖之前一定要掌握系統的養殖技術,定期做好日常管理,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小雞的成活率,降低養殖戶的飼養成本。


曉霞的養殖日記


分享一下 我這個新手的經驗哈:

1進育雛室可補多維開口水,減少應激反應。 想要小雞成活高 溫度必須控制好。7日齡前一般控制35-32度。往後越大 慢慢下調。

2溼度60-70左右!隨大小再調整

3 密閉的育雛室 可以用稻穀殼 加微生物做成發酵床,這樣小雞拉屎 雞苗都不臭的,而且起到保溫作用。這個真的非常好!

4 還有光照時長……剛開始24小時補光,往後越大再下調。

5 最關鍵的就是做好疫苗和疾病預防治療。一般出殼 馬立克氏。3日 新城疫和支氣管疫苗 10日 法氏囊疫苗 18日 新城疫和支氣管……如果兌水喂,提前2小時停水 再喂疫苗。之後記得喂多維 減少應激反應!! 平時注意小雞拉屎情況,準備好 抗沙門氏菌藥 和 球蟲病的藥。這個很關鍵,因為這兩種病幾乎無法避免。並且抗菌素藥物交替使用,防止耐藥。

6當然平時配備好風機,調節溼度和空氣調節!




糞斗的小蘇


題主您好,這邊根據我的個人經驗給您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小雞仔的存活率對於咱們養殖戶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之一,那麼想解決問題必須從問題產生的根源抓起。

小雞存活率低的原因

  1. 養殖場的基礎設施較差,如溫度、通風等
  2. 雞體素質較弱,自身免疫力較差
  3. 飼料種類單調,營養不全面



措施

  1. 溫度。剛出殼的小雞絨毛稀短,抗寒能力差,太冷會拉肚子,太熱會感冒。一般來說,適宜一週大的小雞的溫度為30℃左右,二週大的就20℃以上,一個月後便可去屋外自由活動。

  2. 空氣。保證新鮮通風,最好讓小雞多在陽光下活動,以防軟腳病
  3. 飲水與糧食。水源要衛生,飲水器儘可能常消毒,
  4. 尤其是剛出生的小雞,最好供以溫開水,可以加一些1%濃度的鹽水;日糧營養搭配也要重視,初期可以喂一些玉米粉、碎米粒,第5天在喂料中添加1%的沙礫,助消化,可加入一定比例的青綠飼料
  5. 雞舍。常清潔,保持乾燥,定期清除殘餘飼料
  6. 注意防疫防病,及時接種雞痘和疫苗


生態白蓮鵝


要想保證小雞的成活率,必須選購優質的雞苗,切勿貪圖便宜而購買體質差的,這樣不僅成活率低,後期雞的成長髮育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是新手不會判斷雞苗是好是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口碑好的孵化廠。雞苗前期的管理很重要,主要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溫度。養殖的小雞一般都是出殼第二天早上送達養殖場的,雞小還沒有羽毛,特別怕冷,在雞進入雞欄前一定要做好保溫工作,溫度不宜過高也不能太低,過高會導致雞受熱而死,過低則會雞群傷寒感冒,重則會引起雞群踩踏扎堆,扎堆死亡率極高。溫度高具體表現為雞群張口呼吸且頻率高,飲水增加,翅膀張開散熱,溫度低具體表現為雞群密集,有縮頭的現象,集體靠近保溫源。一般第一天合適溫度在34度左右,往後隨著時間降低溫度,正常的雞群會比較疏散,有小雞打鬧的現象。

2.餵養。先水後料,雞苗在長時間的運輸中容易脫水,雞進欄後要及時舔水,水中加開口藥,保護腸胃防應激。加料要量少次多,加水加料的用具要乾淨!

3.安全管理。看好雞欄,防止老鼠,野貓等動物的偷襲。

祝君養雞發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