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篡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等稱呼?

dyp呵呵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建文,惠宗讓皇帝朱允炆之年號,凡四年。建文四年成祖即位後廢除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五年,明人稱建文朝的統治為“革除朝”,否認建文合法性,洪武、永樂兩朝是一脈相承,故不存在後明之說。


風生水起5725


歷史上之所以有西漢和東漢之分,還有北宋,南宋之分。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之前的政權已經覆滅。而覆滅政權的宗室子弟又建立了新的政權。所以他們屬於同出一脈。後來為了方便區分所以各加了一個前綴。但事實上朝代還是那個朝代,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而朱棣造反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立為帝,這屬於皇室內部的權力紛爭。宗室內部皇位的變動和朝代沒有直接的關係。而遷都和朝代那就更沒有關係了。遷都只是國家自身戰略佈局的一個調整而已。

歷史上評價明朝褒貶不一。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點確實不容否認。最早提出“天子守國門”的是明成祖朱棣。從朱元璋時期,蒙古人雖然被明朝趕出了中原,重回北方以遊牧為生。但蒙古人對於中原的渴望並沒有絲毫的減少。所以明朝初期在防禦蒙古人問題上也是刻不容緩。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使明朝政權萬世永存。所以朱元璋決心使用藩王制,用地方藩王來拱衛中央。而北平這個防禦蒙古人的重要戰略要地,就分封給了燕王朱棣。

歷史上並不像很多人臆測的說朱元璋不喜歡朱棣。事實上朱元璋非常的喜歡朱棣。在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朱棣屬於朱元璋最看重的幾個兒子之一。就是因為朱棣能力超強,所以朱元璋才把朱棣分封到北平負責防守蒙古人。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後,朱棣曾經多次策劃並且實施了對蒙古的軍事行動。朱棣兩次親率大軍北伐蒙古,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正因為如此,朱棣聲威威震蒙古。蒙古人對於朱棣也是敬畏有加。但也因為朱棣長期駐守北平防守蒙古人的原因。朱棣深知蒙古人對於中原政權的危害。所以朱棣一直都沒有輕視蒙古人。

朱棣造反成功繼位稱帝后,朱棣並沒有安逸享受,相反朱棣更加重視北方的經營,他想要全力打造北方的權力中心。況且朱棣龍興於北平,所以朱棣開始建設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之後朱棣對北方遊牧民族展開了分化瓦解。能籠絡的則籠絡。不能籠絡的就堅決剿滅。所以在朱棣稱帝自立後,曾經先後五次北伐鞏固北方邊境。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蒙古各部也被朱棣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但朱棣依舊不滿足於此,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永樂十四年朱棣開始在北京建立紫禁城,並在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

朱棣定都北京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北京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北京可以讓明朝時刻居安思危驚醒自己注意北方胡族。而且可以進一步加深控制東北。南下又可以統領中原。所以雖然當時反對遷都的聲音不小,但朱棣依舊堅持遷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朱棣篡位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或者其他稱呼?這個問題還真有點不好回答,不過我們可以對歷史上的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進行分析對比一下,歷史學家為何要這麼劃分一個王朝,而明朝為何不分為南明和北明或者其他什麼稱呼?

西周和東周

其實,西周和東周,只是歷史學家為了後人方便記憶,而劃分的一個歷史階段。周朝的建立者為周文王姬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都稱之為“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宜臼為了躲避北方的犬戎,遷都洛邑。由於周朝前期的都城鎬京在西邊,而遷都後的洛邑在東邊,歷史學家為了方便記憶,將遷都後的周朝稱之為“東周”。

西漢和東漢

漢朝的建立者為漢高祖劉邦,都城為陝西長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廢掉了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了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3年,新朝滅亡,兩年後漢朝劉邦的後裔劉秀稱帝,並定都洛陽。由於劉邦初建立的王朝在西邊,歷史學家稱之為“西漢”,而劉秀定都洛陽在東邊,於是稱之為“東漢”。

西晉和東晉

晉朝的建立者為晉武帝司馬炎,都城洛陽。司馬炎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弱智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結果“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西晉很快崩潰。公元316年,匈奴人佔據了長安,西晉滅亡。西晉滅亡以後,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建康(南京)。由於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史學家稱之為“東晉”。

北宋和南宋

宋朝的建立者為趙匡胤,都城河南開封。公元1126年,北宋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人所滅。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稱帝,定都南京應天府,國號仍為宋。由於在黃河以南,史稱南宋。

