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我國食品產業位列全球第一

食品工業現代化和飲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質量及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食品工業是農產品面向市場的主要後續加工產業,農產品充足了,食品工業才有條件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為 “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保障了我國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食品產業位列全球第一

一條趨勢線:跨越式發展

從幾個時間節點可以看出我國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1952年,全國食品工業的總產值為82.8億元,全國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食品工業總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3.72%,體現出非常明顯的農業國的特點。2002年,全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2005年,全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2007年,我國的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鮮冷藏凍肉、餅乾、果汁及果汁飲料、啤酒、方便麵等產品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萬億之後,食品工業開始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2014年,全國食品工業實現產值11.27萬億元,同比增速降低到個位數。2015年和2016年,全國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達到6.5%、7.2%,與當年GDP增速基本持平。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沈篪表示,食品工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工業體系中的首位產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支柱產業,也是全球第一大食品產業。近年來,食品正由生存型消費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由吃飽、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滿足食品消費多樣化轉變。面對這一變化和市場需求,我國食品工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升級發展。

我國食品產業位列全球第一

兩大支撐:科技創新和食品安全監管

科技進步是維繫我國食品工業高速成長的內生動力。2017年6月,科技部發布的 《“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食品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對食品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60%。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加工利用的科學技術也越來越先進,科技創新成為食品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強大支撐力。目前,我國食品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也必將推動食品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

食品行業是我國最大的 “民生產業”和現代 “餐桌工程”。食品安全監管為食品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國務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組織領導。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簡稱 《食品安全法》)於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並於2015年進行了修訂。 “史上最嚴”的 《食品安全法》,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監管不能沒有標準做參照。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宣佈,我國清理整合現行食品標準工作已經完成,經過移交、廢止、修訂等工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有1000多項,有效解決了以往食品標準間矛盾、交叉、重複等問題。沈篪介紹,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分為通用標準、產品標準、檢驗方法、生產經營規範四大類,涵蓋1.2萬餘項指標,其框架、原則、科學依據與 《國際食品法典》一致。

我國食品產業位列全球第一

全面開花:重點行業發展成果豐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食用油、方便食品、肉類、水產品、奶業乳製品、飲料、罐頭、茶葉、酒業、焙烤食品、糖業、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嬰幼兒配方乳粉等各大行業發展成果顯著。

縱觀食品工業發展歷程,我國人均佔有糧食從1977年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長了49%;食用油產量從2011年的4446.1萬噸增長至2017年的6475.6萬噸,年均增長率為6.5%;方便食品製造業的創新與跨越,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在食品行業的標誌性成果;1980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僅有1205萬噸,2017年達到6557萬噸;1978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為465萬噸,2017年達到6445萬噸;從1978年到2016年,全國奶類的產量從97.1萬噸增長至3712萬噸,年均增長率10.06%;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產茶國,穩居世界第二大茶葉出口國;如今我國酒業銷售規模和營業利潤分別走向萬億元、千億元的時代,2017年白酒總量達1198.06萬千升;我國保健食品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場,市場潛力巨大。

沈篪表示,我國食品工業經歷了讓消費者從 “吃飽”到方便快捷地 “吃到”,再到 “吃好”的歷程,餐桌上的這一動態影像正是我國經濟變遷、民眾消費升級的寫照。今後我國食品工業在追求豐盛、美味、享受的同時,還將做好營養、合理、健康的大文章,不斷提高國民營養狀況。



審核|陳俊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