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如何在知識產權領域突圍?

知識產權保護有差距嗎?

如何在知識產權領域突圍?

《知識產權保護意見》頒佈,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提上日程。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得力嗎?實際上很難說這裡的是與非,我們也有侵權訴訟,但是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裡面的問題:

比如美國。2015年,專利訴訟損害賠償額的中位數是1020萬美元,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點,數據在2009-2013最低谷的時候,美國知識產權訴訟的中位數是430萬美元。中位數,是50%的案件所在金額。

而中國呢?國家知識產權局2019年發佈的《2018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17年“賠償額度在10萬元以下和無賠償”所佔的比例為66.4%,賠償額度在500萬以上僅為0.7%;2018年“賠償額度在10萬元以下和無賠償”所佔的比例為72.1%,賠償額度在500萬以上為2.4%。

對比之後不難發現,我國的知識產權訴訟,本身沒什麼肉,大多數都是小案件。500萬人民幣相當於72萬美元。你可以看出我們在知識產權訴訟上所面臨的難題和尷尬。

那麼知識產權保護可行嗎?

在我熟悉的醫藥行業領域,以及其他一些科技領域,如今已經出現了劣幣淘汰良幣的情況。大企業如今依然熱衷於仿製藥。包括我一直看好的恆瑞醫藥。雖然恆瑞醫藥25億人民幣研發,但是恆瑞醫藥這點研發對於創新藥領域如今平均7億美元,50億人民幣的研發成本來說,的確是少的可憐。而無論是PD-1還是紫杉醇,還是阿帕替尼,恆瑞醫藥所有的所謂創新藥,都不是創新性的。而是方式藥或者是me-too。甚至連me-better都達不到。但恆瑞依然是我們國內最願意投入研發的企業。

如大量的傳統藥企業,東阿阿膠研發2.3億銷售費用倒是18億。具體的你可以看下圖一些企業的對比:

如何在知識產權領域突圍?

你會發現,A股中恆瑞醫藥依然是研發領域可愛的人,而其他企業,你只能回以“呵呵”。為什麼中國醫藥企業在研發上投入少。源自於有其他路走,比如搞個祖傳秘方。也源自於在藥物專利上面吃力不討好。

如何保護好我們的知識產權?

也會有反對意見認為,如今保護知識產權成本是很高的。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數百年,專利牆一堵又是一堵。我們若是保護知識產權對等,那麼天天吃官司。

所以,這裡我們要違反一點經濟學的常識,國外知識產權崛起並不只是因為他們保護,還因為國外的政府資金在搞公共研發。

如何在知識產權領域突圍?

比如德國政府就有大量的公共研發機構和公共研發支出。非盈利的,用國家資金開發後全德國的企業都可以用。比如德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而另一些科研機構都有國家的資助,比如德國四大科學協會馬克思-普朗克科學促進會、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會、亥姆霍茲聯合會、萊布尼茨科學聯合會。還有德國的工業4計劃。

而美國政府則是通過國防技術購買的方式,鼓勵大學利用專利出售獲得利潤的方式來盤活知識產權交易和盈利。

日本從1995年開始技術立國的國策之後,政府在基礎科學上面的投入佔比逐年增加。

這些國家的國家投入成果,你看他們的諾貝爾獎科學類獎獲得的數量就能有充分的感受。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是鼓勵自由放任的科技競爭。所有國家都在背地裡支持科學研究。

同樣的,我們更加有優勢的就是集中資源辦大事。以前鐵公基,未來要投向基礎科學。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燒錢培育科研能力是必經之路。

如何產生更多知識產權?

個人認為,要繼續堅持開放和全球化。華為創新很牛,但是華為的牛是當年在歐洲通信市場和美國企業,歐洲企業拼殺出來的。而不是關上門來才有的技術。同樣的臺積電從代工,到如今摩爾定律的主導者。如今芯片製造裡面ASML一半的光刻機都給了臺積電。因為英特爾都攻克不下10納米以下的芯片。而三星也力不從心。

大多數國家的科技龍頭是經歷過從代工——仿製——改進——突破——創新的這個過程。在藥物領域,以色列的TEVA一開始就是個仿製藥企業,如今他的創新藥業務已經超過了其總業務的60%。而日本在早年間也是打不過歐美的醫藥企業,然而從2004年開始,日本企業開始瘋狂的投入刷研發經驗,如今日本製藥創新大約和德國不相上下,並僅次於美國。

另外,社會和資本對於研發失敗的包容性,知識產權的順暢交易,訴訟的低成本高賠付和高效,避免壟斷企業阻礙競爭等諸多方面,都是知識產權產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世間雙刃劍。有了產權保護才有了知識產權,為長遠計,我們只能揹負一些成本,來獲得更多的產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