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考中進士,通常是怎樣安排工作的?

一度歷史觀1


大家好,這裡是老鴉說歷史,今天讓鴉叔帶你瞭解明朝科舉制度。

01 如何一步步考中進士

在明朝,一個讀書人如果要參加科考,第一步必須要參加童生考試,也叫童試,是由地方上庠學舉辦,通過了之後,再參加縣學的考試,縣學考試通過之後,再參加府學考試,府學考試通過之後,便擁有了一個正式讀書人的身份—秀才。

中了秀才只是擁有了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並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在考中秀才之後,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的“秋闈”(也叫鄉試),之所以叫秋闈,是因為在八月舉行。這次考試相當於全省範圍內的大型考試,考中第一名的叫解元,考中第二名的叫亞元,三四名叫經魁,五名叫亞魁。當年唐伯虎就曾在鄉試中考中第一名,當了解元。

通過鄉試考試的人,統一被稱之為舉人,舉人有很多的特殊的權利,比如:不用繳納賦稅,見縣太爺不用下跪等等。通過舉人考試的人可以參加會試。

會試是在鄉試考試的第二年舉行,同樣也是三年一次舉行的考試,因為考試時間是在三月舉行,因此也被稱之為“春闈”。考試採用三天考一場的方式來進行,在三月的初九,十二,十五進行考試。能夠通過考試的舉子,被稱之為貢生,第一名被稱為會元。

接下來就是殿試也稱之為廷試,史載: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殿試是皇帝親自舉行的考試活動,考試的內容不光要考學問,還有考核綜合方面的東西,甚至連貢生的相貌也是能否考中的一個重要考核標準。能夠考中殿試的貢生被稱之為進士,而進士考試只取前三甲的考生,因此,也稱之為進士三甲。而在明代能進士及第的人,基本上不是學習能力出眾,就是綜合素質優秀的牛人。

02 進士如何安排工作

進士分為三甲,根據排名的不同,安排的工作也不同。

第一種,優秀的人安排進翰林院。一甲的前三名就是人們家喻戶曉的狀元、榜眼、探花。能考中前三名的考生,基本上都會被安排進翰林院進行工作,一般在翰林院擔任編修和編纂等等工作,屬於是國家級幹部的候選人員,明朝在人事制度上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新科進士能進入翰林院,稱得上是“正途中的正途”。

第二種,大部分的人員要被分配到地方上去進行任職。按照考試的名次然後依次委派官職,從庶吉士(國家級幹部的候補人員)開始一直到地方上的知縣。也就說,辛辛苦苦從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考過來,還不一定就能當上大官,命運不濟的,甚至還必須從基層一步步往上爬。

以上可以看出,考中進士後,並不代表著就有大官做,自古以來皆如此,做官必先做人,想在官場混,除了出身之外,能不能適應官僚體制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明朝歷史上,官員年過半百,但卻依舊只是一個五六品的官銜,甚至更低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也反應了古代科舉考試對人才的摧殘。



老鴉說歷史


我是興安雜談,我來回答。

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有種說法,秀才錄取率可以算到10%。舉人進士的話,明朝鄉試錄取率在4%左右,甚至會更低,會試錄取率在10%左右。

在明清時,一般每三年開一次恩科,每次錄取大概兩三百人把,接下來是殿試,合格者就成為進士了,即天子門生!這個概率你想想有多低。明清500多年,厲害點的兩浙江西一共出了5000多個進士,一年10個左右,雲貴這種偏遠的地方,一年出1個就算走運了。


因此,進士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所以有資格直接當官。

1、成績在前面的一小波人。他們成績最好,會被選為庶吉士,分到翰林院,從翰林幹起,再到六部去慢慢熬資歷,有一定經驗將來是能幹到內閣的,明代中後期甚至有個規矩,就是非庶吉士不能為相的潛規則。而差點的人,只要沒犯大錯誤,也能混個尚書都御史省部級,這波人是佼佼者,也是帝國的領導者。


2、成績在中間的這一波人。他們一般會被分到六部,當給事中之類的言官,主要負責紀檢監察之類的工作,或者到六部負責一些具體工作。這波人只要好好幹、懂政治、站對隊伍,將來做到省部級的大官也是很有希望的,但要做到內閣成員,相比於庶吉士們來說,要困難不少。

3、成績在後面的那一波人。這些人也會有不錯的去處,分到六部,或者分到地方去做一個縣令,明代縣令在地方權利很大,相當於縣委書記+縣長+縣財政局長+縣法院院長等等等,好好幹,慢慢熬資歷、攢政績,以後升個巡撫之類的地方官退休,也是很令人羨慕的。


