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一位書界中人疾呼:當今書壇的“九大”時弊,追名逐利,失其本心

文/劉慧龍 高校教師 書法副教授 中書協會員 今日頭條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當代書法自中國書協成立以來,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不少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繁榮書法事業,必須遵循規律、興利除弊。筆者總結了時下書壇的九大時弊:書協官僚化、創作功利化、活動展覽化、展覽形式化、內容庸俗化、作品商業化、競爭江湖化、個性雷同化、學習培訓化等。示此時弊,以引起同道關注,真正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的繁榮發展作出努力。

幾千年的書法歷史,滔滔長河、煌煌鉅製,留給後人不盡的源泉、不竭的財富:甲骨鐘鼎、秦磚漢瓦、鍾張二王,歐顏柳趙……

中華書法血脈不斷繁榮昌盛的原因眾多,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書家群體在繼承發展中能夠自覺地遵循規律、興利除弊。其實,代代都有時風,世世皆有時弊。有些時風成了經典,有的時弊煙消雲散。還是孫過庭說的好: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

一位書界中人疾呼:當今書壇的“九大”時弊,追名逐利,失其本心

圖片與本文無關

話說當代,反觀時下。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以來,書法從低谷開始蹣跚上行,三十年的發展已漸成熱鬧氣候。協會林立,展賽頻出,名家獨秀,新人輩出……如果說特色,能總結出一大堆:如形式多樣化、信息網絡化、資源共享化、審美現代化、人才批量化等等,大可作為成果來肯定。但作為書界學人,倒想反思當下書壇存在的問題與弊端,不願把熱鬧當繁榮,好好地為當代書法把把脈,以利書法事業的健康發展。

餘以為當下書壇尚有九弊:

一、 書協官僚化,一弊也

古代沒有書協,這是肯定的,但在那樣的文化背景下,書法卻創造了歷史的輝煌;當代有了書協,這是現實的,這有和沒有也許都是書法的發展需要,也就是說都是合理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以來,為書法的繁榮發展作了許多有益之事,功不可沒,這當然眾所周知,自不待言。現在的各級書協組織也紛紛建立,很是活躍。隨著書法愛好者群體的飛速擴大,想加入書協成為某一級會員以獲得某種認可已成為一種普遍心理,也是當前社會證明自己書法實力的有效證件。應當坦承,目前廣大群眾的書法審美水平仍然較低,他們認為書法的好壞與書協職務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因此,便有眾多的人想在書協謀取一官半職,抬高身價。所以在每次書協換屆時就有不小的競爭,有的竟會鬧出不可思議的局面。如在剛剛換屆的某省書協,竟產生有62人的主席團,在書界引起不小的風波(或可歸為“書林廣記”一類)。有些沒有實職的“書手”(“書手”一詞是由楊吉平先生提出的,類似娛樂界“歌手”,筆者很是認同,姑且用之。)也在名片上印上“**協會理事”、“**畫院名譽院長” 等頭銜,以提高自身地位。一個藝術團體竟然演變成官場角逐的場面,不能不說是書協組織官僚化的弊端。

要改變這一局面,除了輿論的監督外,恐怕只有在全面提高了廣大公民的書法素養之後才能徹底根除,不過時日還頗久遠。

二、 創作功利化,二弊也

書法創作的目的是什麼?古人的書法多數沒有明顯的創作目的,因為它們大都與實用相聯繫。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為了審美的需要,孔子的“遊於藝”更全面精煉地概括藝術的目的與功用,所以古人的經典作品都在有意無意中順其自然地產生。但今人的創作則像是在刻意中出爐,創作不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方向:比賽、參展、獲獎、賣錢,其功利目的相當地明確。參展獲獎之後入協會、成名人、高價格……幾乎成了眾多書手的追求。因此為了入展獲獎,跟時風、追流行、求怪異、講形式等等一切現象也隨之而來。有人為了創作費心勞力、夜以繼日,更有甚者為之獻身、英年早逝。

