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崇祯在临死前说“文臣皆可杀”,你怎么看?

在下紫薇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本想找个府第暂时躲避一下,可是所到之处,都吃了闭门羹。没办法只得折回宫中,逼皇后上吊后,与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北面的万岁山,上吊自杀。崇祯死前留下遗书:“文臣皆可杀”,“此皆文臣误我”。那么,是什么样的文臣这样可恶?让崇祯留下这样的遗诏呢?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名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他16岁登基,在位17年,年轻的皇帝,还是有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崇祯上台后不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剪除了宦官势力。全天下的老百姓均拍手称快!但是,国家已经病入膏肓,宦官专权的局面得到了迅速治理,但在他执政的17年里,用的清一色东林党人。东林党除了自命清高,互相攻击以外,党同伐异,并无有治国良策。他们维护自身利益,永远对别人的办法说三道四,自己却又一筹莫展。同时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取消了工商业者的税收,还借铲除魏忠贤的时机,取消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这些税收没有了,让大明朝财政出现危机,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税,导致饥民造反。当年,杨嗣昌为解决大明朝内忧外患问题,提出了先与满清议和以赢得时间,再集中精力解决农民军这个内患。应该说这是解决困局的一个举措。然而文官知道后,个个大义凛然,极力否定,最终朝廷陷入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在北京城破一个月前,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这也不失为一个不得已的正确办法,避免被李闯部队包了饺子,然而这帮文官争吵不休,莫衷一是。最终崇祯呆在紫禁城坐以待毙。

有志向,没有能力,是崇祯最大的问题。因为他接手的大明,是一个烂摊子,要啥没啥。那些所谓的有骨气的文人,个个心中只考虑自己的小算盘,根本不管国家的发展与走向,最终误国误君。如此一来,导致了崇祯被文官欺骗耍弄,甚至连他岳父也不例外。崇祯让大臣们捐钱救国,其岳父假装没钱,还扬言卖掉房子捐钱救国。最后周皇后好说歹说,捐了300两银子。反而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对明朝大臣严刑拷打,从崇祯岳父家里面,一次性炒出白银几十万两。而从其他各大臣家里共炒出白银几千万两,相当于明朝一年半财政收入总和。反过来再看魏忠贤,虽然魏忠贤也不是好人,但他确实是个理政强人,有手段,有能力,能让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文官们把嘴闭上,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而不至于成天在争议扯皮中度日。国破思良将。杀身成仁之前,我想崇祯一定感叹,若是当初不重用这些东林党人,会是如何?估计崇祯早已有了答案,所以才立下了“文人皆可杀”这样的遗诏吧。



杜楽生


我想起了西方的一个记者采访。

一位记者采访了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监狱的重刑犯,这些人都是终身监禁或者死刑犯。记者采访了多位犯人,问了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你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被问的犯人没有一个人说是自身原因造成的,都把矛头指向了外界:家庭的原因、同事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国家制度的原因,等等,没有一个人说是自身的原因。

好,回到崇祯帝身上。

出了问题都怪别人,崇祯帝也不能免俗。其实这也是崇祯帝的问题所在。

当大明既面对关外的满清、又面对国内李自成叛乱两线作战时,崇祯帝有很多机会结束这种局面。

崇祯重大失误一:缺乏担当,错过与清朝达成和议的机会,后续也不补救。

1642年,明清松锦大战之后,崇祯帝秘密派兵部尚书陈新甲联络皇太极,双方进行秘密和谈。但陈新甲不小心,导致皇太极回信以及和谈内容被塘报登出,朝廷官员都知道了这事。

崇祯此时如果认为事情是正确的,完全可以乾纲独断,决定于清讲和,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

但崇祯帝偏不。为了维持所谓的尊严、为了应对文官清流的责问,竟然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把陈新甲当成替罪羊杀了。

推责任很简单,但是错过了与清朝讲和的好机会。

随后崇祯还是可以主动伸出橄榄枝,再联系清朝,但是崇祯没做。

崇祯重大失误之二:面对李自成封官赏钱的要求,缺乏决断,空守着富裕的京城竟然拿不出钱

1644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此时的李自成似乎还没有推翻大明的信心。李自成提出:崇祯在西北封他为王,给他赏银百万两,然后李自成就退军;受封之后,李自成愿为朝廷剿灭国内其他流寇,也能带兵去攻打清朝;只是不奉诏进京觐见皇帝。

封李自成为王,很容易,但是筹集一百万两银子难住了崇祯。

崇祯怎么办的?府库没钱,崇祯帝竟然在朝堂之上哀求大家出钱!

