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学书法如何读帖?

KoraManuja


我先打个比方来说明读帖的重要性——不读帖就临摹,都是画字。读帖与临摹一样,都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途径,最科学的临习程序是:读帖观察思索领悟在先,临摹是在其后发诸笔端。只有经过读帖之后形成理性认识,才是临摹实践的科学指导,才能厘清关系、拎清主次,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读帖究竟读什么,实质上,读帖涉及作品的全部书法要素,用笔,线条,结体,章法,甚至还包括作者的性情、情绪、文化涵养等。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可以解构出一个书法的小宇宙,学习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需抓住就重要的最想要的就可以了。

系统研读帖子重在用笔与结体技法技巧。初学者刚开始系统临摹,需要对原作进行最全面深入的解读。首先是参悟笔法,从线条形态来思考行笔状态、力量、速度、节奏等等;其次是看结构布局与结字技巧,再次是行气、章法……


日常临帖想学什么就读什么。比如说,点画线条绵软无力的可以去重点临写《张猛龙碑》,笔画过刚戾气重的可以去读读启功,想飘逸一点就多临二王,想方圆通润就多临赵孟頫。我认为科学的临摹就应该是这样的,“直奔主题”“精确打击”,而不是“摊大饼”一样的挨个学写古人字。生命短暂,拼上老命能学上几个?况且,没有通融创新的临摹只是仿写,实质上一文不值。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谈到这个话题 就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学习故事吧!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根本不知道啥叫书法啥是字帖!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因为我二姨父给他家孩子也就是我弟买了个字帖(我二姨父是小学教师),他临贴我就跟着学,但大家都夸他写得好,我写得难看,后来我就放弃了!那时我8岁!

时间总是那么快,转眼就到了初中,我的小学初中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后来高中也是),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在这中间我也断断续续的学过,写过总不理想!后来,就在初中二年级,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个暑假,写完作业在家无事,正好同村学长给了我本顾仲安老先生的字帖,连封皮都没有,红格子的(那时估计没有田字格吧),就读帖,边读边比划边然后再读,就是研究,很枯燥,累了就放下,想起来再读,去放牛时没事就拿根小棍在地上写,写不好看的字就想为什么写得难看再回来看…就这样,暑期开学后,我的字写得就判若两人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学校老师都让我给抄教学笔记!到了初三,布置学校板报,我们班还有一个我的追随者,他姐结婚给了他5块压轿钱,用来买我们学校小卖部最好的钢笔天天在那写也不学习,钢笔尖后来都写平了,但他写的还是没我好,因为我的钢笔没超过15块钱过也从未写平过!

后来上了高中,我依然为班级布置板报,给老师抄教学笔记,我们班主任同屋的老师我几乎都抄过,这样一抄就是三年!

现在毕业近10年了,也多年不练了,忘了说了高中还练过庞中华庞老的字,真心喜欢得不得了,到现在有很多新秀的书法家我还是喜欢庞老的字,即使有些人说庞老的字过时啊或者说难看啊,我还是喜欢!庞中华的字意境太高,想学透掌握精髓且须时日呢!

最近喜欢上了圆珠笔毛笔写法,运用庞老的写字技巧依然如鱼得水,觉得飞快!这就是读帖的重要性吧,很枯燥但很有效,我不止和一个人说过我的经历,都不信!

最后附上拙作,还望高手指点!见笑了!




成招笑了


我没练过书法,但有个忘年交非常喜欢研究,我刚刚跟他聊起来,他可能因为我画画,就以画画举例子说的。

马老说,读贴就是研贴,好比临摹一幅画不是说拿来看着就画,左边弧线我就弧线,后边直线我也跟着画一笔,而是先要看懂画的内容,层次,色调,技法等等。那么临贴也一样,需要先解读原贴每个字的写法,弄清楚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和运用,做到不但眼中有字,字也在心中,临摹过程中,领悟精髓。(说画画时候我很明白,说书法我听的云里雾里的。)马老还说,没空临摹也可以读贴,选贴,我理解的可能就像我没空画画也要看看大大们的视频一样吧。选好贴可以考虑放大挂到墙上,能随时读,也可以缩小到带在身上,能随处读。懂书法的人,在贴上,点画,结构,章法都是看得到的,要掌握贴主的气和神……