興安雜談


明清時期,科舉已經定型,大體給諸位介紹一下進士們的工作安排:

一、三甲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也被稱呼為一甲進士及第。是科舉最風光者。

狀元,初授從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初授正七品翰林院編修。三人在翰林院工作三年後統一單獨授予職務。

從品級上看,三甲比其他進士高一二級,但此後基本都是在翰林院當書呆子,最終能夠成為宰相尚書的,極少。

二、庶吉士

明清時期,特別規定,凡三甲之外進士均需參加內閣與禮部組織的考試,通過者以從七品身份入部學習,號庶吉士。也稱儲相,有非庶吉士不內閣的說法。所以庶吉士等於進入中央政權的高級人才儲備庫。

通常,庶吉士數量很少,多十名之下。三年後另外授予職務,從此進入晉升快車道,20年內可以完成州府省—中央六部職位輪換,初步具備內閣成員資格。

三、二甲進士

第四至60名,殿試後以從七品下州府司法與民政職務,三年準時晉升正七品,至退休大多能熬至三品(中央)四品(地方)。

四、三甲進士

第61至300名,殿試後也是以從七品下州府擔任司法民政職位,三年大多晉升正七品,此後與二甲差距較多,退休能夠晉升五品的正印官都是比較順利的。


四川達州


前三甲入翰林從六品,為儲相,主要搞文史工作,熬資歷,等待入六部侍郎,尚書進而入閣為相!二甲前幾名庶幾士!也算上儲相!比前幾個慢幾步!!不過機會還是很大的!後面近三百人外放基本都是七品縣令!慢慢做頂峰是分疆大吏,當不了相!只能退役!不過都要先在六部實習,再會分配!而且可以推辭!!不會強逼著當官!





帝子乘風2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說說明朝的進士是怎麼來的。

在明朝,一個讀書人要成為進士,需要經過層層選拔的考試。第一步是參加府縣考,錄取了就叫“秀才”;第二步是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的省考,稱為鄉試,考取的人俗稱“舉人”;第三步是參加京師的會考,全國的舉人在鄉試的第二年到京師集中考試,稱為會試;第四步參加由皇帝主持的廷試,也叫殿試,通過的士子才叫“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士。

進士又分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明朝進士及第後,並不是立刻就能授以擔負實際行政責任的官職,而是要經過三年的讀書,期滿後稱為“散館”,進入翰林院。

這些進士留在中央政府讀書,由一個老資格的前輩進士來教,讀書滿三年後,再進行一次考試,成績好的,就可以進入翰林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考選庶吉士的為翰林官。

在散館和翰林院時期,這些進士一面讀書修學,一面獲得行政方面的知識,等候政府委以重任。因為明朝非常看重進士和翰林,不是進士、翰林出身的人一般不能做大官。

《明史•選舉志》記載:“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比如,明朝名相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二甲進士,授庶吉士,實際上就是實習的官員,經過三年學習,在嘉靖二十八年成為翰林院編修,仍然是個清銜,正七品,不承擔實際的政務。在他的老師徐階提拔下,嘉靖三十九年,張居正升為正六品的太子屬官右春坊右中允,這是虛銜,實際職務是國子監司業,也就是國立大學的副校長。幾年後,張居正又成為裕王(隆慶皇帝)府講官,在隆慶皇帝即位後,任禮部右侍郎和吏部左侍郎,直到進入內閣任大學士。

張居正像

明朝舉人沒有通過會試的,一般進入國子監,或者選做小京官、州縣官以及學校教官。舉人出身的著名清官海瑞就是從學校教官開始仕途的。海瑞曾經多次應考,沒有中進士,以舉人身份最初擔任九品官福建南平縣教渝,後來擔任正七品的浙江淳安縣知縣、正六品的戶部主事,最後一直升到正二品的南京右都御史。海瑞能夠以舉人身份升到部級高官,是個特例,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的緣故。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記得關注我的帳號哦~


聽三哥說歷史


進士也分好幾等。一甲進士,二甲進士,三甲進士。

圖:清代科舉榜文


一甲就三個人,狀元,榜眼,探花。一般這三個牛人直接就進翰林院,授予編纂官。


二甲裡前幾名,也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明代中後期官場潛規則,想入閣做大學士,一般都得有庶吉士的出身。


二甲排名靠後的,沒進翰林院的,也不用擔心,中央各部位還是大有可為的。去各個中央衙門裡報道,從小主事開始做起,運氣好,熬資歷,以後也能做到部門侍郎,尚書這一級別。


三甲這群哥們,就要分到地方或者冷衙門裡了。不過混個七品縣官還是不難的。

圖:明代官員


但是明代每個時期,對於人才的選用,又有著濃厚的帝王喜好和時局需要。


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迷戀玄修,經常需要寫青詞。誰要是青詞寫得好,就能收到朱厚熜的提拔。又比如朱厚熜在早期喜歡議禮,張璁,夏言,嚴嵩等人,就是投其所好,一下子飛黃騰達的。

