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不用走出房門,就知道天下的事情。

不用望窗外,就發現自然規律。

走出門外越遠,知道的就越少。

所以聖人不必出行就能知道,

不必眼見就能明白,不必去做就能成功。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戶”是小門,“牖”是窗子。

不用走出房門,就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麼事;

不從窗子往外看,就能夠發現天地運行的規律。

這就是所謂的“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這真是奇妙的功能,我們怎樣做才能具備這種功能,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有人說,這還不簡單嗎?打開電腦上網。這句話雖然帶有一點玩笑味道,不過我們不妨認真想一想網絡真的可以使人“不出戶,知天下”嗎?網絡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可是我們怎樣才能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種說法與我們的常識不相符,常識告訴我們,要想了解外面的事情,就必須到外面去。老子卻說走出門外越遠,知道的就越少。這裡老子實際上是指出了兩種認知的方法。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一種是外求的方法,一種是內求的方法。走出門外,觀察外物,是外求的方法。心靈好比是一面明鏡,本來就是純淨的,具有照察萬物、照察世事的作用,這就是本明的智慧。

一旦外出外求,心智就會外馳,心緒就會紛亂,心神就會散失,這面鏡子就會被蒙上灰塵,就會模糊不清,當然就無法真正瞭解事物的真相。所以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就要“不出戶”、“不窺牖”,意思是不要去外求,而要內求、內照,也就是要不停地去擦洗心靈的鏡子,淨化慾念,清除汙垢,保持心靈本明的智慧,用心鏡去照見外物及其運行規律。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這種內省的功夫就是禪宗北派大師神秀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內修、內省、內觀、內視是儒、道、佛共同奉行的修煉功夫。

好多人都說,隨著科學的發展,肯定是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可是你要知道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肯定越來越多了。畫一個圓,這個圓裡面是解決的問題,圓外面是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越多,說明這個圓越大,圓越大,它外面所接觸的地方也就越大,問題也就越多,外求就好比是畫這個圓。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聖人不需要出行就能夠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不必用眼請去觀察就明白事物的真相,不必去做就能自然成功。那怎麼達到這種境界?

只有內求、內證。這種內在體悟的方法是東方人重要的認知方法,它和西方人重視外在經驗知識的認知方法不同。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造成東西方思維差異最根本的原因是東西方對心靈本體的認識不同,老子、孔子、釋迦牟尼等東方聖人都認為心靈、心性本來就是純淨的、清虛的、本明的,具有照察外物的功能,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心理學家則認為人類心靈的最深處是躁動的、焦慮的、不安寧的,所以要強制它而不是讓它顯現出來。這樣的結果,當然就形成了西方人重外求、外證,重經驗知識的思維傳統。

不出戶,知天下丨不窺牖,見天道

兩種思維方式相比較,究竟誰對誰錯呢?我認為沒有對錯,兩種方法各有優點。

而從本體上說,人的心靈是清明的,人的潛能是巨大的。躁動不是心靈的本質,只是心靈的外現。只有迴歸心靈清淨的本質,才能開發出人的巨大潛能,從而認知外物。尤其是在我們目前過分重視外求方法,過分關注經驗知識,內證、內求的能力大大退化的時候,就有必要加強內證、內求的訓練,而不要一味外求,以迷失心靈的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