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我家就在"博物館"裡住

我家就在

我常常感嘆:生活在銀川的人好幸運!他們一出門就進了“博物館”,每天都與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相伴。自秦漢時期就已興建的水利設施,一直伴隨在人們的身旁,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銀川平原的引黃灌區,彷彿是一座巨大的水利博物館,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真的就和生活在博物館裡一樣,這是全國少見的獨特景觀。

我家就在

千年古渠穿城而過 張強 攝

我的家就在銀川。我在銀川定居已有40多年了,我常常有住在博物館裡的感覺。可不是嗎?從家裡出來,不到十分鐘,就可以看見漢代初建、唐代擴建的唐徠渠。總長達140多公里的唐徠渠,至今還是銀川平原的一條命脈,確保上百萬畝農田旱澇無虞。就連我家門口的中山公園也深得其利,因為有了唐徠渠水的補給,“銀湖”才得以擺脫乾涸的命運。如果沒有唐徠渠、沒有黃河水,中山公園裡就不可能有湖水。如果走出城外,不僅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水澆地,而且可以看到星羅棋佈的水利設施,其中許多都很有歷史了。隨隨便便就能接觸歷史,輕輕鬆鬆就能看到文物,自自然然就可與古代文明對話,這是何等的榮幸與快樂啊!

在寧夏,特別是在引黃灌區,許多與水利博物館有關的實物和地名,人們都能如數家珍、耳熟能詳: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昊王渠、韃子渠、大清渠……如果說不出這些,那簡直是孤陋寡聞,也會遭人恥笑的,因為這些古渠不僅反映了寧夏引黃灌區的歷史,也反映了寧夏的歷史,如果不瞭解這些古渠,那就是不瞭解寧夏的歷史。

在銀川平原,引水渠、排水溝、水稻田,舉目可見;橋樑、涵洞、水閘,觸手可及;水庫、水車、洩洪道、揚水泵站等水利設施,營造了銀川平原的富裕和文明。銀川市人是幸運的,向西可以一睹唐徠渠、尹家渠的芳容,向東可以盡覽紅花渠的神態,穿城而過的引水渠和排水溝,在銀川市區內外留下了一片片湖泊溼地,猶如在大地上撒下串串珍珠,烘托出魚米之鄉的盛景。這份幸運,並非銀川人獨有,在吳忠市市區生活的人,也會時時感受到母親河的情懷和老祖宗的智慧。他們清晨晨練、傍晚散步,都會來到古老的秦渠旁,在林木茂盛、鮮花盛開、空氣清新的渠畔公園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接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我家就在

湖光波影看銀川 張強 攝

說起來,銀川平原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說它不幸,是因為地域遼闊的烏蘭布和、騰格里、毛烏素沙漠,緊緊圍繞在它的周圍,隨時都張開血盆大口,擺出“虎視眈眈”的架勢。而年均降雨量二百毫米、蒸發量卻高達兩三千毫米,完全可以讓大部分動物“望而卻步”,讓許多植物“無精打采”“奄奄一息”,銀川平原也極有可能成為不毛之地。說它是幸運的,是因為銀川平原得到了母親河的滋潤,這才有了令西北許多地區都羨慕的大片綠洲。當然,母親河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哺育這片大地的,因為母親河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流淌的,也有自己前行的軌跡,如果歷朝歷代不興修水利、不讓它按照人的意志流淌,像血管輸血一樣將黃河水輸送到每個可以孕育生命的地方,那就沒有銀川的勃勃生機,甚至沒有銀川這座城市,更沒有銀川現在擁有的一切!

說寧夏的引黃灌溉是一座大型的水利博物館,還因為這裡的許多地名都與水有關。以渠、溝、橋、閘、壩、湖、灘為名的鄉鎮、村莊、農場比比皆是:在村莊中,有郝渠村、朱渠村、四渠村、新渠村、窪渠村、渠中村、四支渠村、河渠拜村、岔渠橋村、馬蓮渠村,有板橋村、官橋村、上橋村、郭橋村、李橋村、馬家橋村、田家橋村、新華橋村、二道橋村,有頭閘村、二閘村、三閘村、尾閘村、正閘村、韓閘村、分水閘村、陳木閘村。在鄉鎮中,有小壩鎮、大壩鎮、峽口鎮、高閘鎮、大觀橋鎮、望遠橋鎮、黃渠橋鎮、郝家橋鎮、新華橋鎮。在農場中,也有以渠或湖為名的,渠口農場、西湖農場、連湖農場、巴浪湖農場,就是這個大家族的成員。這些地名,幾乎覆蓋了整個灌區,充分印證了銀川平原引黃灌溉的悠久歷史。

古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黃河文明,至今熠熠生輝。而今,黃河的子孫仍在開拓進取,黃河的灌溉之利也被不斷“擴容”: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結束了寧夏無壩引水的歷史;黃河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灌溉、發電、防洪,發揮著綜合效益;全國最大的揚黃扶貧灌溉工程,讓人跡罕至的紅寺堡由黃變綠,有20多萬人在那裡脫貧致富;在地勢較高的中部乾旱帶上,十餘個規模宏大的揚水工程造就了一片又一片綠洲;溝通各大水系的艾依河(現改名為“典農河”)像一條玉帶一樣環繞銀川,銀川馬上“活靈活現”、靈動多姿……

於是,許多地方又有了新的渠系,又建起了新的泵站,又刷新了新的揚程,又創出了高產的新記錄,又推出了暗灌、滴灌、噴灌等新的節水措施,形成了新的開發區,又誕生了新名詞。原來死氣沉沉的地方,煥發出了生機;原來紛紛逃離的地方,變成令人希望的樂園;原來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有了響亮的新地名。寧夏大地上的水利博物館,還有各式各樣的實物被不斷補充進來,其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其獨特的魅力也越來越令人關注。

寧夏的發展史,幾乎就是引黃灌溉史。這部歷史,是一部流淌的歷史,是從古到今連綿不斷的歷史。

黃河在寧夏流淌,流過的是水,留下的是富裕、文明,創造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為我家常住這座水利博物館而自豪。當然,這份自豪並非我獨享,生活在寧夏引黃灌區的所有人都可以、也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在自豪之餘,還應有一份責任感:珍惜它,保護它,讓它永葆青春,永續利用。

我們的家就在博物館裡,我們就應該像愛家一樣愛這座博物館。(莊電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