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初中歷史學好,三種方法要牢記

初中歷史難,難就難在歷史事件過多,需要記住歷史事件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關鍵點、意義、作用、背景等。三年時間需要記住六本歷史課本,從夏、商到21世紀,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不僅有中國歷史,還有世界史。如此多的內容該怎麼記憶呢?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麼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


初中歷史還有其他的記憶方法,小憶總結整理的記憶方法,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

重在理解

初中歷史學好,三種方法要牢記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儘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複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係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云。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初中歷史學好,三種方法要牢記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複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儘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化簡記憶法

將複雜內容通過化簡,捨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複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回答一些複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準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蹟(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複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絡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較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繫,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繫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4)列表圖示法

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複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裡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5)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

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臺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臺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臺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臺灣,到清設臺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臺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臺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臺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

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繫起來。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繫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繫起來。

(6)串字法

對有並列關係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7)口訣法

通過綜合取捨,把一些零亂的內容整理成比較整齊的押韻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中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可編成這樣的口訣:

西方列強不讓富,先進技術難傳入。

清朝內部有頑固,阻撓破壞搞洋務。

整個運動缺核心,幾個總督和巡撫。

技術設備單純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初中歷史學好,三種方法要牢記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詞組,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儘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學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箇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裡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註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學們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學習初中歷史需要記住大大小小歷史事件的年代、地點、人物.....背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混淆!

有一門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整合、分類歸納零散的歷史知識,以有趣的記憶聯想法輕鬆牢記歷史人物、事件、時間,快速提高學生歷史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