崇祯帝忘了他手里的最高权力,他有最高暴力机构,他有数万大军在城内。这些军队即使不能打仗,但派他们去大户家里“借”钱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是崇祯不用啊。

就这样,最后的机会错过了。

结束语:

其实崇祯帝有很多手段可以用,但可惜的是他都没有做。

这些都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尽管崇祯帝能算得上兢兢业业,但他自己能力太有限了。自己没有治国的谋略,又不懂得用人;还刻薄、猜忌、多疑。崇祯用人的一贯套路:一开始信任,而一旦大臣犯错,则立即翻脸,怒斥是轻的,下狱也还好,更狠的是砍头、凌迟居多,其残忍和冷酷令众人胆寒。有识之士也不敢说话了,也没人与他一条心了。

这些事情,能怪众位臣子吗?

崇祯帝自己才是问题的主因,但他到最后一刻都没看清,或者没有勇气承认。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您好!感谢提问!

回顾历史,崇祯那个时代文臣的做法的确该杀,贪污腐败,软弱无能,丧失文人傲骨,卖国求荣等等。明朝的灭亡和整个文人集团是脱不了干系的。崇祯帝临死看清真相,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崇祯帝其实算得上一位不错的皇帝。从政十七年,勤勤恳恳的处理政务。每天都要办公十几个小时。但是当时的明朝积病已深,病入骨髓了。文人集团东林党,浙党霍乱朝纲,每天和皇帝对着干,还口口声声文臣不惧生死。武将集团贪生怕死,没有军人血性,导致军队也是毫无战斗力。还有阉党擅权。

对于崇祯帝来说,即位了眼前全是困难。先是大力铲除阉党,生活上节俭。然后又要在朝堂上与东林党周旋,六下罪己诏。可是国内还是天灾频频,百姓民不聊生,国外女真又虎视眈眈那,还有李自成吴三桂这些反贼从中作乱,所以说崇祯帝也是无力回天。

只能说上一代遗留问题太多了,武将在前线用生命守护,文臣全是动嘴皮子。崇祯实在也没有多余精力解决。所以崇祯在临死前才说,文臣皆可杀!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谢谢!





农村电工小吴


“文臣皆可杀”是1644年4月25日,崇祯在李自成攻破京城,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回顾一生所发出的感叹。明朝的灭亡和整个文人集团是脱不了干系的,也许崇祯帝早已经发现这一问题,却无力改变,只有在死前发出这样的感慨。

崇祯16岁登基,在位17年,尽管勤勉敬业,但是终未逃过国破自缢的悲惨结局。登基之初,崇祯用三个月时间,就把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彻底清除,扶植东林党复出。

东林党除了自命清高,党同伐异,永远对别人提出的办法说三道四,自己却无治国良策。兵部尚书杨嗣昌为解决大明朝内忧外患问题,提出了先与满清议和以赢得时间,先集中精力解决农民军这个内患。然而文官知道后,个个大义凛然,极力否定,最终朝廷陷入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东林党更是把自身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取消工商业者的税收,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这些税收没有了,让原本已经空虚的国库更加难以运转,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税,导致饥民造反。

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祯想让大臣们和皇亲国戚们捐点钱,谁知他不约而同的装穷为了躲避捐献,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在各自的房屋上贴出“此房出卖”的广告,并且把古玩、杂物摆摊出售,好像已经穷到非典卖家当不可的地步了。阁臣陈演甚至表示自己一向清廉,从未索贿卖官,一两银子也不捐。崇祯的岳父——嘉定伯周奎也只是象征性的捐了300两。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从官员家中搜出7000万两,黄金珠宝无数,相当于明朝两年的财政总收入。李自成征集全北京的大车昼夜不停地搬运就花了10余天,其中从周奎家中搜出白银50万两。