Muouou手绘


“读帖”,就是看帖和观帖,不过“读帖”似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读书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

名帖往往初读似乎极其平淡,但越读越有味道。传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起初只是“驻马观之”了事,待走了几步之后又返了回来“下马观之”,越看越好,最后索兴睡在那里,仔细地看了三天方才离去。


话虽这么说,读帖也像读书一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全部领会得了的。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觉察出差误的,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用笔就细微多了,应特别认真琢磨下笔、收笔和转折之处的关键部位。有了领会,去指导实践。实践之后发现不足,又去读帖,便又有所体会,再去实践。


如此反复,互相推动,不断深入,才能迅速提高。所以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帖是静止的,作者的书写动作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通过反复深入地读帖、玩味、琢磨之后,仿佛看到了作者书写时用笔的情景,一个个字体活泼泼地展现在眼前,然后下笔,往往可得神似。


这就是所说的把帖读活了。至于拓印的碑帖,难度就更增加一层了,因为刀刻的缘故,真实笔迹往往为其所泯灭,这就有一个复原问题,不加深入细读是很难办得到的。


初学临帖,宜专一深入。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须广泛涉猎,以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自辟蹊径。但是名帖浩繁,不可能一一都加以临写,更不能反复深入临写。这就需要浏览记之成诵,于书写时融入之。

读贴有多种方式:临写之前和临写之时读之,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空闲时把手读之,可得偶然启发,豁然开朗之妙;如果张贴墙壁,随时读之,既可节省时间,又可积少成多,时时感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Allen书法研习社


1、读帖就是分析、揣摩字帖

临摹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的精准与否。这个读,并不是去阅读文字内容,而是去对字帖进行自己的分析、认真的揣摩。

有不少朋友买来一本字帖,看也不看,拿起来就写,可能刚开始还能有一点进步,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很快进入瓶颈期,很难进步了,这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读帖,没有去分析、理解字帖,只是囫囵吞枣的写了写。

只有认真的读帖,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字帖,理解字帖的风格面貌、整体气质,这样下笔才能够写出字帖的神采,下笔才有底气,写的字也有精神。

读完帖要去临帖

2、要拒绝单纯的去模仿

临帖不是去比这字帖画字,临帖的基础还是要去自然的写字,不要单纯的为了临摹而临摹,在做到像的基础上,临出原作的书写性,这个很重要。

3、要注意通篇的章法

临帖不要只顾着模仿结构,还要照顾到整体的章法,注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字体大小、粗细的变化,以及墨色的变化。

4、临帖要专一

认定一本字帖要反复的去临摹,不要朝三暮四,今天喜欢王羲之、明天写写米芾,后天又开始学习篆书。认定一本字帖,就要把它临像,直到会创作为止,再去换其它的字帖,反反复复的更换字帖,是学习不到东西的。

5、要学会背临

背临是对临摹效果的检验,也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背临可以更好的把临摹到的东西进行记忆的强化。


不二斋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提到临帖,对于读帖做的比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读帖这一方法,而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把临帖和读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读帖和临帖的时间要一样。

那么什么是读帖呢?

读帖其实不是简单的把字帖的文字内容读一遍就完了,读懂字帖的文字内容是学习书法必须要做到了,但是读帖远远不限于字帖的文字内容。

读帖其实就是观察、研究字帖的意思,因为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单个字的用笔或者结构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通过研究字帖、分析字帖,能够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字体的风格特点。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临帖相当于低头拉车,而读帖则相当于抬头看路。

读帖都要读些什么

首先,第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读通字帖本身的内容,先把整个字帖通读一遍,了解一下这本字帖的文字内容到底讲了什么。

优秀的书法作品,它的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基本都是相近的,有很大的关联性的,你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它的整体风格秀美典雅,《兰亭序》本身也是一篇美文,一开始写的不紧不慢,文字内容写的也很优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但是这篇文章的最后结尾部分,王羲之感叹人生,书法也变得动荡起来,章法明显的变的紧密,还出现了多处错误和涂抹,这可能也和王羲之当时激动的心情有关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尤其是,我们能够看到“痛哉”这两个字写的非常的大,比正常的内容大了很多,最关键的是第一遍王羲之还写错了,涂抹以后,又改了一遍。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文字内容和字帖的整体的风格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的,先把整体的内容通读一遍,能够更好的理解字帖的整体格调。

