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砸水缸的司马光


前面随便看了一下许多人的答案,大家都把题目中的不敢杀改成了不想杀。我个人认为两者皆有之,李世民是既不想杀,也不敢杀李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杀(不想杀,不敢杀)李渊,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没有杀的必要

我们要先了解李世民杀他两个弟兄和侄儿的动机。李世民一是为了自保,二是为了将来做皇帝。李世民和李建成阵营已经形成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水火不容的状况了。所以双方必须有一方失败被杀。

李渊有四个嫡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死,小说中力大无穷的李元霸),李元吉。这四个嫡子中,李玄霸早死。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杀死后,那么四个嫡子中只剩下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早晚都要被立为太子,将来做皇帝。所以李世民已没有了杀死李渊的必要。

父子之情,保全忠义

先来看看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之情。虽说李渊曾经放过李世民的鸽子,太原起兵时,李渊曾答应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小李信以为真,格外卖命工作,但是等李渊建立了唐朝之后,这事却不了了之,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而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应该说老李有负于小李,但老李始终是父亲,小李始终是儿子。杀死建成与元吉后,皇帝之位早晚是自己了。没必要为了早早上位而杀死自己的父亲。

再怎么说,老李也是你小李的父亲。退一万说,如果李世民杀了李渊,那么李世民就要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因为李渊不仅是父亲,还是皇帝,而李世民是儿子,也是臣子。杀了父亲,可是要背负两条骂名,不忠不孝。

而在古人眼中忠与孝是衡量道德标准的最重要的参数。如果杀了父亲,即使史书在怎么洗白优化,也逃不过被后世唾骂的命运。所以,李世民考虑到这点,也不会杀死李渊。

李渊是聪明人,知道该让位了

李世民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之后又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派尉迟敬德去保护李渊(注意保护二字),要知道尉迟敬德前面为了使东宫和其王府的士兵退却,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众士兵观看。此时尉迟敬德穿着铠甲,手持宝剑(估计身上还有血,剑中血迹也未干),画面自行脑部,美其名曰是保护李渊。二是,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死。

李渊是个聪明人,当他通过这两件事时已经知道李世民想要干嘛了。就是想被立为太子,想成为皇帝。如果不早做准备,李世民怎么对兄弟的也可能会怎么对父亲。

所以此时的李渊,已经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三天后让位,两月后退位为太上皇,早早让位,所以李世民没有杀他。

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

如果说前几个原因是李世民不想杀李渊的原因的话。那么不敢杀李渊的原因就是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

李渊建唐时,国土尚未完全统一,拥有众多割据势力。即使李世民即位之时国土也没有完全统一。李世民即位的当年,突J还进军侵犯唐朝边境。所以,此时的大唐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割据势力,突的侵犯等都是头疼大事。而内部的太子之争又是矛盾重重,消耗的大量的资源。

此时如果贸然杀死李渊,那么内部矛盾也会增多不少,人心向背。本来就不怎么稳定的唐王朝,既要解决内部矛盾,又要防范割据势力和突的侵犯。会使大唐王朝徒增不少的压力。

所以,李世民采取缓和的方式,尽量减少内部的矛盾,来使大唐稳定。

以上就是我认为李世民不杀李渊的四个原因。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补充和点评。


遨游文史世界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父亲。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了还是皇帝的亲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伦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炀帝还不如。

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并平庸之辈。所以才有二虎相争,李建成因为是老大,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没办法再封了。兄弟两个,各自有自己队伍,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对于兄弟的矛盾,李渊想了一个办法。

资治通鉴载「(李渊)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从心里是不会接受的。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继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时候。

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四弟齐王李元吉,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够狠的,但女眷没杀。而且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资治通鉴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向李渊汇报,大哥四弟谋反,被处决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儿子,死了两个,再和这个过不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们有问题……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很快李渊当皇帝也懒了,禅位。

上述故事中,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皇权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儿都是没有足够分量的。


几苇渡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众将士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谋杀长兄皇太子李建成,亲弟齐王李元吉,控制太极宫,软禁父亲唐高祖李渊。三日后,李世民继承皇太子,入主东宫。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

如题所问,在这场血腥的政变当中,李世民杀了两个兄弟以及十个侄子,为什么不敢把父亲李渊杀了?