功利,是當代創作的死穴。

以書為樂、修身養性、以書養德的良性狀態已難以找尋,無怪乎自古書家多長壽,可如今多少書手未老先衰。其中多為功利之過,使人心不靜,追名逐利,失其本心,藝終無存。

三、 活動展覽化,三弊也

書法展覽是書法活動的主要形式。應當說當代的書法人極少不受展覽浪潮的薰陶與影響。展覽的積極作用自不待言,在近二十年的書壇中展覽便是書法活動的核心,眾多的青年俊才便從大展洗禮中嶄露頭角。從最初的全國展到中青展、新人展再到後來的正書展、行草展,又分化為篆書展、隸書展、行書展、草書展;從最高獎的蘭亭獎到以中書協主辦、各地承辦的各類紀念性展覽,數不勝數,可謂五彩繽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中國書協為主辦單位的全國展覽近20個,使人瞠目,令人驚訝。

展覽在催化書法發展,創造輝煌戰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副作用。直接的後果是使書手浮躁化,功利心更加強烈。有些年青人在技法基礎尚可的情況下,把握展覽脈搏,好異尚齊,博得評委青睞,一年之內可兩三次入展,順利加入中書協。這樣使更多的人對入展獲獎趨之若鶩,深入傳統、挖掘經典的心態與時間都不能保證。

另外,展覽造成的千人一面,缺乏地域特點的現象也不容忽視。

四、 展覽形式化,此四弊也

緊接上面的話題,在展覽盛行的當代書壇,書法作品展覽的唯一目的便是入展獲獎,從而得到書界認可、嶄露頭角。圍繞這一目的,書法作者為了能獲得評委的青睞,在書法外在面目上大做文章。因為在短時間裡評選上萬件作品,每件作品能得到評委的眷顧只有幾秒鐘。友人曾撰聯作書曰:“投稿如團購,評選似秒殺”,很是確切。如何能吸引評委的眼球,能在第一時間抓住評委的目光,那隻靠筆法技術是不夠的。形式至上便是展覽的結果,這個形式化有幾個方面的趨向:

一是評委的書風喜好帶來的時尚書風(因流行書風有過多爭議,暫且用時尚表達之)。因為眾多的作者為投其所好,而模仿或追求評委的書風,形成一種大致相似的面目而喧囂一時,如前些年的現代派、流行書風等。

二是獲獎作品的面目成為下一屆書展的風向標。每一次書展都會有獲獎者,獲獎作品更多地受到書手的關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要參加下一屆展覽的作者,進而形成一種面目,這是形式化的第二個表現。如在前些年書展中出現的“廣西現象”、近幾年盛行的“二王書風”等。

三是在創作中對紙張的做舊、染色、拼接現象的泛濫。這在當下的展覽中已達到極致。因為書展的頻繁舉辦,造成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單純靠白紙黑字或一張通篇的創作方式已難以滿足需要,也引不起觀者的興致。所以,新的樣式不斷催生,五彩繽紛,也五花八門。有的精彩絕倫,有的庸俗不堪,無論如何,都得寫著並做著,套用一句俗語:只做是不一定行的,不做是萬萬不行的。當人們看完展覽後,眼睛中震撼,腦子裡紛亂,心裡面不靜。不像看古人的作品,由於目的不同,他們的作品有不與人爭的感受,只是靜靜地與觀者對話,不張揚,但感染力極為深刻,經久不忘。

展覽的主辦者們似乎已感覺到這樣形式化的過分,因此在最近的幾個展中明確提出來抵制做舊、拼接過分的作品,這也許是無奈之舉吧。

但願能起到些作用。

五、 內容庸俗化,五弊也

書法作品,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漢文為書寫內容。漢字的點畫結構通過書寫的技巧使之賦有生動形象,在筆情墨趣中賦於人格精神,這樣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然而書寫的漢字並非隨意無序,而是有意義的文辭,而文辭的雅俗也是書法品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古代書作往往在實用中產生,如書信、便條、手札、筆記、序文、跋語、詩詞、歌賦等等,酬答之間,真情流露,自見風流。現在我們看蘭亭序、賞祭侄稿、讀寒食帖,除了筆墨技法純熟精妙之外,其文辭亦真切感人。古之書家先為文人,後為書家。故其學養豐厚、格調高古。今人傳統文化修養已不能與古同日而語,有的甚至在抄寫古人文辭中錯字迭出;或者是不管什麼時候創作就是幾首唐詩、宋詞;更有甚者,書寫的是政治口號類的空言濫調,如此內容,談何藝術?其文其詞庸俗,其人其書格調亦不會高,縱然苦練書寫技巧,終其一生只不過書匠而已。

