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少侠一号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此举离这两位王爷被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53年。乾隆皇帝这一决定并非是觉得雍正皇帝做错了,而是大有深意。

先说说当年这两位王爷被政敌雍正皇帝残酷迫害的事。在康熙皇帝晚年,因为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引发四阿哥胤禛一派和八阿哥胤禩一派为了储君位置争斗不止。最终,雍正皇帝笑到最后。但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以八阿哥为首的反对派势力依然强劲,为安抚他们,雍正皇帝作出了不少让步,等待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巩固。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把八阿哥和九阿哥削宗夺爵,圈禁致死,连他们的名字都被改了,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这一残酷对待皇族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不利于皇室团结,也进一步坐实了雍正皇帝刻薄寡恩、残酷无情的负面形象。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上台,一改其父严苛残酷的作风,极力弥补皇室内部的裂痕,也有心为早已被定案的打为反面典型的皇室成员包括八阿哥等人平反,但深谙孝道的乾隆皇帝觉得雍正皇帝刚刚去世,就推翻原来的做法有损雍正皇帝的威严,因此把事情压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已经年近70岁的乾隆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对一大批皇室成员平反恢复荣誉,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并为八阿哥和九阿哥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再不恢复上述皇室成员身份名誉,后世皇帝没有胆识和勇气去做这件事。乾隆皇帝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二是此举可以进一步加强皇室内部团结,巩固和稳定政局。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时经历过九子夺嫡和罢黜两位叔叔的人大都已经不在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缓和,再加上两位叔叔不过是因政见不同夺位缘故见罪,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罪名,此时乾隆皇帝的皇权稳固的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反对,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仁德宽厚的好名声。

当然,乾隆皇帝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雍正皇帝的意思,有损孝道。为了让这件事师出有名,乾隆皇帝搬出了雍正皇帝的说法,那就是雍正皇帝晚年自己也对对两位弟弟处罚过重有所悔意,认为两位叔叔“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这也总算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沧海拾遗录


我们来看一下,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为胤禩平反的内容是怎么写的。

圣旨说:康熙帝的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互相勾结,肆意妄为,都是咎由自取的。不过,我的父亲(雍正帝)仅仅是削去了他们的宗籍,改了他们的名字(一个改为阿其那,一个改为塞其黑),让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但是呢,两个人觊觎帝位,这个是在所难免的,而等我的父亲(雍正帝)继位之后,心里羡慕嫉妒恨,所以背地里说坏话,那也可以理解,其实并没有悖逆的痕迹,也就说并没有造反的行为与举动。

我的父亲(雍正帝)到老的时候,经常跟我聊到他们两个人,每次都很悲伤不开心,看得出他还是蛮后悔的(那样对待他的亲兄弟)。

我如今继位四十三年了,这个事情是个大事,如果我也不说的话,我想我的后代子孙们应该都不说提及此事。

允禩和允禟恢复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家人也一并重入族谱。这个确实是我的父亲一直想而做而没有做,如今我就帮他做了吧。

九子夺嫡,我们都清楚,几个皇子都争得太凶了,毕竟位置就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想要,这其中的艰辛,只有雍正和十三爷几个人知道,另外再加上雍正的性格,难免会那样对待他的兄弟。

而雍正继位几年之后,尤其快要死的那几年,内心里其实还是有点愧疚之心的,不应该对自己的兄弟那么狠呀。

不过,雍正这样对兄弟,也不能说错,只是做得有点过,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雍正也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他的生母也不希望由雍正继位。

不过,这个事情过了五十年左右,由乾隆来做这个事情也比较合适,毕竟,他们几个人对乾隆皇帝也啥威胁了,而且还能体现出乾隆皇帝的宽容大度。


历史简单说


乾隆之所以能够给其八叔胤襈平反,主要出自三个方的原因:

一个是政治的需要。乾隆皇帝给其八叔胤禩平反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此时距胤禩去世已过去五十多年,当初雍正朝跟随胤禩闹事的几个兄弟和一干大臣,己是死的死老的老,八爷党势力早已是灰飞烟灭,已构不成对当今朝政的任何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给八叔胤禩平反,既能显示出自已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来,又能让朝野上下看出来自已是一个多么富有仁心的皇帝来。仁政最利于凝聚人心,成就大业,江山社稷长久稳固最需要的就是举国上下号令统一,万众一心!