圖:朱厚熜 像


個人淺見,如有紕漏錯誤,煩請斧正。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把明朝進士制度說清楚。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年起開科舉,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製。

通過殿試之後,雖然都可稱為進士,但其中又分三個層級,稱為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賜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從不同的名號就能看出其中差別,一甲進士及第,顯然是最有榮光的,明英宗以後慣例,第一名狀元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同時,從二甲和三甲中遴選出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庶吉士不算是一個官職,而且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三年後根據考核才會做出相應任用,這次考核稱為“散館考”。

沒有被選拔為庶吉士的進士,一般都是直接授官,品級主要在六、七品,最多的情況是各部院主事或者外放地方做知縣。部院主事屬京官,是司級官裡的最低官,正六品;外放地方做知縣一般就是正七品,也就是影視作品裡的七品芝麻官。這一類的進士,雖然也有一定上升空間,但往往上升空間不大,前途不如入翰林院者。

  • 東林黨首領之一鄒元標做過吏科給事中

  • 抗倭名人胡宗憲做過監察御史

庶吉士經過散館考,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為“留館”,其餘一般也會授予科道官,也就是進入六科為給事中或十三道御史,這一類也就是常說的言官,品小而權大,科道官員最高不過正七品,然而六科給事中有封駁皇帝詔令的權限。

狀元、榜眼、探花及庶吉士成為翰林者,為官之路基本一片坦途,從宣德元年(1462年)到天順元年(1457年),入閣者21人,只有王文、薛碹、李賢3人不是翰林官出身。由此也可看出,翰林官是閣臣的主要來源,地位非常重要。


在天順二年(1458年),大學士李賢借修《寰宇通志》之機,奏定翰林院纂修專選進士,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成為慣例。

如中國現存的惟一狀元卷的作者,明代的趙秉忠,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

其餘知名者還有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入選庶吉士,後授翰林院檢討,弘治時侍皇太子講讀,正德七年出任首輔,歷任武宗、世宗兩朝宰輔,權傾天下。

史上第一牛人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此後在翰林院供職,隆慶元年(1567年),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所以,可以看出,在明朝考中進士後,所授官職也有很大分野,有些人從一開始就確定了未來將直入中樞,位極人臣,而很多可能一輩子要在基層浮沉,最終也沒機會問鼎部堂級高官。


深夜裡的鐘聲


進士都是天子門生,優秀的直接進翰林院當差(在首都上班,最接近中央心臟地帶),差的也能去九品或七品縣令小地方一把手等等官職,按現在話講就是畢業包分配(別以為芝麻官就容易混進去,進士可是全國選秀出來的精英),幹活有人記功,出事有人背鍋,只要不逆官場規則混到最差也能四五品退休


惡魔之左


看到樓主你的問題,我覺得分步驟給你說可能便於你的理解。

在明朝時候,實行的是八股文科舉考試製度,考生首先要通過縣官的推薦考試,方可參加鄉試,鄉試考完去省城參加會試。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明朝崇禎年間,共有近九萬考生參加科舉,考試,通過鄉試的只有五萬多,通過會試的每省份控制在四百人左右。

通過會試的便可上京趕考,參加殿試,殿試錄取比咧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說全國九千多名會試通過的考生,通過殿試就只有九十多個,而這九十多個人稱為進士。

進士會去皇城參加皇上的”皇考”,按排名依次分配職位,從中央到地方,為翰林院文官,省級文官,縣級文官。所以只要你通過殿試,考到進士,一般都會有工作分配,不過這過程也不容易。



萌歷史


其實考進進士後,並不是完全能當官和分配工作的,具體官場都是需要很複雜的形式和腦子的,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事情。

第一條路就是考進進士後,優秀的進士會被選為去翰林院重點培養。翰林院是一種很特殊的存在,大多數都是很清廉的官員,所以翰林院也慢慢的類似於榮譽一樣,把你送到翰林院就是很光榮,並且在翰林院一起共事的都是一品大員和皇上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總之就是威風凜凜。

第二條路就是會被分配到各地方行政,當個各地方的官員,最次的也是知府縣令。還有就是依次分撥,先從首都開始,根據進士的成績依次下發。

第三條路類似於現在的實習生,跟著大官後邊做事,如果大官喜歡你或者看你這個人不錯,會提拔你,如果一般般的話也會根據你實際做出的成績來分配官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