那麼什麼才算合適的書寫內容呢?有兩個原則:一是如果文辭是自己創作的,那必須是符合文法,文從字順,遣詞造句、平仄相合的好文辭佳句。如不能,切不可東施效顰,冒充詩人,以留笑柄。二是抄錄古人文辭佳句,必須準確無誤。最好與此時此地此景此境意趣相合者,或一篇中抄數首須為主題一致者,至少是自己熟悉,其文意深有共鳴者,這樣古為今用,他為我用也未嘗不可。決不可一味抄去,不加選擇,錯字多出,文意顛倒。展覽中常有對聯上下顛倒,文字繁簡相雜現象出現,還得有專門的評委去找錯字。中石先生曾說有人給酒店寫“歸去來兮”的橫幅,給新婚夫妻寫“千里共嬋娟”的祝辭,皆為文意錯用,不懂文意所致。所以先生提出“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彩,切時如需。”此言甚是。

六、 作品商業化,六弊也

書法是藝術,藝術是有價值的,這無可非議。只可惜古代的書家多沒有享受到他們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帶來的財富,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書畫作品的價值在當代卻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這在個人收藏、拍賣會上,都可探知各種消息。而當代的書畫家卻也切切實實地商業化了,其炒作水平古人無法望其項背。具體體現在平尺上,大腕名家數萬一平尺,小有名氣的也數千一平尺,畫則更多。價格是誰定的呢?是名聲、地位與市場需求。書協主席的價格要比副主席高,副主席要比理事高,理事則比會員高,國家書協要比省書協的高,當然也有個別的例外。問題是地位名聲與作品的真實水平不一定成正比,但廣大的人民群眾就認這個。所以商業化帶來的並不是書法真正價值的再現,甚至有的名人並不會寫字,更無論書法,但卻用其人其名其地位的特殊,其書也價值大增。這種現象在娛樂圈與官場表現尤為突出。記得陳傳席先生在《我們這一代的書法》一文中說:“劉墉是清代書法四大家之一,但現在他的字,價錢還賣不過一個書協主席的字,這正常嗎?再過50年、l00年,可能你手裡的東西就是廢紙一張了。書法家協會主席的字賣過劉墉,這種價位的差異能夠代表當代書法創作的藝術成就嗎?”這話說的,真叫振聾發聵。由商業化帶來的大量書法偽作已是氾濫成災。

七、 競爭江湖化,七弊也

按理說,書法水平的高低決定書法作者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所以許多書手大都想通過展覽比賽獲獎的途徑出人頭地,這大概算是走正路的。事實上,寫得好也不一定與地位名聲成正比,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官位、財富、社交能力、宣傳包裝等等方面也極其重要。甚至在古代書法環境中也不一定是純以書法水平決定名聲地位的。啟功先生曾在《論書絕句百首》序言中說:“又見古之得書名者,並不盡根於藝能,官大者奴僕視眾人,名高者生徒視儕輩。其勢其地既優,其跡其聲易播。”當然歷史的評價是相對準確的,所以才有當時顯赫後終平平,當時無名後成大師的現象比比皆是。