第二是亲情的抚慰。不管当初八叔胤禩与自已老爸雍正皇帝怎么斗,怎么争,毕竞都是爱新觉罗一家,皇室血脉一系,且已都是上一辈子的恩怨不是?乾隆这样做,既能告慰先祖,又能示恩后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为何不做呢?!相信换了一般人大都会这样做的。就是雍正在执政晚期的时候,也对当初的做有点后悔,觉得对皇兄皇弟们用力过猛,出手过狠,杀伐过甚。

三是本性的使然。有人对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位皇帝的人物性格和执政风格评价道:康熙是学习型皇帝,雍正是改革型皇帝,乾隆是文化型皇帝,这个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文化型皇帝执政必然会使整个乾隆朝的主流行政风格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和仁政风情。史书记载,乾隆一朝仅皇帝本人主张和主导编箸的就有《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满文老档》、《八旗通志》等不下十来套(系列)文献巨箸,是中华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篇章。同时,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五次普免全国一年银粮,仅此就足见乾隆恩泽施于百姓之仁政。

乾隆为胤禩平反,是不是觉得他老爸雍正做错了?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记住“胜者为王败者寇”,胜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吧!

以上即乾隆皇帝为何要给其已去世五十多年的八叔胤禩平反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处诚请批评、指正、补充。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是的,乾隆就是觉得雍正错了。这一点他在给胤禩翻案时,说的很清楚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不仅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而且还恢复其封号,补入玉牒。

同一天,乾隆也为多铎平反,不仅恢复了多铎亲王封号,并且还将其配享太庙。(后来还入祀盛京贤王祠)

如此一来,顺治时期定下的铁案,就被乾隆这么再度给翻了过来。

乾隆敢翻老祖宗定下的铁案,文武两班大臣肯定有意见了。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乾隆说了一句心里话:“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这话一说,其实就表明了乾隆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太爷爷做错了,要是连我这个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都不敢给他们翻案,怕是后世子孙更不敢了。(当时乾隆刚刚平定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乱,人气值很高)

两天后,乾隆再度翻案。这一次被他平反的对象是他的八叔,已革廉亲王胤禩。



估计是怕别人非议,说他连老爹定下的铁案都敢翻,所以乾隆给胤禩翻案时,直接就表示了自己的观点:“胤禩无悖逆之实”(悖逆是雍正给胤禩安的罪名。乾隆说胤禩无悖逆之实,就等于说雍正斥责胤禩悖逆是毫无道理的)。

乾隆是雍正儿子,是当朝皇帝,既然他觉得老爹错了,要给铁案翻案,大臣们自然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胤禩的铁案被翻,其子嗣后裔恢复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

综上所述,乾隆给胤禩翻案,其实就是多尔衮翻案事件的添头。乾隆当时认为,反正自己已经翻案了,他翻一个是翻,翻两个也是翻。不在乎多翻一个。

至于他翻案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就是觉得顺治和雍正做的不对。他是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在对多尔衮和胤禩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他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个极为自信的人,他当然是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了。



当然了,乾隆不是一个无聊的人。他选择给多尔衮、多铎、胤禩翻案,也是有其政治目的性的。

首先,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

历史上的后世皇帝给前朝铁案翻案,一般都会得到赞誉。比如明英宗杀于谦,他儿子宪宗就为于谦平反,为了把话说的好听点,宪宗就说这是英宗遗诏要他平反的。后来清朝史官对英宗和宪宗的评价都还凑合。

乾隆仿效明宪宗之举,给胤禩平反,一方面可以给雍正留个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留给好名声。(乾隆也说雍正晚年经常懊恼对不起胤禩,让他给八叔平反)

其次,这么干可以收买人心。

在某种意义上,多尔衮、胤禩其实也没犯过什么对不起大清的事,而且他们是皇族,他们的死后殊荣必然是后世之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乾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给前朝的功臣和冤屈的人平反,这不仅顺从了民意,而且彰显他的能力。

总的来说,乾隆给胤禩平反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既然给胤禩平反可以给他的人生评价留下“光辉”一笔,同时又可以贯彻他的主见,把憋了很久的心理想法吐露出来,他这么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Mer86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弘历正式下旨,查实胤禩无悖逆之实,因此予以彻底的平反,而此时距离胤禩病逝已经过去了42年,为何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下召平反自己父皇曾经的敌人,有关这个猜测,其实也有很多的争议。
追溯起来,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情,闹的满城风雨,作为有清代200多年的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九子夺嫡波及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毫无疑问,雍正继位其实很不容易,几个兄弟都有野心,而且能力也很出众,想要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杀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而更关键的就是,雍正最痛恨因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因此在一上台就对这位兄弟展开了策略。
但雍正一上台,并未着急对胤禩动手,在雍正改元之前,对胤禩仍然还要算是客气,命令他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共四人总理事务,这四个人中,隆科多和胤祥是雍正的嫡系,而马齐和胤禩是另外一脉,可见当时朝廷上的局势。
到了第二年,雍正开始动手剪除胤禩的羽翼,但也并未急躁冒进,要知道当时青海战事仍然如火如荼,内部稳定才最为重要,直到雍正四年以后,才彻底的将胤禩打倒。
算起来对于这样一个人,乾隆为何要给他平反,其实我们从乾隆四十三年所处的一个时间节点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也就是在这一年之前,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乱,长期的战事使得清王朝劳心劳力,这一时刻终于得到了解决,乾隆内心的志得意满无以复加,而更为关键的就是,在随后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大清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从乾隆三十年到六十年,清王朝的国库存银一直都保持在6000万两以上,这和他父亲在位时期的谨小慎微完全不同。
而清王朝的人口数量,也从他继位初的4000万,快逼近3亿,达到了顶峰,同时农业、手工业的 发展也相对十分平稳,百姓生活富足。
自然乾隆的心情骄傲程度无以复加,由此采取赦免这个举动,来宣扬自己乾隆盛世的功绩。
这时候,曾经因罪被削夺爵位的胤禩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标榜功绩的对象,算起来胤禩也属于皇族中人,长期背负骂名,本着皇家宽仁的典范,将他们罪行宽宥,并重新恢复名字收入宗室玉牒。也是在情理之中。