其次,要读一下这本字帖书写的年代和背景

了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那个时代的整体的书法氛围,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但同时,他的一些部分又会超越这个时代,这就是大师了。

第三,要读一读古代书法家对于这本字帖的评价

看看在古代大师眼中这本字帖是怎样的,古代大师的解读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这本字帖有哪些优点或者缺点,需要怎样去学习,怎样避免出现学习这个字帖常见的问题,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第四,读一下这本字帖的章法

章法是一幅书法作品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第一眼看书法作品,先看到的是章法,是看不到具体的字的,这个就像我们刚接触一个人,首先只能了解他的穿着和长相,我们很难先去看到他的人品一样。

章法首先要看这本字帖的字距和行距,这一点很重要,同样的一幅作品,如果你通过拼接和粘贴,把这幅字的字距和行距改变,那么这幅字的整体的风格就会发生变化,同样,你把颜真卿的楷书,用欧阳询的章法写出来,那么颜体的味道就失去了大半。

所以,首先了解和掌握这本字帖的章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和了解了这本字帖的章法,就从整体上基本掌握了这本字帖的基本风格,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五、读笔法看墨法


读笔法,是读帖的核心内容,这个其实我们在平时临帖的时候是在做的,是不过我们读帖,这把笔法单独拿出来读。

读笔法的方法也很简单,有些书法家也叫这种方法为“目临”,就是用眼睛去临帖,大概的步骤就是把眼睛当成毛笔,顺着字帖上的书写轨迹往下临写,虽然手上没有笔,但是心中却有一支笔在不停的运动。这样,由于只需要看,不需要写,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笔法本身,更加深入的去理解笔法。

读帖还能够更好的理解墨法,能从整体上看到原帖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好作品的浓、淡、干、湿的,由于我们现在的书写工具和古人有着很大的差别,临帖的时候很难完全展现古人对于墨的处理,只能通过读帖来理解墨法,并把这种理解运用到平时的理解帖中去。

读帖和临帖有冲突吗,二者的时间怎么安排?

读帖和理解帖二者是不冲突的,读帖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去进行的,可以随便翻开一页字帖就可以读下去,也不一定要有一定的步骤,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书法的一个好办法。

读帖也不需要像临帖一样,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一本字帖,可以相对的宽松一点,在一段时间了你可以随时的读很多的字帖,去欣赏不同书体、不同的书法风格。这样才能更好的开阔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不同风格的字体,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读帖在形式上也比较灵活和自由,有时候也没有必要抱着书,手机、电脑、平板上都可以进行读帖学习,而且用手机读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把字帖放大,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这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读帖和临帖二者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之前提到过,也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方法,那就是临帖和读帖的时间要一样,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是很有用的。

对于书法老手,我建议读帖的时间要对于临帖,书法老手一般技法问题已经解决了,需要的是寻求突破的方向,是要去出帖,这个时候对于书写者的见识、视野和理解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多读帖,有助于你寻找方向。

读帖的目的是什么?

读帖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指导临帖的,我们通过读帖,对于字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字帖笔法细节的理解又能提高我们的书法欣赏水平,提高眼里和对于书法的理解能力。

反过来,这些又能促进我们的创作能力,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临帖和创作。你的眼睛就是你的思想,要一直引领着自己前进,要在认知上比行动上超前一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的取得进步。

这也是历代书法家都比较重视读帖的原因吧。


旭阳東獒


我要强调的是,这种“无知”不是我们啥都不懂,而是根本没有看懂字帖的笔法,这个情况是非常普遍,也非常严重的。有人一辈子也没有读懂字帖,这已经不是奇谈怪论和危言耸听,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在临帖目前,“无知”的情况非常严重。

那么,读帖怎么读?有没有要领需要掌握?这是非常肯定对,而且,很多书法家都给出了建议。

今天,千里马从欣赏和临帖两个方面说说。也就是看和做。




看看如何分析《圣教序》的笔法。

书法的艺术性就体现在他的艺术构成之中。我们一般的欣赏,主要看的是大势。从一篇作品到一个字,看的都是“大势”,这样欣赏书法,最大的好处是欣赏了书法作品的宏观气势。

但是,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我们要一笔一笔写出来,才能产生书法,一般欣赏者无需去写字,所以,看看大势,也就止于此了。

我们不行,必须要看出个门道来。

这就需要我们从临摹的意义上来读帖。如果是为了临摹读帖,我们要掌握哪些要领呢?



