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廣西“三峽工程”昨日開始截流斷航,即將蓄水!——大藤峽:那些即將淹沒的風景

10月10日,有著廣西“三峽工程”之稱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順利通過水利部截流階段驗收,具備截流條件。自今年10月21日至2020年3月31日止,大藤峽大壩所在區域上下游水域將斷航施工,工程即將進入截流蓄水階段。伴隨而來的,是上游水位逐漸上升,諸多歷史遺蹟及人文地理景觀也將“潛水”。近日,今報記者在柳州航道管理局組織下,跟隨拍攝隊伍,對大藤峽水域沿途景觀及水文遺址進行收集拍攝,希望能留下一段濃縮在鏡頭裡的記憶。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今年10月10日拍攝的正在截流施工的大藤峽壩區。

1

截流斷航

總工期達9年的大藤峽水利樞紐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擁有多項國內乃至世界之最。比如,國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最高擋水40.25米,人字閘門高度47.25米,寬度20.2米;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漿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裝機容量20萬千瓦;國內首創雙魚道佈置水利工程等。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10月10日,壩區即將封航截流,駑灘上游排隊的貨船。

自今年10月21日0:00至2020年3月31日24:00止,大藤峽峽谷出口弩灘至大藤峽水利樞紐壩下交通橋水域將斷航施工,按照工程節點目標,進入大江截流蓄水及右岸二期堰體填築等建設階段。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10月10日,駑灘下游正在打撈的一艘沉船,今後高峽出平湖,沉船事故也將減少。

據瞭解,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一期蓄水計劃從2020年3月20日開始,2020年3月31日蓄水至47.6m,同年4月30日蓄水至最高水位52.8m。此後至2022年4月,根據來水流量,水庫水位在最低水位44m和最高水位52.8m之間運行調度。二期蓄水規劃時間從2023年8月開始,可蓄至正常水位61m;根據水庫來水流量,水庫水位在44~61m之間運行調度。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明朝時的題字“敕賜永通峽”目前正在模拓,今後將原貌複製雕刻在武宣縣五馬攔江景區的山崖上。

工程建成使用後,水庫正常蓄水位61米,上游貴港、來賓、柳州等地沿江庫區將淹沒土地面積26.75萬畝。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艱險的勒馬灘指揮船隻上下的信號標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2

遺蹟消失

水庫正常蓄水位61米,意味著上游61米水位下面的歷史遺蹟和自然景觀都將“潛水”。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危巖奇突,灘險密佈的大藤峽也將成為平湖。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遊歷到大藤峽,曾作《大藤峽遊記》一文記之,也許他沒有想到,數百年後,他走過的險灘峻石會長沉水底。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大藤峽勒馬航段一塊名為觀音座的奇石也將沉入水底。

最先淹沒的將是水庫上游的弩灘。弩灘上的甘王廟是在明成化年始建於桂平市鹿嶺巔,清康熙年間移建於弩灘,分上裡廟和下里廟,後世歷次損毀重修。大躍進和"文革"期間,由於大鍊鋼鐵、破四舊等原因,廟宇遭受拆毀,兩廟均僅殘存上殿可見當年風采。因大藤峽水庫建設蓄水原因,2018年初,僅存的廟殿也被拆除異地重建。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武宣西門碼頭著名的天然景觀石門被鑿岩機鑿毀。

庫區將淹沒的土地中,貴港桂平市、來賓武宣縣被淹區域最大,“潛水”景觀多不勝舉。另外一些標誌性景點因為航道安全的原因,還沒蓄水就已經被鑿毀夷平,比如著名的武宣西門碼頭。大藤峽水域蓄水河段的多處摩崖石刻也將淹沒水下,為此,文物保護部門目前正請專業人員製作摩崖拓本,其中明朝時的題字“敕賜永通峽”將原貌複製雕刻在武宣縣五馬攔江景區的山崖上。

另外,記錄著西江水域水運發展的一個個碼頭、水記石(標記航道的天然石頭)也將一併沉入水底。

3

“搶救”風景

眼看熟悉的人文景觀即將沉沒水底,多年來,柳州、來賓、桂平等地攝影家協會及影友多次組織搶救性拍攝活動,力求將這些無法移植的自然人文遺蹟永久保留在照片裡。其中一些攝影師還選擇用傳統膠片相機拍攝,腳步遍佈大藤峽庫區沿岸的碼頭與山村,聚焦庫區航道水文、山水、文化古蹟和移民生活的點點滴滴。

广西“三峡工程”昨日开始截流断航,即将蓄水!——大藤峡:那些即将淹没的风景

2018年1月1日,拆除前的弩灘甘王廟航拍圖。

這些攝影師們希望今後有朝一日,能把這些照片用傳統的印放手藝一張張放大,做一個展覽或出一本書,留下念想。

今年9月,武宣西門碼頭著名的天然景觀石門被鑿岩機開鑿,當地攝影師們目睹此景,百感交集。這個天然石門狀的碼頭走過了徐霞客等一代又一代先人,最終因為庫區航道建設,一塊塊造型奇美的巨石最終“消失”。

伴隨碼頭走過年華的老鄉們和攝影師們一樣,只能惋惜地接受這些變化,畢竟時代在發展,今後只能在一張張照片裡回憶往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