綜合分析周、漢、晉、宋四個王朝,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基本滅亡於外族,然後遷都。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雖說篡位稱帝,還遷了都城,但是沒有滅亡於外部因素。雖然說,明朝滅亡以後,明朝宗室南遷建立了很多小朝廷,被稱之為“南明”,但是“南明”實在是太短暫,幾個流亡政府都自稱是皇帝,不知道誰才是正統,後世根本不承認。如果南明能像南宋那樣與清朝劃江而治,存在個幾十年或者百餘年,那麼歷史上可能出現“北明”和“南明”。只是南明存在太短暫,歷史學家就沒有必要將明朝劃分為“北明”和“南明”了。


謀士說


朱棣篡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因為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符合那麼稱呼的條件。

首先,“後明”肯定不可能。

一般在某個王朝或者國號前加一個“後”字,這肯定是在時間上與原來國號完全隔開的兩個朝代,加上“後”字是為了與原來的朝代進行區分。比如,東漢又稱後漢。五代的後梁、後唐等等,都是為了與歷史上的梁和唐區分開來。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血統沒改、國號沒改、時間上前後相繼,因此不可能被稱為後明。

其次,把地理方位詞加在朝代或國號的前面,一般有幾種情況。

第一中情況:割據時代,在時間上相同或相近,存在著同一個名字的國號,此時為了區分,就根據其在中國的大致方位,加上方位詞。比如,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北涼、南涼;南燕、北燕。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北漢。

第二、多政權長期並立時代,一般根據其位置加上方位詞。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西蜀;宋遼夏並立時期的西夏。

第三,王朝被其他力量侵襲,導致丟失了大片國土,其皇帝或者皇室成員遷移到他地重新用原來國號建立王朝的情況,一般根據遷移前後的都城相對方位,在王朝名稱前面加上方位詞。這種情況一般也會打亂正常的皇位繼承統序。

比如晉朝,原來都城在洛陽,但因為被北方胡族滅亡,逃亡的皇室成員在建鄴(今南京)重新建立了晉朝。歷史上就把他們區分稱為西晉和東晉。類似的情況是北宋和南宋、元和北元。

第三,朱棣遷都以後,明朝為什麼不應該叫“北明”?

我們注意上述第三條,這種情況下有兩個必要條件:丟失大片國土、異地重建王朝。

朱棣起兵靖難,為了自保而起兵奪取皇位,但是並沒有丟失國土。

第二條也不符合。朱棣雖然不符合正常皇位繼承統序,但是他是在奪位之後的有計劃地遷都,而不是四處漂泊之後決定異地建都。這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綜合起來看,朱棣奪位遷都,與北宋南宋、西晉東晉、元和北元的那種情況都不同。

因此,朱棣篡位並且向北遷都,歷史上並沒有給之後的明朝改稱為北明。

結束語:

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的情況屢見不鮮,漢朝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都險些篡奪皇位,但在朝廷的強勢力量之下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但是朱棣不一樣,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藩王身份逆襲成功奪取皇位的人。這是歷史在特定條件下的各種機緣巧合造成的,正所謂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史學斷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記得有一首朝代更迭的兒歌是這樣唱的:“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

兒歌裡周分西、東,漢分西、東,晉也分西、東,還有一個兒歌裡沒體現出來的北、南宋,這些朝代都因為遷都被史學家斷成了兩個朝代,那為什麼明朝也遷都(永樂十八年南京遷都北平)而沒有被史學家斷為南、北明呢?

同樣是遷都,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周平王遷都,周分西東

西周後期各方矛盾激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鎬京,各諸侯未來援救(大約是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終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褒姒被俘,鎬京被毀,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擁周平王(宜臼,周幽王之子,申侯的外孫)於申(今河南南陽北)繼位,平王將京都遷至洛邑(洛陽),史稱東周 。

光武帝劉秀開東漢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漢滅亡。新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西漢宗室劉秀崛起,公元25年,劉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稱帝,史稱東漢。

“八王之亂”西晉滅

晉武帝死後,晉國宗室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遷入關內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公元316年,晉愍帝被困長安(312--316年國都)城內,不得已出城向漢軍請降,至此西晉滅亡。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靖康之恥滅北宋

公元1125年,金國滅遼國,開始南下徵宋,公元1127年把大宋的徽宗和欽宗和一大批皇室成員劫掠到北方,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恥”,北宋王朝從此滅亡。宋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僥倖逃脫,在南京稱帝,史稱南宋。

永樂遷都

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在公元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和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了起來,最終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平。

國家和政權的覆滅一般以國都被攻破、國君被殺或被俘、實質上喪失統治為標誌。

可以看出周、漢、晉、宋之所以被史學界分成前後兩個朝代是因為前一個朝代已經滅亡了和遷都與否沒有直接關係。

明朝“靖難之役”中鬥爭的雙方是叔侄關係,是宗族內部鬥爭,雖然皇帝下落不明但也不能算亡國,明朝還是明朝,只不過換了一個皇帝而已,就像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登基後大唐還是大唐。大明朝政權還在,遷都自然不能叫“北明”了。