看看清代书法家临摹的《乙瑛碑》有一笔是对的吗?

根据千里马对大量名人临帖的实践和读帖的理论逻辑,我得出一个很不乐观的数据:接近100%的临摹都败在读帖这一环节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是说在临帖目前,我们很“无知”的非常严重的原因。

读帖过去有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四大要素作为要领的,这些都没有错。

但是,以上四大要领,不如说是书法创作要领。

读帖除了欣赏,就是临帖,因此,为临帖服务才是最好的读帖方法。

所以,我们按照写字的时空顺序来说。

首先要学会起笔的要领

书法是由笔画构成的,而我们忽视的是,笔法本身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

那么起笔我们应该注意读懂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书法的笔画艺术究竟在哪里了。

书法的艺术从微观看,就是笔画,笔画的美,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这是任何一个书法家构成自己书法风格的标志。


用起笔、行笔、收笔的眼光看看董其昌临摹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帖》笔法笔意对吗?

因此,我们下笔之前,一定要读懂字帖上的起笔效果是怎么出来的,是如何用笔的,这是我们能不能进入书法的关键。

我考察了大量书法家的临摹,还不是初学者的临摹,接近100%的起笔,都没有认真对待字帖的起笔形态,这就是读帖问题了。要么你没有在意一丝一毫的起笔效果,要么读懂了,没有做出来。

所以,读帖第一要心中有数,起笔我读懂了吗?

其次是能不能写出来。我们确实有读懂而写不出来的问题。

但是,如果读懂而写不出来,这就好办了,练习也就明确了,如果没有读懂,从逻辑来说,你的练习是临帖吗?这是要打一个很大问号的。

这个问题,一定要问自己是不是真读懂了,如果真读懂了,那就不是什么问题,就怕一辈子没有真读懂而是装懂了一辈子。

我们接近100%的人,真的是在装懂中读帖一辈子的。

那么读懂的意义有多重要?当然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书法家的笔法都是经典,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书法美的一种样式。

如果你学的似是而非的,将来的独立书法创作的笔法就会似是而非,所以,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他们的笔法都非常美,也非常厉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经典的价值。


如果我们经常学习临帖似是而非,就会经常含含糊糊。临欧阳询是含含糊糊的,临赵孟頫也是含含糊糊的。你想想,怎么会在书法创作上明明白白呢?

赵孟頫就说过。书法的秘诀没有什么神秘的,你能够把每一个字都学像,你的本领自然就好了。

所以,读帖,首先从起笔开始,就不要含糊。

第二是读懂行笔

行笔是一个笔画起笔与收笔之间的过渡,如果起笔看准写准了,那么行笔相对起笔、收笔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行笔部位,基本上没有调转笔锋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顺峰而行的,只要注意提按轻重就可以了。

但是,行笔有一个难度点,就是在即将收笔的时候,要找出收笔的“起跳点”为收笔做好准备,这样,收笔部位的用笔,就会很有力量。

第三是读懂收笔

前面我们说过,书法的笔画装饰部位,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懂字帖上的收笔。

优秀书法家不但起笔豪迈变化莫测,就是收笔也是毫不气衰,把笔法推向高潮。



这是书法家解小青讲解唐代李邕书法的视频截图,看看起笔、行笔、收笔如何?学习书法,不能含含糊糊。

收笔或者藏锋,或者露锋(出锋),都是书法家情感的重要宣泄。我们要读懂。

从书法实践看,很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他们临帖或创作往往在收笔部位力度不够,显得笔法很气衰,就是说,到最后一口气了他没气儿了,真是功败垂成啊。

这些问题,都出在读帖上,尤其是对收笔往往容易忽视造成的。这种后遗症一直影响创作。

以上三个要点必须一贯坚持,反复推敲,才能读懂字帖的精髓。

如果我们掌握和熟悉这三个要领,那么不论哪个书法家的书法的秘诀,我们都可以破译了。

因为,这三个环节,是写字的顺序性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精准监控我们写字环节上的各种漏洞。而以往我们并没有这样分析。尽管大家都知道笔画三段论。