崇祯死后,大明王朝灭亡,大批的东林党马上投降了李自成,给大言不惭的说改朝换代依旧少不了他们这些文官,且李自成也是汉人,投降他不算可耻。然而明朝文官的无耻是没有下限的,清军入关后,这批东林党人又马上见风使舵,投降了满清。其中代表可参考“水太凉”的东林领袖钱谦益。

所以说明朝文臣,个个皆可杀。是崇祯皇帝临死的觉悟。


班副讲历史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崇祯在临死前说"文臣皆可杀"这是遇见什么的现象才会有如此感叹?

崇祯16岁登基,在位17年,尽管勤勉敬业,但是终未逃过国破自杀的悲惨结局。 登基之初,崇祯用三个月时间,就把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彻底清除,扶植东林党复出。

东林党复出后,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取消工商业者的税收,还借铲除魏忠贤的时机,取消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这些税收没有了,让大明朝财政出现危机,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税,导致饥民造反。

崇祯执政的17年,用的清一色东林党人。东林党除了自命清高,互相攻击以外,党同伐异,并无有治国良策。他们维护自身利益,永远对别人的办法说三道四,自己却又一筹莫展。

当年,杨嗣昌为解决大明朝内忧外患问题,提出了先与满清议和以赢得时间,再集中精力解决农民军这个内患。应该说这是解决困局的一个举措。然而文官知道后,个个大义凛然,极力否定,最终朝廷陷入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崇祯被文官欺骗耍弄,甚至连他岳父也不例外。崇祯让大臣们捐钱救国,其岳父假装没钱,还扬言卖掉房子捐钱救国。最后周皇后好说歹说,捐了3000两银子。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对明朝大臣严刑拷打,从崇祯岳父家里面,一次性炒出白银几十万两。而从其他各大臣家里共炒出白银几千万两,相当于明朝一年半财政收入总和。

士大夫气节-高尚至堕落

大明王朝三个世纪里,一个出名的亮点,就是士大夫们的气节品质。

自从明朝建国起,明王朝的历代文官们,就常见各种硬骨头。碰上关乎国计民生的原则问题,哪怕品级低的小官,也常见硬怼皇帝,坐牢挨打全不怕。摊上北京保卫战这样的危难时刻,更是集体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御外辱。治国能臣也是辈出,虽说朝堂争斗不少,大多数阁老尚书,都能分得了轻重负得了责,比如夏言掐张璁,张居正撕高拱,彼此别管多大仇,国家大事也绝不拆台。大明王朝的辉煌中兴,就是这些负责任的政治家扛起来。

但是,到了晚明凄风苦雨的年月里,一直标榜“气节品质”的明朝士大夫,表现却是急具下跌。特别在末代皇帝崇祯帝艰难苦撑的年月里,满朝的士大夫精英们,除了忙着互相算计拆台,就是遇事慌忙躲猫猫,气得亡国前夜的崇祯,喊出“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的遗言自尽。而后,士大夫们却又毫无压力,撒腿就去找李自成农民军卖身投靠。如此集体下作的表现,正如当时大文豪冯梦龙那句怒骂:“尚何面目偷生于天地间”——简直太不要脸。

可别看冯梦龙骂得狠,等到不久后清军入关,中华大地山河变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脸”,却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时候,就拉帮结派继续掐,为了个人手里权力,不惜煽动军队哗变,直接给清军南下打开方便之门。待到清军横扫东南,满脸忠君报国做派的他们,这时争先恐后求投降。诸如钱谦益陈名夏等“士林领袖”们,更是投降了都最终不落好,不是凄然而终,就是获罪身死——做叛徒,都这么不受待见。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崇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发出这样的感叹。

明末文臣的做法的确该杀,贪污腐败,软弱无能,丧失文人傲骨,卖国求荣。明朝的灭亡和整个文人集团是脱不了干系的。每天和皇帝对着干口口声声的说不惧生死。李自成来了一个比一个殷勤。

