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舌尖上的洛川之——清湯羊肉

舌尖上的洛川之——清湯羊肉

說起羊肉,陝西人應該最為了解的就是古都西安聞名於世的“羊肉泡饃”,陝北最有名的是“鐵鍋燉羊肉”,其實在洛川也有一種吃羊肉的方法,洛川把它稱呼為“清湯羊肉”。吃過的人都會讚美洛川清湯羊肉羶氣小,因為洛川地處塬上,屬黃土高原的核心地帶,這裡的黃土層厚,沒有工業汙染,滿塬的蘋果樹造就了特有的小氣候,所以洛川羊肉得到了陝西人的青睞。以前養羊是在山溝裡放養,羊滿山的跑,什麼草好吃就吃什麼草,現在退耕還林,羊都是圈養,味道比以前能差一點,但是對生態環境保護起了很大的作用。洛川地處陝北和關中接壤地區,羊肉具有不同於兩者的味道和對羊肉不同的吃法,但是這種吃法確切的說是接近於渭北高原。

現在只要走進洛川縣隨地都會看見賣“清湯羊肉”的飯館,在洛川你走進羊肉館老闆就會問你要清湯還是煮饃,口中“清湯”其實就是由關中的“水盆羊肉”演變而來的,做法也跟澄城縣的水盆羊肉極為相似。只是洛川的清湯羊肉放有油潑辣子,是用洛川溝坡上的羊肉為主要食材,具有其區域性風味,也是能代表洛川的一道美食。陝北人吃燉羊肉,很有可能在過去匈奴人吃羊肉方法上演變成的,洛川人沒有陝北人的消化系統好,吃羊肉一般愛吃“清湯”,因為餅子是起面烙的十成熟,這樣就容易消化,加上羊肉湯很熱和,喝到肚子裡胃暖和的很,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吃一碗清湯羊肉渾身立刻就舒坦了很多。

說洛川清湯羊肉先要從澄城縣的水盆羊肉說起,有人說水盆羊肉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也就是以前的朝邑縣,但是現在澄城縣的水盆羊肉於2016年1月入選陝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川縣雖然地處陝北,但是和白水,澄城兩縣接壤,生活方式上繼承了陝北高原和關中平原的優點,確切地說洛川清湯羊肉是由澄城縣的水盆羊肉和陝北地區的燉羊肉結合而形成的,既能突出了陝北人厚實(量多),關中人精細(味美)。主要食材都差不多,都是熟爛的羊腩肉加上一些素菜比如綠豆粉絲,木耳,黃花菜等精心製作。

洛川清湯羊肉的起源應該是從唐朝開始,唐代時各民族間來往密切,也互相通婚飲食風俗也必然受到很大影響。歷史上西安就有全國最大的羊交易市場,從西安市現在的東羊市、西羊市等歷史街名就能告訴我們陝西人喜食羊肉。蒲城縣也埋葬了很多的唐代陵墓,這些都可以證明了清湯羊肉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那麼洛川清湯羊肉又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呢?明朝正德年間,既1512年洛川大旱,腐朽的明王朝不救濟災民,反而增加稅收弄的民不聊生。黃章珊瑚村人邵蠍子(邵進錄),舊縣疙瘩村人慄午率領附近災民起義(洛川縣誌有記載),先攻破洛川縣城(今舊縣)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射殺死延安衛指揮陳政,隨後轉戰南征,義軍於1512年11月攻破澄城縣(澄城縣誌有記載)縣令韓齊,教諭劉左倉皇而逃,澄城縣的貧困老百姓分到了土地和糧食生活有了保障,他們無以感謝邵蠍子的厚恩,看到邵蠍子的義軍在寒冬裡和明軍作戰極為辛苦,就支起大鍋做水盆羊肉慰勞義軍,邵蠍子和將士非常感動一鼓作氣連破合陽,白水,蒲城等城池,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一度打到了潼關。邵蠍子率領的義軍雖然沒有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的統治,但是對明王朝這棵大樹的根基也有一定動搖。

1513年春 ,邵蠍子的義軍被潼關兵備使張倫,百戶王珍用火炮圍困在潼關城中,張倫放出話來只要邵蠍子放下兵器投降,皆可放走所有參與者,彈盡糧絕之後邵蠍子為了跟隨他出生入死的義軍能保全性命單刀赴會,最後在潼關遇害,另有一說是邵蠍子在甘石桃花洞裡當了神仙。

跟隨邵蠍子起義的村人回到了家鄉,也把澄縣水盆羊肉的做法帶回了洛川,他們思念邵蠍子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支起一口大鍋做一鍋清湯羊肉,用來懷念跟隨邵蠍子南征北戰時的歲月,時間匆匆忙忙的離去,人們慢慢的也把邵蠍子的事蹟淡忘了。但是清湯羊肉的做法一傳十十傳百,就傳遍了洛川大塬,成為一代代洛川人心中的難以割捨的美味。

吃清湯羊肉,最好能配洛川大原上產的小麥烙成的餅子(洛川人叫燒饃),因為洛川地處陝北高原,早晚溫差大,小麥生長的時間長,磨的麵粉自然而然就勁道,再配上用羊油潑的油潑辣子,在湯碗裡再撒些蔥末,香菜,這樣才能體現出湯濃肉爛,香氣撲鼻的美味! 這時候你不能急著喝湯,先用嘴巴順著碗沿輕輕地吸上一口,一股股郁烈的羊肉香味就會佔據了口腔和喉嚨,直達胃裡,唇齒間就會瀰漫出一種濃烈的香氣!

吃清湯羊肉這種享受是一切的食物都不能代替的,不細嚼慢嚥就不會品出最佳的口味!我們不由得感謝大自然的饋贈,讚歎清湯羊肉的美哉!更應該感激勤勞樸實的洛川人帶給我們的美味,還應該記住邵蠍子的故事。

珊瑚樹:原名邵建軍,洛川黃章珊瑚人,從小喜歡文學,用文字感恩家鄉,用真情懷念歲月,作品有:《洛川攔湯麵》,《洛川老婆攏手巾》,《洛川雞血面》,《洛川煎豆腐》等,作品常見於洛川文學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