杀了会引起的后果

舆论的升级。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背弃人伦纲常,总是会遭人唾弃,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弑父弑君,这在古代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像贞观十七年,太宗第五子齐王李祐造反时,李世民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夫背礼违义,天地所不容;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也就是说,一旦杀了李渊,就背负了弑父弑君的至恶罪名,那么就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一个弑兄屠侄夺嫂还杀父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什么。

所以,这舆论一起,李世民立时站在道德至低点,天下造反之人汹涌而起。最重要的是,当时还有一些统兵大将在外,杀了李渊,就是杀了他们的皇帝,他们完全可以借此发难,剑指长安。这样无疑会让自身陷入更大的危机。



杀了能带来的好处

如果留着李渊,那么就相当于在身边布置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毕竟人家李渊才是正统皇帝,那些一起打江山的老臣肯定是站在他一边的,而且有着巨大的优势,就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万一哪天东窗事发,岂不是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杀了,便可以防患于未来。

沉重的历史反复的告诫我们,斩草除根向来是很有必要的,阴沟里翻船并不少见。所以,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后,势必要杀了他们的儿子。但却留下最大的“根”——皇帝李渊,这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

杀与不杀的抉择

到底杀还是留,就得权衡利与弊。其实这个决断一点都不难,杀了兄弟太子及齐王,只要父亲皇帝不追究,天下人顶多给个骂名,毕竟还是一家人,算作一码子家事。如果杀了李渊,性质就不一样了,会迎来天下人狂风暴雨般的反击,首先帝国集团内部的分化,进而导致各地被镇压的势力纷纷卷土重来,再加上,大唐境外又有如东突厥这等强敌环伺,当真是趁你病,要你命。到时天下大乱,人心尽丧,李世民纵有拨弄乾坤之能,也无济于事。

倘若留下李渊,那么事情就简单了,只要李渊一纸诏书,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但李渊的存在却是无形的危机,怎么将这种危机扼杀在萌芽中,李世民或许早有计较。从夺位的那一刻开始,李渊的余生就已注定,从此被幽禁在高墙深宫之中,与世隔绝。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李世民不能也不敢杀父夺位,除了背负至恶的罪名还有无法承受的后果。杀兄屠侄,是为不仁不义,弑父篡位,是为不忠不孝。

完。。。


西樵渔夫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最高权利,父杀子,子弑父,屡见不鲜,什么亲情伦理都是虚的,李世民并非不敢杀父亲李渊,而是因为李渊见风使舵的政治觉悟太高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过程可谓精彩刺激,大家却忽略了后续故事,大局已定后,李世民马上派刚刚杀了齐王李元吉的尉迟恭进宫护驾父亲李渊,其实是去控制李渊,李渊的反应很是顺势而为,耐人寻味,尉迟恭一面之词诉说太子齐王犯上作乱而被秦王诛杀,李渊一向偏袒太子李建成,第一时间没有一怒之下要拿下李世民也没有追问太子齐王是否真的死了,而是问身边臣子该怎么办,臣子回答太子齐王无功而嫉妒陷害秦王,现已被诛杀,而秦王是人心所向,如果立他为太子,肯定不会再有事了。李渊马上同意,并说这就是自己素来的心愿。

李渊的反应说明他很配合,短短时间内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并转变思想,保全自身而封李世民为太子,而李世民派杀气腾腾的尉迟恭进宫护驾更没有那样简单,尉迟恭是死忠于李世民,为了保护李世民可以亲手诛杀齐王,杀李渊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换了其他将领面对皇帝之威,又怎么敢下手,李世民的意思很明显,尉迟恭进宫护驾,李渊配合就保护,李渊不配合就灭口,事后找借口掩盖,大不了丢车保帅,杀尉迟恭以谢天下。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提前布局,已经拉拢控制朝廷重要大臣,这也是敢宫廷政变的原因,李渊虽被暂时架空,但是忠于他的大臣和势力还是有的,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就是看李渊态度,如果反应激烈就杀了,毕竟还是有忠于李渊的势力,以免事后李渊找机会借助这些势力诛杀他,如果配合,肯定双方和平共处,毕竟在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弑父是大逆不道之事。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请动动小手关注~


宋安之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我认为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不杀父,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据史料记载,为了这一天,李世民做的准备工作堪称滴水不漏:首先,他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谋士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猛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都被他收到帐下。

二、其次,他派心腹温大雅,屈突通等人暗中结交山东豪杰,壮大自己的社会力量。

三、他着力收买建成和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关键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可以说是已经胜券在握了,他又何必背上千古骂名再去杀了父亲呢?


