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药神"

2018年,一部口碑爆棚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让许多人泪目,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更是直戳人心,高昂的抗癌药品价格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电影里徐峥扮演的程勇因为贩卖低价的白血病药被病友们称为"药神"。

然而,现实中,有这样一位真正的"药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全球"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

他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找到了特效药,并且为了让更多患者吃得起药,没有申请专利。目前,这盒药也只要290元,还被纳入了医保!

今年,95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当选为"2018最美医生",何为最美,他77年的从医生涯就是对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在演讲

求学:凡事多问为什么

1924年,王振义出生在上海,他的童年因战火纷飞过得并不太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王振义的父亲特别重视对子女教育,他告诉孩子们,"落后就会挨打,要科学救国,好好念书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年幼的王振义很顽皮,爱踢毽子、弹皮弓,但是学习成绩依然不错,他的父亲说,玩和学并不矛盾,重要的是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

王振义7岁的时候,他的祖母因为一场伤寒去世,"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小小的王振义在心里不停地发问,他开始有了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后排右一)和抗美援朝上海医疗队队友合影

1953年,王振义第二次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战地医院碰到一种怪病,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初步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但是爱问为什么的王振义提出了疑问:结核性脑膜炎并非传染病,为什么大家会同时患病?带着这个疑问,王振义思考并埋头查阅资料,终于在一本文献里找到与此症状类似的肺吸虫病。起初大家都不相信,王振义把病人的血痰涂片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然发现了虫卵。正确的诊断加治疗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战士,为此,王振义被军队授予了二等功。

同样,发现轻型血友病也得益于这种"为什么"。王振义在工作中发现有些人即使拔一颗牙也会出血不止,一般止血疗法也无效。喜欢刨根问底的王振义又开始查资料做研究,想要搞明白原因。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在查阅文献的时候,他了解到国外关于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即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且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要完成这种检测试验,需要用到硅胶,但当时国内并无此材料。不服输的王振义想到用石蜡代替硅胶,最终成功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前排左三)和病理生理学教研组的同事在一起

从医:向白血病发起进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一种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白血病,若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失去生命,最快的只要三天。通俗地讲,这种病是因为体内白细胞突然"罢工",导致出血、高热等症状,抵抗力大大降低,最终死亡。

1978年,王振义开始投入M3研究,决心要"改造"这些癌细胞,让它们变好,并大胆提出了全世界首创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八年不断探索和研究,王振义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右三)与Neber奖金获得者Dauyset教授在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实验室合影

1986年,上海市儿童医院一位5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生命垂危,多方医治无效,在所有人将要放弃的时候,王振义顶住压力,决定采用尚在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案。当时这个想法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因为那时的王振义已经62岁,且功成名就,治疗方案一旦失败,很可能名誉扫地,得不偿失。但王振义信心坚定,他相信科学,也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

7天后,奇迹出现了,孩子的病情出现转机,一个月后症状完全缓解。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成功案例,王振义改写了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格局,也因此成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吃得起药,王振义并没有对此药申请专利,当时只卖11块钱,30多年过去了,一盒药在国内也只要290元,还纳入了医保,而进口的类似药物价格高达两万元。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又提出了"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而该疗法与青蒿素的发现等并列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等为新疆阿克苏来的白血病孤儿邓一欣制定第一步治疗方案

育才:"一门四院士"成佳话

从医77载,王振义为中国医学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英,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陈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奇迹。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中)出席学生会召开的教改座谈会

在学生眼中,王老师爱才惜才,是他们学术上的楷模和精神上的榜样。王振义说:"为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的学术财富传给年轻人。"

陈国强院士回忆硕士研究生论文的修改过程时说,当时没有电脑,王老师先后改了10 遍,并多次把他叫到家吃晚饭,饭后马不停蹄接着改,正是王老的这种精神激励着陈国强永攀科学的高峰,而今,陈国强已成为我国在血液病研究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而对陈竺、陈赛娟两位得意门生,他曾亲自指导二人进行血液病理生理实验,更力荐他俩赴法留学,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1996年,王振义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贤于陈竺。他说:"我觉得年轻人对血研所的发展更有好处,那么理所当然,就让贤、让他去领导。"

大国脊梁 |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他才是真正的

王振义带领学生在查房

王振义最爱的一幅画是家中客厅的水粉画《清贫的牡丹》,他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既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又要有对待荣誉时自我约束的力量,对名利看淡,对事业看重,便是清贫的牡丹。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这是王振义院士为学、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他始终相信的做人最本质的东西。

王振义

(1924.11—-)

内科血液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1】《95岁王振义院士获"最美医生"称号,他的创新疗法与放弃专利的善举造福了全球万千患者》,文汇报

【2】《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77年从医路,我只想解决病患的问题》,上观新闻

【3】《爱国情 奋斗者|95岁"最美医生"王振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让病人吃得起药》,新民晚报

【4】《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教癌细胞改邪归正》,人民网

【5】《王振义院士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科学网

【6】 《王振义:为医仁爱 为师人梯》,中国人才

【7】 《王振义 大医精神铸匠心》,中国卫生人才网

【8】《王振义: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科学时报(现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