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不用走出房门,就知道天下的事情。

不用望窗外,就发现自然规律。

走出门外越远,知道的就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道,

不必眼见就能明白,不必去做就能成功。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户”是小门,“牖”是窗子。

不用走出房门,就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

不从窗子往外看,就能够发现天地运行的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这真是奇妙的功能,我们怎样做才能具备这种功能,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吗?打开电脑上网。这句话虽然带有一点玩笑味道,不过我们不妨认真想一想网络真的可以使人“不出户,知天下”吗?网络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可是我们怎样才能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种说法与我们的常识不相符,常识告诉我们,要想了解外面的事情,就必须到外面去。老子却说走出门外越远,知道的就越少。这里老子实际上是指出了两种认知的方法。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一种是外求的方法,一种是内求的方法。走出门外,观察外物,是外求的方法。心灵好比是一面明镜,本来就是纯净的,具有照察万物、照察世事的作用,这就是本明的智慧。

一旦外出外求,心智就会外驰,心绪就会纷乱,心神就会散失,这面镜子就会被蒙上灰尘,就会模糊不清,当然就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所以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就要“不出户”、“不窥牖”,意思是不要去外求,而要内求、内照,也就是要不停地去擦洗心灵的镜子,净化欲念,清除污垢,保持心灵本明的智慧,用心镜去照见外物及其运行规律。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这种内省的功夫就是禅宗北派大师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内修、内省、内观、内视是儒、道、佛共同奉行的修炼功夫。

好多人都说,随着科学的发展,肯定是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可是你要知道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肯定越来越多了。画一个圆,这个圆里面是解决的问题,圆外面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越多,说明这个圆越大,圆越大,它外面所接触的地方也就越大,问题也就越多,外求就好比是画这个圆。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需要出行就能够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不必用眼请去观察就明白事物的真相,不必去做就能自然成功。那怎么达到这种境界?

只有内求、内证。这种内在体悟的方法是东方人重要的认知方法,它和西方人重视外在经验知识的认知方法不同。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造成东西方思维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东西方对心灵本体的认识不同,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东方圣人都认为心灵、心性本来就是纯净的、清虚的、本明的,具有照察外物的功能,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躁动的、焦虑的、不安宁的,所以要强制它而不是让它显现出来。这样的结果,当然就形成了西方人重外求、外证,重经验知识的思维传统。

不出户,知天下丨不窥牖,见天道

两种思维方式相比较,究竟谁对谁错呢?我认为没有对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

而从本体上说,人的心灵是清明的,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躁动不是心灵的本质,只是心灵的外现。只有回归心灵清净的本质,才能开发出人的巨大潜能,从而认知外物。尤其是在我们目前过分重视外求方法,过分关注经验知识,内证、内求的能力大大退化的时候,就有必要加强内证、内求的训练,而不要一味外求,以迷失心灵的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