三起落


首先我們先看歷史上被分為兩個時代的王朝

第一:漢王朝

漢朝統治時代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歷四百年統治,其中,公元八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後綠眉軍起義,漢朝旁支宗室劉秀復漢而立,建都洛陽,被後世史學家稱為東漢。

第二:晉王朝

晉朝公元280年統一天下,可建國後不久就爆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政變。於公元三一七年,晉懷帝於永嘉之亂被俘,江淮之地以北的土地晉也全部喪失。晉朝親王司馬紹衣冠南渡,於建業定都稱帝,史稱東晉。

第三:宋王朝

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國攻破宋朝國都汴梁,北宋滅亡,同年,宋康王趙構於汴梁即位稱帝,國號仍稱宋,不過由於宋金戰爭中宋連連失利,秦嶺淮河以北的土地基本喪失,所以趙構以後的宋朝稱為南宋。南宋實力遠遜於北宋,建國百餘年一直對外稱臣納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上被分為兩朝的王朝,要麼國家被外敵攻滅後重新建立,要麼國土淪陷,喪城失地,要麼帝位由遠支宗室繼承。總之,整個國家的內部情況和國際格局發生較大改變,所以才被史學家分割開來。

而明朝則無以上三點問題

首先,明朝末亡於外人篡奪,而是由建文帝四叔燕王朱棣靖難篡位,皇帝還是朱家人,還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嫡親第四子。所以不存在遠支宗室繼位問題和外敵入侵問題

其次,繼任者明成祖朱棣繼續貫徹洪武帝的治國方案,明朝的治國方針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像東漢東晉開國時就出現仕族坐大問題,南宋開國時先和金人打了二十多年仗,由重文抑武向倚重文武發展了),國際形勢也無變化,明朝依舊維持著亞洲宗主國地位

第三,明朝領土並未縮小,反而經過朱棣的治理版圖不斷擴大,並最終發展至巔峰。

總之,漢,晉,宋三朝分為兩個時代主要因為後繼者的實力變弱了,而明朝經過靖難實力反而增強了,這才是主要原因


大話史說


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親兒子,他篡位遷都後,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換了一個血統仍然純正的“掌門人”,換了一個首都,其他任何都沒變,明朝仍是那個統一強大的天朝上國!01

那些有前綴的朝代都是因為他們從本質上發生了變化,很多朝代名義上仍然是正朔,但是領土卻少了很多,或者統治者和前朝的統治者沒有關聯或者沒有太大關聯,為了方便研究,所以後代史學家加上了諸如東西,南北,前後等等前綴,而這個在當時的時代,是不存在的。

從歷史長河來看,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南北朝,北宋南宋,都是本質上有變化的。比較特殊的也有明朝和南明,特殊在這裡只有南明,沒有“北明”!

兩週相對後來的朝代也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它是採用的“分封制”,分封的眾諸侯國的領土名義上就算是它們的疆域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鎬京,殺掉了著名的昏君周幽王,西周到這兒就算是滅亡了;後來其他諸侯國趕走犬戎,擁立在外逃亡的周幽王兒子宜臼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而此時鎬京殘破,又深受犬戎威脅,於是平王向東遷都洛邑,是為東周。

周平王東遷以後,秦國就佔領了西土。王室力量逐漸衰微,各大諸侯國也開始各自的變法圖強,吞併周圍土地。因此東周和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時期幾乎可以並列!說東周,就能立馬想到春秋戰國!

兩漢都是大一統的國家,但為什麼又有如此區分呢?王莽篡漢後,西漢就宣告滅亡了,後來同為劉姓的劉秀,說的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這個身份的真偽且不說,你姓劉,也有實力,當時天下士族百姓仍然心向漢朝,所以打著“復漢”的旗號,是很容易得到響應的。

劉秀重新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定都洛陽,但他本人和西漢皇室宗親即便有關係也是很遠的那種了,從這點上來說,兩漢肯定是有區別的,又因都城相對於長安在東邊洛陽,後世稱為東漢!