崇祯在吊死煤山之时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跟着,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而文臣们呢?有的去迎接新主子,有的索性抛皇帝自己拖家带口去逃命了。满清把中国折腾成什么样子,灭亡之后,还有遗老遗少要复辟。

值得一提的是,南明时期这些文臣还在为了自己利益,在拥立谁的问题上一直争吵不断。甚至一个党派拥立一个皇帝。导致南明有两个皇帝,为了正统问题,两个党派还刀兵相向。

明朝没能像南宋一样,形成一个割据政权。很大一部分因为文人党派的内斗。这个党派提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另外党派必定反对。在内斗中不断消耗国力,导致亡国。


史争朝夕


李自成眼瞅着就要进京!崇祯皇帝要大臣们捐款 居然没有一个愿意的 一个个伏地痛哭都说自己穷!!然后李自成进京后成立了()专门收缴财物!,向明地方官吏追赃助饷。,,由刘宗敏、李过、李牟、田虎诸人主持。设立长班,调查明官僚存钱数目;发动官僚家中奴仆、家丁揭发。并按官阶高低,定饷银数目之多少。限定内阁大臣 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以下各以千计。凡抗拒不交或不能如数交纳者,施以夹打刑罚。勋戚家产则完全籍没!

所以崇祯帝死前愤恨而言 文臣皆可杀 ! 既恨这帮人贪婪又恨他们愚蠢!


费率特


一:断崖式堕落

大明王朝三个世纪里,一个出名的亮点,就是士大夫们的气节品质。

自从明朝建国起,明王朝的历代文官们,就常见各种硬骨头。碰上关乎国计民生的原则问题,哪怕品级低的小官,也常见硬怼皇帝,坐牢挨打全不怕。摊上北京保卫战这样的危难时刻,更是集体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御外辱。治国能臣也是辈出,虽说朝堂争斗不少,大多数阁老尚书,都能分得了轻重负得了责,比如夏言掐张璁,张居正撕高拱,彼此别管多大仇,国家大事也绝不拆台。大明王朝的辉煌中兴,就是这些负责任的政治家扛起来。

但是,到了晚明凄风苦雨的年月里,一直标榜“气节品质”的明朝士大夫,表现却是断崖式下跌。特别在末代皇帝崇祯帝艰难苦撑的年月里,满朝的士大夫精英们,除了忙着互相算计拆台,就是遇事慌忙躲猫猫,气得亡国前夜的崇祯,喊出“诸臣误我”的遗言自尽。而后,士大夫们却又毫无压力,撒腿就去找李自成农民军卖身投靠。如此集体下作的表现,正如当时大文豪冯梦龙那句怒骂:“尚何面目偷生于天地间”——简直太不要脸。

可别看冯梦龙骂得狠,等到不久后清军入关,中华大地山河变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脸”,却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时候,就拉帮结派继续掐,为了个人手里权力,不惜煽动军队哗变,直接给清军南下打开方便之门。待到清军横扫东南,满脸忠君报国做派的他们,这时争先恐后求投降。诸如钱谦益陈名夏等“士林领袖”们,更是投降了都最终不落好,不是凄然而终,就是获罪身死——做叛徒,都这么不受待见。

虽说历代王朝覆灭,常见朝堂士大夫们的“不要脸”,但如明朝士大夫这般堕落速度之快,却简直青史罕见,细看其中过程原因,更是满眼触目惊心。

二:价值观崩溃

明朝士大夫们的加速度堕落,首先就是个价值观问题。

嘉靖年间文学家何良俊回忆说:明朝前期的官员,深受理学教育熏陶,从来看淡财富田产,最重气节名誉。就算在松江这样的富庶地区,当地周氏曹氏蒋氏这样世代官宦的名门,生活水平也就中等人家等级。谁要敢做官时贪图享受经营产业?必然会被集体鄙视。那时士大夫们的刚正表现,正是这清廉自守的信仰支撑。