千千千里马


临学书法,极其重要的第一步,即欲临帖先读帖。在我个人临学书法的定论中有句话“读帖三分钟、临帖一分钟”。

今文阐述读帖的第一部分,读帖——读字、读结构、读笔画。

从“读字、读结构、读笔画”不难理解,是着于读一个字框架,从整体至结构,再至笔画的过程。读字之前,先着眼于全局或一至两行,为更好,而说为什么?我给不出什么明确文献要证,而能说的,这样去做,更是一种意境的培养;例如,观赏风景,人先登顶着眼全景,之妙断然不可言,再去赏局部区域风景,倘若该区域风景确实不是太好,人的心情有了“先入为主”,不会太受影响。读帖,是必须,也是种意境培养,融入其中,定然会发现其好,也就相应认真而不枯燥,而欲融入其中,读单字谓不可行。

1、读字

我个人读帖习惯,不论是真书帖还其他帖,都是“读单字而实际不单”,如:“记”字,动词,注定一个动宾结构——“记事”,这样的结构,作为书者,绝对多是连贯、紧凑(相近)、用墨不存明显差异等处理。有兴趣的书法,以此为拓展读其他帖,应有如此发现。由此,读字,读出的信息就有了。

还有一点,读字,要读其位置,如“记”字,首位,用笔肯定不能过薄

2、读结构

字的空间布局,是我们审度该字美的依据,真不需要过分强记某个字,这里留多少,那里紧缩多少,我们国人有着有与生俱来的“美感”,对称美。书法中处处无不体现此。故此,我们对字空间布局的读,我们记住某些,以此参考就行,无需定型成样。

3、读笔画

读笔画,无非我们要知道,怎么用的笔,是中锋还侧锋?用了什么笔法,使转?翻峰?等等

读笔画,从节点出发,肯定节省不少时间,且准。节点,即起点、拐点和终点。

拐点是,其实一种笔法换到另一种笔法的起点或终点。

注意,而实际断然不可拘泥,用笔凡至简而有效皆可。


多多58885427


我们在学书法的时候必须要先读帖,就是分析、弄明白所临的帖,读懂了帖才能更好的吸取帖中的营养为己所用。

那么该怎么正确的读帖呢?

我说说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记得田蕴章教授在《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中说过,古人在作书的时候,往往是下意识的、不经意的,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读帖的时候,得体会古人的当时书写时的心境。


二、读碑的时候,要像启功先生曾说过的:透过刀锋看笔锋。不能仅仅看碑帖的模样,要分析背后的东西,弄懂它的原理。



三、读帖的时候,要要研究作者使用的毛笔、纸张、笔锋的变化、分析行间布局、穿插、避让、结字特点、疏密、大小、错落等。


四、读碑帖之前要弄明白,你读的碑帖是原大还是放大或缩小了的,是裁剪的还拼装的,是集字的还原版的等问题。否则,可能会南辕北辙。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剑飞斋主人


题主一针见血,壹庸开门见山。

读贴,对于一个学习书法之人的重要性,不亚于医生会看心电图彩超之类。不会读贴,不远不会临帖,之后的就更是滑稽之谈。

何谓读贴,就是精准的看懂贴中所包含的所有书法元素。当然可以分阶段,分层级,分主次,但是,这都基于在能看懂的前提下。想要会读贴,就要有较为全面的书法知识。你不知道何为使转,怎么学会使转,你不知墨分五色,你怎么知道墨法之韵,所有技法,都是一样。

从最基本的东西说起,如果你不会读贴,同样是一竖,你写十次一模一样,人家贴中却是丰富万千,就连最基本的起行收你都不曾注意,更别说看懂弄通了。所以,读贴应当放在临摹之前,随着你水平的不断提高,你还要看懂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心情,贴中的精气神等等。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你需要读懂的东西也不同,初始,看明白话起行收,来龙去脉,字的结构就可以,然后去学习提按使转,方圆顿挫,这样一步一步进行。

壹庸拙笔,壹庸拙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