兩晉,南北朝,兩宋,各自的分別都有共同的原因,後續的都不是統一的政權。


西晉有短暫的統一,但也是統一,為了區別東晉,才稱之為西晉。西晉在公元316年滅亡,西晉皇族司馬睿率領餘下皇室南遷江東,定都建康,統治範圍僅限於南方,大多是江東地區,史稱東晉;而北方則陷於戰亂。

而南北朝則是上乘東晉十六國,南朝宋齊梁陳,按順序領土都在南方;北朝則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領土都在北方。

北南宋就更出名了,北宋勉強還能看做一個大一統朝代;南宋就是偏安一隅的江南小朝廷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趙構建立南宋,鑑於皇帝的利益,不思收復故土,原北宋的北方國土,都在金國人的統治之下。

02

南明這裡要單獨說一下。其實南明都不算一個朝代,它對於當時打敗李自成的清朝統治者來說,就是前朝餘黨的割據勢力。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明朝即宣告滅亡。但是有一些明朝遺老,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流亡政權,這一些流亡政權統稱為南明。佔領區域主要在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隨著清朝發力統一,南明疆域自然是越來越少,1662年4月,吳三桂進兵緬甸,抓獲並殺害了南明永曆皇帝,明統由此滅亡。

結語

朱棣做皇帝就是朱家自家裡換了個人當皇帝,這只是對內的變化,對外而言,朱元璋留下的大明江山一點都沒少,甚至朱棣當皇帝后,大明的文治武功進一步彰顯,還創造了輝煌的“永樂盛世”!


史海浮沉假行僧


主要原因在於朱棣的奪權並未導致國家發生大規模的混亂和分裂,而是維持了大明的統一,本質上講是一個朝代,自然不用以後明、北明等方式來稱呼。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經歷了兩個時期的朝代:漢(西漢和東漢)、晉(西晉和東晉)、宋(北宋和南宋)。雖說國號不變,但實際上已經算是兩個不同的王朝,因為性質已然發生了改變。

西漢與東漢之間存在一個由王莽創建的新朝,那時候亂世紛爭、群雄割據,最後由劉秀建立起了東漢。劉秀雖然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是與西漢的嫡脈皇族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而由他建立起的王朝自然與西漢要有所不同。

西晉統一三國後建立,但是短短几十年便經歷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得北方落入了少數民族手中,中國進入分裂時期。雖然姓氏一樣,東晉的皇帝與西晉皇族之間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密。經歷了分裂亦算是兩個王朝。

北宋和南宋就不更不用說了,靖康之難,北宋國都開封被破,宋徽宗和宋欽宗成為了金的俘虜,此時北宋就已然滅亡了。後來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無力北伐,和北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是兩個不同的朝代。

而明朝就不一樣了,朱棣雖然發動了政變,但是國未破,也未分裂,更沒有形成亂世和割據。況且朱棣和朱允炆是親叔侄,這樣一來明朝只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其他的種種都未改變,而且明朝才剛建立幾十年,我們後人看去,自然不需要給 其冠一個新的稱呼。

歸根結底,是王朝的性質沒有發生大的變動,由何須多此一舉呢?


歷史消消樂


王朝有東西之稱的有東漢西漢(又叫前漢後漢),西周東周……,有南北之稱的有南宋北宋……,等等。

這些叫法,都是後世人叫的,都是史學家們為了敘述方便,為了時間段的區分,才有了前漢後漢的叫法。劉秀做了皇帝,叫光武帝,仍然是大漢朝。劉秀對現在分前後漢有意見呢!“俺是祖祖祖祖爺爺劉邦的子孫,憑什麼分成前後漢?”趙構也有意見,“俺是爸爸是宋徽宗趙佶,憑什麼分成南宋北宋?”

朱棣雖然有篡位的嫌疑,皇位就那麼回事,誰的拳頭硬,誰就當皇帝,什麼篡位不篡位的!李世民是不是篡位?趙光義是不是篡位?楊廣是不是篡位?

分不分南明北明,那是歷史學家敘述方便不方便的事。


漫譚文史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嫡子,起兵時打的是靖難的旗幟,以清君側為目標,只是最後他自己當了皇帝,而且還開創了明朝最大的疆土時期。

自古以來,分前、後,左、右,南、北,東、西王朝的,都是在一個朝代滅亡,或者遷都到其他地方才在歷史的稱謂有了變化。

例如:西周最後的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西周滅亡,而西周貴胄東遷成為了東周,使王朝又延續了幾百年。

還有漢朝,王莽的篡漢建裡新朝,自立皇帝,使得西漢王朝中斷,後又有西漢劉氏宗親劉秀反新朝,建立的漢朝,是國度的地理位置,所以成為東漢,而劉邦建立的漢朝,史稱西漢。

這樣的例子:還有司馬家的晉王朝,分為了西晉和東晉。

後人又用前朝國號,所以史書為了區分它們,或給它們加上前後,或者東西,或是南北

但明朝的朱棣,是沒有滅掉明朝,而是“清君側”,只是最後皇帝沒了,但他也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也是明朝的嫡傳,還開創了一個盛世,這些加起來,史書也不會否認他的明朝不是朱元璋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