在大唐建国道路上,开国皇帝李渊起到的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他的威望可想而知。而李世民即位之初,李渊时代的重臣,(如出身关陇贵族的宰相裴寂,宇文士及;出身江南士族的萧禹;

还有山东士族封徳彝)尚在朝廷中有不小的势力。这些人思想保守,并且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李渊。如果李世民有弑父之心,恐会使朝堂不稳。


李世民虽然杀兄娶嫂,但事后在世人面前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把他精心策划的血腥兵变描绘成了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

这种粉饰,充分显示了在李世民内心深处,道德伦常观念的根深蒂固。为了夺取皇权,杀兄弑弟已是不得已而为之,杀父更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了。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饱经风雨的老练的政治家,李渊审时度势,顺水推舟的做法可谓是非常明智之举。

夺嫡之争已经让他三个儿子死去了两个,他本人也已经年事已高,天下早晚是儿子的,剩下的这唯一的儿子既能胜出,无疑是最优秀的人选。正所谓大势已去,何不顺水推舟,让位与他呢?

父亲李渊的审时度势,圆融变通,绘制出一幅父慈子孝的温馨画卷,成全了李世民的一世英名,也让他避免了背负弑父骂名的可能。


素心儿


咱们现在所了解到的李世民是大唐历史上的一位明君,但在其个人作风确实如你题中所问有些瑕疵,当年李世民并不是以一个储君的身份顺利接盘,其老爸李渊指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李建成。在李渊的儿子们之中,李世民虽不是太子,却因为南征北战战功赫赫颇为显眼,李世民的强大使其招揽了众多追随者,李世民的势力一直在不断壮大。根据历史上记载的蛛丝马迹,李建成虽然已经身为太子,但李渊思想上对于接班人选还是动摇过,不过李渊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而是再次坚定的选择了李建成。

李世民杀兄强硬上位

李建成和李世民暗中的较量早就开始了,当初李渊举棋不定致使兄弟二人平分秋色,但李渊再次认定李建成为接班人后,对李世民势力的打压就愈发明显了。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哪能感觉不到这些微妙的变化,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发动了让人震惊的玄武门之变,最终还取得了胜利。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让李渊被逼从台前转到幕后,提前离岗退休成为太上皇,说白了李渊这个太上皇就是个摆设,同时李建成及其拥护者均被李世民一网打尽。

帝王家兄弟相残并不稀奇

其实李世民杀兄长李建成也是箭在弦上迫不得已,古代皇子们争夺皇位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要不说“可怜生在帝王家”嘛!只不过李世民的兄长是已定的太子罢了,如果李建成没有太子的这个光环,而且此战中以李建成获胜为结局,是不是后世也会说李建成杀弟夺皇位?所以李世民没有路可选,要么你死,要么我活。

李世民夺嫂子没有的事

至于李世民夺嫂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史料上没有特殊记载说李世民霸占李建成的女人。更多的是编造李世民霸占堂兄李瑗的女人玳姬,当年李瑗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为大唐实际的掌权者,这让李瑗心中忐忑不安,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他站队时一直在李建成那边,后来李瑗心虚主动漏出反抗李世民的马脚,就被李世民借机给消灭掉了。以后李瑗女人玳姬被李世民霸占的说法就出现了,玳姬这个女人在真正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都是后世通过各种途径编造出来的,能琢磨出李世民夺这个嫂子的人,估计都是小说和电视剧看多了。

李世民夺弟媳到是真事

那么李世民是不是就没有此类作风问题呢?答案是还真有,只不过是夺弟弟老婆,当年玄武门之变现场和李建成一起阵亡的还有李元吉,后来李元吉留下的女人杨氏被李世民收入囊中。而且这个杨氏后来还给李世民生了个孩子,这明显的历史痕迹由不得李世民不承认,所以应该说李世民有霸占弟媳的不良案底。

目的达到了,我没理由再杀亲爸爸

最后说下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李渊,这个其实很好解释,第一李渊毕竟是李世民的亲爸爸,凶兽尚有亲情存在,难道李世民就不念父子之情?所以从感情层面来说,李世民就下不去手。第二社会舆论没法交代,李世民逼李渊提前退休就够出格了,再直接将自己的老父亲杀掉,那么在哪个封建礼数较严格的年代,怎么给全国老百姓一个合理的交代。第三李渊的退居二线,已经达到了李世民的目的,何必多此一举再背上杀父的骂名,综上所述李世民不会杀李渊。


追记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李世民是杀了兄长李建成,但是却并没有夺嫂子太子妃郑观音,而是娶了弟媳齐王妃杨珪媚(齐王李元吉为李世民的弟弟),简单点来讲就是杀兄夺弟媳。

历史上将李世民发动的这场政变称之为“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扮演的角色并不怎么光彩,可见在宫廷之中,权力是多么的至高无上,哪怕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那么既然在这场政变之中李世民已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基本已经完全把控了朝政,再加上无其他人能够竞争,为何不干脆弑父夺位?直接一步登天呢?