但从嘉靖年间起,明朝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朝堂上的传统信仰,也全冲得七零八落。官员从中进士开始,就忙着买田置地,有的甚至借权势插手各类生意。社会风气也是大变,《新会县志》记载:明代早期时,如果有清官辞官回家,乡邻们都引以为荣。但到了嘉靖年间时,如果官员回乡后被带回钱,必然要被街坊四邻嘲笑,“清官”几乎成了“傻官”的代名词。蝇营狗苟的风气,从此开始到处刮。嘉靖年间还是青年的张居正,就曾一语叹息当时的乱象:商贾在位,财货上流——基本就是金钱开路。

好在那个时代,明王朝的行政体制还算运转良好,从嘉靖晚期严嵩倒台起,经过高拱张居正等改革家的铁腕整顿,以考成法等严格律令,将明朝官员们严格监管,也成功一扫嘉靖年间的龌龊风气,有了“隆万中兴”的辉煌。但张居正过世后,亲政的万历皇帝,没几年就不上朝,虽说大权牢牢捏在手里,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却是严重减速,所谓的严格监管,当然也成了浮云。既然国家大事歇了业,当年追求清廉报国的官员们,这下当然瞪圆眼睛捞好处。

于是,这个时代的大明朝,江河日下的年月里,也成了士大夫们生活丰富多彩的年月。朝堂上拉帮结派,互相拆个台搞个党争,嘴里江山社稷,谋的却是自家利益,享乐奢靡风气更是大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亲笔记录了他参加过的明朝官场饭局:有时都是在“宫殿般的船舶”上,餐具全是金银器皿,菜肴堆得像“修建一个小型的城堡”。热闹的宴会要持续一整夜,除了美食还有歌舞游乐。为何敢这么奢靡?因为“开支全由公家支付”。

而且别看晚明末世时,他们各个遇事唯唯,捞好处却绝不手软。比如明末江南的官宦世家,华氏每年收租有八十七万两,钱家土地横跨三州,每年地租近百万两白银。陈家的宅院巍峨无比,比各地藩王都阔气。朝中的各位官员呢?每天在崇祯面前糊弄的他们,大把的钱往家里搂,以至于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一顿抄家,竟在官员们家里抄出七千多万两白银,是明朝亡国前夜,宫廷府库存银的三百五十多倍。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李自成攻取北京时,甚至清军南下时,这些高官厚禄的士大夫们,竟是丑态百出:报国的信仰早就是浮云,一生做官只为权和财,跟谁不是升官发财?该卖就要卖。

三:可怕的逆淘汰

比起价值观的崩塌来,晚明士大夫们堕落的更致命方式,就是残酷的逆淘汰。

很多后世读史者,常叹息明朝灭亡时,一幕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各级高层官员们,各种秀下限卖身卖国,人设几乎塌了个干净。另一边,却是多少身在民间的士大夫们,慷慨走上救国之路,战至悲情壮烈殉国。在这个王朝生命的最后年代里,大明朝依然不缺忠臣义士,但这些满腹才华理想的英雄们,却无一例外,在明朝灭亡前夕时,被淘汰出权力层之外。最终只能以孤军奋战的方式,悲壮履行最后的职责。

造成这奇特现象的,就是明王朝越演越烈的逆淘汰。

在明朝中期时,虽然明朝社会的传统理学思想,遭到了越发剧烈的冲击,但大明王朝的行政体系,毕竟仍然保持健康运转的状态。所以高拱张居正们,依然可以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勇敢的手术般,给大明朝赢的新生。但万历亲政后呢?长期的怠政懒政,明王朝连全国的知府知县,乃至中央六部尚书侍郎,都是大面积空缺。整个王朝正常的新陈代谢,已经完全的紊乱。然后,参考一下基本健康知识就知道,明朝的政治生态,变成了病态的逆淘汰。

逆淘汰的出名方式,正是党争。万历的怠政,叫朝臣间的倾轧,走上了失控状态。大臣们各自拉帮结派,正常的官员任免考核,完全成了过场。晋身的主要途径,就是跟对派别。会争名声秀出位,要比会实干更重要。

