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中华腾飞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勤奋学习积累深厚的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必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

正是因为有这种创新精神,他彻底结束了稀土"贱卖"的命运,使我国实现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转变及飞跃。

他是徐光宪,一位"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的高校工作者;一位顺应祖国需要,四次改变研究方向的科学家。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徐光宪院士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父亲徐宜况(1883-1933)从事律师工作,兼营工商业,熟悉《九章算术》,编著并自费刻板印刷《中日围棋百式》一书。徐光宪逻辑思维的养成与年少对数学的兴趣均得益于他的父亲。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徐父编著的《中日围棋百式》

20世纪30年代,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家道中落,年幼的徐光宪独自一人来前往上海的哥哥家,白天到附近的大学听课,晚上则兼职家教谋生。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并且还有奖学金的国立交通大学。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上海交大奖学金名单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到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并在工厂倒闭后经由交通大学的教师推荐回到交大当助教,随后通过国家留学生考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主修量子化学并于1951年3月以《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为博士论文,完成答辩,获得博士文凭。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徐光宪的博士论文(左)及学位证书(右)

新中国成立后,徐光宪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踏上回国的征程。在美国政府国会通过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政策生效之前,,徐光宪与妻子假借父母病重需要子女回国探亲的名义乘船离开了美,1951年4月,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徐光宪与妻子在美国期间的合影

响应国家号召,萃取原子弹原料

归国后,徐光宪和其妻子高晓霞双双进入北京大学工作,共同致力于为祖国培养高科技人才。1955年,中央决定要研制原子弹,由于回国科学家中研究原子核物理的专家不多,于是国家兴起"全民办原子能"的号召,要求北大、清华等高校建立原子能系,并动员邻近领域的学者转行研究原子能。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徐光宪根据国家需要,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核科学家的摇篮"做出了杰出贡献。那时,萃取化学是国际上最新兴起的学科。由于相关学科资料十分稀缺,徐光宪从整理资料入手,在上千个卡片中寻找线索,并总结出关于萃取的普遍规律,使这些研究成果能迅速运用到我国的原子能工业中。

1964年,徐光宪参加了二机部在青岛召开的绝密会议。在会上,徐光宪和其他几名教授一起提出应用我国仿照美国先进的Purex流程自主研究的萃取法筹建核燃料后处理厂,制造原子弹原料——钚。这种方法成本低,促使了我国的核工业在苏联专家撤走后能尽快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分离稀土两兄弟

业界有这样的说法:"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作为工业"维生素",稀土是隐形战机、超导、核工业等高精尖领域必备的原料,提炼和加工难度极大,珍贵稀少。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量,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不具备提取高纯度稀土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向国外出口廉价的稀土原料然后再进口高纯度的稀土产品。

为了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打破外国人在稀土领域的垄断,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个军工任务,即高纯度的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

镨、钕在希腊语中是双生子的意思,这是因为二者的分离难度高,当时使用的最先进的分离方法是离子交换法,但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生产速度慢、成本高。

面对如此困难的任务,徐光宪没有放弃,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他人生中的又一次专业方向转变中,即提纯稀土。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徐光宪在萃取会议上

徐光宪说:"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要像,分离难度极大。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

为了解决科研难题,徐光宪阅读了大量文献,在美国宣告失败的维拉体系中获得启发,创造出一套新的串级萃取理论,并将纯度提高到99.99%,打破了世界纪录。

徐光宪认为科研人必须建立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创新之道。

终结稀土"贱卖命运"

1974年9月,包头稀土三厂成功的将这一新工艺技术应用于稀土分离的实践中,完成世界首次应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1978年,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他的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稀土生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稀土中心师生合影(二排右四为徐光宪)

到90年代初,由于我国单一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国际稀土价格降为原来近四分之一,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的格局,很多外国稀土生产厂家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他们把这称为"ChinaImpact"(中国冲击)。

在新技术、新理论改编变我国稀土生产格局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中国是稀土生产大国,但自己却没有定价权。美国、日本等国家关闭自己的工厂,却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中国的稀土,稀土一度卖出了"猪肉价",这一情况这让徐光宪忧心忡忡。

2005年至2006年,徐光宪两次上书国务院,呼吁保护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2009年,徐光宪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出,要用10亿美元外汇储备,建立稀土和钍的战略储备,控制生产和冶炼总量,并建议重点支持几家企业主导产业发展,让稀土产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

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徐光宪从量子化学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四次转变研究方向,永远将祖国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理论研究之余,徐光宪培养了近百名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继承了恩师身上的优秀的人格品质和治学理念,一直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季羡林为徐光宪题词

在学生的眼中,恩师徐光宪是科学界的"大师",更接近研究科学的"哲学境界"。正如徐光宪的学生黎乐民院士所言"几十年来,先生为适应国家需要,四次变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一方面是由于他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具有广博深厚的学科基础。"

大国脊梁 | 他彻底终结了稀土贱卖的命运,在他心里国家需要永远是第一位

上世纪80年代,徐光宪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

德才兼备、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就是徐光宪的人格写照,他一生的重要选择都是根据祖国的需要而做出的。在稀土这个与国际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徐光宪凭借领先世界的串级萃取理论取得了一个中国传奇,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这就是徐光宪,一位心系国家的科学大家!

参考文献:

[1]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徐光宪:举重若重》,中国科学报

[2]《"稀土之父"徐光宪》,人民网

[3]《聚焦 | 浙大徐光宪——中国的稀土之父》,稀土高新区

[4]《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凤凰网

[5]《"稀土之父"徐光宪: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化学学科网

[6]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