历来大家对此看法不一,但绝大多数的人的看法都是他不敢!其实不然,我个人觉得是他不傻!

李世民麾下可是有一帮子班底,既有武将,又有文臣,其中“房谋杜断”的这二位谋臣可以说是隋末唐初的顶尖谋臣,是辅佐李世民夺得政权的强有力帮手。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李世民并没有“杀兄”,是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被暗害”的时候“不得不”做出的防御性手段,他本意只是为了保护李世民,“情急之下无意中”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后更是“不得不”将这二人的头颅割下而平息他们部众的反抗!

在这里面全程李世民是非常无辜的,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自古以来不管干什么事都得讲究个名正言顺,太祖朱元璋起义还得发表篇檄文呢。

所以说最起码在明面上来讲这是合情合理的,李世民强娶弟媳这件事在当时其实也不算啥大事,李世民有四分之一的鲜卑人血统,所以说在当时整个社会上关于这种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并没有过于严格,而这一时期也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融合,这一点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否认。

李世民是极其爱惜名声的,这一点从后来他多次修改记载自己和父亲李渊的《起居注》便可以看出了,他不傻!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旦背负着弑君弑父的名头,这可是很给自己招黑的,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安稳,所以哪怕是杀害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件事也是李世民的手下被迫的,李世民对此还非常悲伤,这不是他的本意!

况且对于父亲李渊的处理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毕竟李世民只想要权力的集中,而并不一定非要李渊死。而李世民也是非常的聪明,他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囚禁”了李渊,接着开始掌管把持整个朝政,没多久李渊便退位,李世民便如愿以偿,而且还不用背负任何骂名,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所以总结来看,李世民不弑父夺位,不是因为他不敢,而是他不傻,毕竟怎么干对自己好处最多最大,这个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下方一起留言讨论哦~


老梁说历史


不是不敢杀,而是李渊懂事,顺从了李世民的安排,不然李渊也难逃一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史料看,李世民对李渊并不在意,甚至可以说是不孝了。这里我们来看几则史料: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六年正月”条云: 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东宫在宫城之中,而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卑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馀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京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十年十一月”条云: 上念后(长孙皇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徵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高祖李渊陵墓)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这两则史料都是在说李世民对李渊并不好,而且魏征批评的更加直白,就差明说李世民不孝了;另外,这两则批评相隔了四年多,也就是说李世民在马周劝谏后虽然做了些表面文章,但事实上对李渊并不好,不然魏征不会说的如此直白。

可见李世民对李渊的怨念之深,父子亲情之薄。

而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身边的卫队也曾经与李世民派出的尉迟敬德部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虽然现在没有史料能还原那场战斗,但是从只言片语里我们依然能发现战斗的激烈程度:

《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接战久之,矢及殿屋。

而原存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大冢渠村杜君绰墓前的“杜君绰碑”也记载了这位参加过玄武门事变的秦王府将领是怎么和李渊卫队进行激烈战斗的:

“寻奉(阙二十七字)御辇,矢及宸闱。”

从这些只言片语史料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也说明李渊并不是马上被尉迟敬德控制,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作为一代雄主的李渊对接下来的事情肯定有了一定心理准备,而当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李元吉首级来见他时,李渊对自己二儿子想要自己怎么办其实已经是心里有数了。

所以当萧瑀、陈叔达劝告李渊交出权力,让位李世民的时候,李渊也就顺水推舟了。

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兄奸嫂,将李建成、李元吉子嗣斩杀殆尽,一点也不顾及李渊感受也可以证明如果李渊当时不识时务,极有可能在“留下遗诏”的情况下被李建成、李元吉乱党杀害。

所以,并不是李世民不敢杀李渊,而是李渊的懂事让李世民没必要杀李渊。毕竟李世民还不是完全的禽兽,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点人性。