如此一来,万历晚期起,大明朝堂上就“好名”成风,越是国家水深火热,官员们越是精神抖擞骂得欢,比如李自成农民军从陕西进入山西时,如此十万火急的局势,言官们却互相扣锅,朝中山西籍的官员破口大骂,指责陕西官员“纵贼”,陕西籍官员们哪肯吃亏?又大骂山西籍官员“通贼”。正常商议平叛剿贼的会议,就这么给带跑偏,变成了地域掐架。类似雷剧,崇祯在位十七年里,每年都有好多场。耽误正事?哪有官员们站队博名声重要。

甚至到了江南复社崛起时,复社的领军人物们,也凭着他们在明朝朝堂的强大人脉,把自己的成员们在科举路上捧上去。号称“清流”的他们,更通过在秦淮青楼的各种聚会,拼命收揽成员,创下南京秦淮青楼“家家夫婿是东林”的“壮观”场面,至于成员素质?《复社纪略》里就有无奈叹息:“而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亦多窜于其中”——就是一帮这种玩意。

这样一个坑货扎堆的朝堂,最容不下的,自然是实干型的人物。比如崇祯年间时,山阳县武举陈启新悲愤上书言事,奏折直戳明王朝各大弊病。如获至宝的崇祯,欣然将陈启新提拔为给事中,不料这下捅了马蜂窝。接下来的时间里,各路官员们不顾国家危亡,接力似的大骂陈启新,终于罗织各种罪名,害的为官清廉的陈启新撤职走人。至于血战巨鹿的卢象升?经略陕西痛击李自成的孙传庭?哪个不是迎着骂声苦干,然后含恨而亡?

当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朝堂,已然成了气候,真正的人才,已有容身之地?崇祯临终都在说着“文臣皆可杀”,可真正造就满朝“可杀文臣”,叫明朝付出亡国代价的,正是这大明朝自己造成,更在历史演进里绝不罕见的逆淘汰。


长安故人


最直观的原因应该是明朝末年,朝政涣散,官员腐败,民不聊生。适逢李自成的反军一步步壮大,内忧外患,大有直指京师之势。

对此危机形式,崇祯皇帝调派大学士李建泰前去镇压李自成。但是李建泰非但不出兵镇压,反而自毁城池投降了李自成。无奈崇祯帝只能让各地勤王京都。而当时各地的勤王部队大多对明廷失去了信心,其中不是推诿不前,就是直接半路投降。

朝中大臣都揣度圣意,伴君如伴虎,君臣隔阂。迁都不成,又无良策。明廷此时已无官可用,只能派遣太监前往监军。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临京都。然守卫之士不战而降。于是李自成遣降臣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谈判,其意想让崇祯禅位,然崇祯大怒,遂谈判破解。

十九日,崇祯招群臣议策。然满朝文武官员无一前来。崇祯自知败局已定,明已无力回天。悲愤自缢,维持了两百多年的明朝政权就此覆灭。


心寻自在


小编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小编认为首先你要了解崇祯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小编先来讲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也可以说很好笑的故事。

崇祯皇帝在与李自成军对抗的时候,曾经多次恳求文官捐献出自己家的财宝。只要凑齐1000多两银子就可以了。文官个个哭着说自己没钱连肉都吃不起。一个比一个清廉,一个都不肯拿出钱来。

直到李自成打进来了。逼着他们出钱,把他们的家都抄了。最后你们再猜猜抄了多少钱吗?几万两银子。这就是他们所谓的1000两银子都凑不齐的。

这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可以折射出当时崇祯皇帝对官员的痛恨。其实有些人认为崇祯皇帝没有错。他在皇帝位时除掉了魏忠贤等奸臣,每天都勤勤恳恳的工作。

一刻都不敢马虎。但其实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当初他的哥哥为什么要用魏忠贤来对抗东林党呢?这是一种权衡。权衡皇帝的权利跟控制大权的权利。

一旦魏忠贤一倒台,东林党的权势就上来了。没有人再能镇住他们。这也是崇祯皇帝的失策。他没能很好的控制朝臣。导致他们为所欲为。甚至连钱款都凑不齐。

这也是崇祯皇帝的无奈。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会为崇祯皇帝的结局,感到无比的惋惜。虽然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其实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当时崇祯皇帝错杀了袁崇焕。这也是他重大的失误之一。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啦!谢谢大家的观看,希望大家多多点赞评论关注转发,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