再說當下,那更是爭奇鬥怪,無所不用其極了。有人從正途入展獲獎相對較難,便挖空心思以“怪”出名,以奇爭勝。幾十年的書壇,字大得看不全一個筆畫的;小得只能用放大鏡看的;寫得如鬼畫符無人能懂的;不用毛筆用其他工具的(如頭髮、人體、樹枝等);右手不用用其他部位的(如用腳、用嘴等);不是一隻手寫而是多管齊下的(如雙手或每個手指齊寫);不是正著寫而是倒寫反看的;不是要寫好漢字而是把字畫成圖形的(如龍成龍形,虎畫成虎樣等)……種種現象不勝枚舉,咄咄怪事讓外行興奮,讓內行無語。加之個別記者媒體的無知,推波助瀾,混淆視聽,使書界烏煙瘴氣,江湖氣十足。更有甚者,自命“天下第一”,如只寫一個“壽”字便宣傳為 “天下第一壽”;如只寫一個“虎”字便為“華夏第一虎”。如果真是江湖規則,武俠行當,倒是可以論論劍戟,耍耍刀槍比試一番。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樣的書法又怎麼去比,又誰屑與其比呢!可憐了那些盲從之眾,被忽悠了還自鳴得意呢!

幸好書界還不乏真知灼見者,這些江湖伎倆還成不了大氣候,但此種現象,須除之而後快。

八、 個性雷同化,八弊也

此處所言個性是指地域特點與個人面目兩個方面。任何一個成功的書家都是以獨特的個性為價值而存在的。沒有個性就是沒有靈魂,道理人人皆知。當代書法在展覽的催化下,相互的交流、資源的共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疾,加之網絡的傳播,使大江南北一夜之間相互觀覽,獲獎者成為時風的引領,轉瞬便流行,甚至材料紙色、拼法花樣也是競相陶染。乍一看,熱鬧至極,細一想,難稱繁榮。因為不僅個人的面目在交流融合中喪失殆盡,就連地域風貌也杳無蹤影。筆者曾在《展覽之問》一文中專門論述過這個話題,當下千人一面、書風雷同、地域相似,已經相當明顯,不可不警惕!

九、 學習培訓化,九弊也

古代的教育,書是必修之一。自周代始“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孔子教學亦以六藝為基本內容,可謂文武兼備、德藝雙馨。所以古代的文人雅士、官員貴族也皆操一副好的筆墨。曾幾何時,書法從基礎教育中消失了,漸漸地學生不會寫字了,就連高學歷的碩士、博士照樣寫不好字。加之電腦的普及、打字的方便,讓很多人把字寫對已屬不易,更不必說寫好了。這樣下去,後果難料。於是,有人呼籲,有人進諫,社會、學校、老師、家長也意識到這樣的危機。但目前的體制又難以全面實現書法進校園、入課堂、成必修。所以社會上的輔導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起來。假期、週末,有許多家長將孩子送進培訓班學習書法,當然不僅僅是書法,還有眾多的門類,幾乎涵蓋一切文化、技藝之類。隨之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凡是有書法特長的學生(其他方面也一樣),大多是在校外學習獲得的。這樣,家長交學費,孩字賠時間,培訓機構掙錢,最後學生有進步,學校有成績,真是不亦樂乎!特長(不只是書法)培訓化,已成為當代教育的誤區。任何一項技藝,要想達到全面的繁榮,必須從普及教育入手。如果基礎是空白,那一切將無從談起,僅靠培訓獲得的一定是急功近利的曇花一現!

幸好,2013年,教育部又下文要求中小學開設書法課了。有眾多的書法教育工作者欣喜非常,筆者亦是由衷地高興,但同時保持謹慎的樂觀。因為真正讓書法教育健康發展,需要各方面的因素,下達文件,只是起步階段。

書壇之弊,非此九項可以概括,至少在現階段,這些方面已漸成氣候,應當引起重視了。

書法要繁榮,藝術要復興,必須遵循規律,興利除弊。每一位書界中人都應思考:利在何處,弊在何方?大多是利在明處,弊在暗處,只有多多挖掘其弊,才能更好地興其利,書法事業才能健康地發展從而達到真正的繁榮。古人云:聞過則喜。書壇要有此心態,就有新的希望;但須知“過如秋草芟難盡”,我們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解決問題比發現問題更需要艱辛和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