兰台


看了这道题目下很多答案都强调“李世民不需要杀掉他老爹李渊”,而不是“不敢杀”。

实际上,李世民还真不敢杀李渊,原因很简单:如果杀了李渊,政治影响太坏,甚至会导致政局崩盘。

↑李渊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退出政治舞台

玩政治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每个政治人物的背后,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力量的团体,而这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罢了。李渊的地位相当于什么?大唐最具有政治权威的代表,其背后的能量和利益团体,力量惊人,就连功高不赏,军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须掂量清楚这里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吧,很多人都遗落了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要抢在玄武门附近动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必须把握住这个“天时”——必须在李建成面见李渊之前,就彻底把李建成消灭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渊和重要大臣。给李世民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当着李渊的面杀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败的代价竟然如此惨烈

应该说,当尉迟敬德率兵,穿戴着染血的甲衣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的生命面临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威胁,如果李渊不妥协,那么尉迟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渊的准备的,这应该也是李世民最后的底线,既然杀了李建成,就必须掌握最高权力,要不然会被清算。

政治经验丰富的李渊马上就明白了当前的局势,死活已经由不得自己这个帝王说了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李渊很快就妥协了,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李渊的妥协其实帮了李世民很大的忙,借着皇帝的诏令,他才能够迅速稳定局势和人心。

最紧张的一天过去了,但李世民面对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李渊怎么办?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么办?以及,东宫太子府力量怎么摆平?

↑李勣效忠的并不是李世民这个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统治权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于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儿子杀掉,避免成为将来的政治隐患;同时,利用李渊的手谕,把玄武门事件定性为李建成与齐王作乱,被李世民剿灭。同时宣布只诛首恶的政治承诺,让东宫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杀的动机,斗志溃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挂了,你还在为他拼命干啥?没有任何回报,只有祸事,没人肯干这样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渊不但必须活着,还有很大利用价值呢。

那如果杀了李渊呢?性质就完全变了,要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的借口就是太子和齐王作乱,尉迟敬德带着这个理由,以及全副武装的士兵,逼着李渊进行颁布下谕旨,让秦王李世民统领各军,拥有紧急事态处置权。

↑尉迟敬德要是杀了李渊,会成为替罪羊

但如果尉迟敬德杀死了李渊,那作乱的是谁?谋反的是谁?明显就是李世民了啊,难不成你说太子齐王勾结李渊作乱?这样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脚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础,那他就不会再有政治权威去统御全国官僚系统以及军队系统了,全国范围轻则爆发两派内战(谁敢保证李勣等军事大佬不会起兵勤王呢?),重则爆发类似唐朝中后期那样的各方势力群殴。

所以,李渊必须活着,还得好好活着,以太上皇的身份发挥余热,给李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来源和基础。

就算李世民能够摆平杀死李渊带来的现实后果,但有一个问题他是无法解决的:以后李唐王朝怎么传位?你李世民敢杀亲爹,那李承乾不敢杀你?事实上,光是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就已经在李唐王朝政治继承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坏的表率作用。

↑李泰为了夺到皇位,甚至声称会杀死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为什么要废除李泰的继承权,他说的很明白:不想让后代皇子皇孙认为皇位可以争夺而来,嫡长子继承制大于天,当然,李承乾不成器,让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实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爱李泰,越发讨厌李承乾,自己就已经动摇了嫡长制继位的念头,结果李承乾和李泰两败俱伤,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当年手足相残才得来皇位,现在你儿子们之间又要手足相残争夺皇位,这是示范效应?还是因果报应呢?

那果当如初杀死李渊,未来会在李唐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出现什么惨剧呢?不敢想象,但起码李世民不会有一天好眠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李世民不是“娶嫂”,而是霸占了弟媳妇。

李世民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前者妻郑观音,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迁居于别馆幽禁,去世时有78岁高龄。

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则是被李世民所看中,霸占接入宫中。这位齐王妃杨氏长得美艳动人,深得李世民的宠爱。

李世民后来还跟杨氏生了一个儿子。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经还有意立杨氏为继后。

因此,所谓“杀兄娶嫂”,准确来说并非事实。真相是李世民霸占了弟媳妇。

至于弑父之举,李世民是不敢做的。

自古以来,确实有儿子篡夺父亲江山的案例。诸如南朝宋元帝刘劭,他是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由于刘劭行巫蛊之事,刘义隆准备废黜他,却被儿子抢先一步发动兵变,刘劭弑父夺位。

但是,弑父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太大了,马上就遭到其他对手的挑战,最终刘劭兵败被杀,在位仅一百日。由于刘劭的弑父之举,史书也不承认其正统性。

对于古人而言,弑父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和屠杀兄弟的错误是不一样的。因此,李世民不敢对李渊做这种大不孝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