漫步史书


乾隆皇帝为老八平反翻案,不过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已。我就是心胸开阔,我就是海纳百川,我就是十全老人,我就是千古一帝,怎么了,我这样做不行吗?你来咬我啊!

咬你就咬你,今天就来咬咬你!

你也不想想,你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你的父亲雍正皇帝传给你的,雍正怎么得来的皇位,那是在整个历史上都很残酷有名的“九子争嫡”中,经历过残酷的斗争,才历经艰难困苦得到的。雍正皇帝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老八及八爷党,而且当时一开始还处于劣势。如果八王当上皇帝,那雍正的下场可想而知。



你乾隆就忘了这些历史?难道雍正一开始继位就开始严厉处置八爷党,这有错吗?你不知道八王被称为贤王?不知道八王善于拉拢人心,善于结党营私吗?不处理八爷,雍正的江山能坐稳当吗?要是不稳当,还有你弘历继承大统的好事!

你现在政权稳定了,就为他们平反,是不顾历史真相、不顾雍正名声、不顾自己颜面吗?

你就为了自己的名声就不顾及雍正父皇了?

你想超过父亲、爷爷成为千古一帝,也没有错,可你不该踩着他们的肩膀甚至踩着他们的头顶吧?

你自己做什么都是最好的,收集书画也不要紧,还要盖上你的印章,看一次盖一次,盖章把画面都盖满了!

还喜欢到处题词,走到哪里题词到哪里!耗费民力七下江南,显示你的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你不知道你的父皇十三年来基本就在皇宫处理公务,才有你的大好江山!

你还喜欢作诗,成为作诗最多的皇帝,一万多首,比唐宋著名诗人都要多,数量多有啥用?有一首能广为传颂吗?

你还喜欢阿谀奉承,一个和珅就伺候的你整天飘飘然,历朝历代就没有比你强的皇帝。还给人家封谥号,和你有关系吗?都不是一个朝代的。

所以,他给老八平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至于客观上能够有利于加强皇族团结和维护统治,都是顺带而已!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乾隆,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乾隆!

我是敏学讷言,关注我,共同欣赏历史故事!


敏学讷言


雍正上台后,对曾经与他敌对的八阿哥进行了审判,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还削去了他的宗籍,不再承认其皇族身份,而八阿哥本人则圈禁直到死去。

乾隆继位后,也对这个八叔进行了谴责。但到了他在位43年以后,却突然为八阿哥平了反,不仅恢复了其宗籍,还改回了原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

雍正一朝,为政过于严苛,这一点他晚年也有所觉悟。于是,乾隆继位后,废止了原来一些严刑峻法。为了博得一个美名,他还主动给八叔平了反,以展现自己的宽宏大量。

2、为了完成雍正遗愿

为八阿哥平反,可能本来就是雍正的意思。在《末代皇弟溥杰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溥仪小时候跟溥杰在养心殿玩耍时,偶尔在东厢房佛龛里,发现了一道乾隆皇帝的遗诏。



在这份遗诏上,记录着当年雍正如何毒杀八阿哥的事实,而且乾隆还说自己的父亲雍正对这件事非常懊悔,因为康熙不希望雍正继位后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

只不过,雍正当时面临的形势不稳定,把这个心愿留给了儿子。而乾隆也是在等了40多年后,才在自己的江山十分稳固之后,将他父亲的遗愿付诸实施。


深夜聊斋


胤禩等人的罪名,乃是雍正亲定下的,作为儿子的乾隆,偏偏要推翻这桩案子,那岂不是在打自己老子的脸?我想,乾隆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不过,弘历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另有企图的。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平反的意思是什么:平反即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所做出的正确修改。

乾隆的确在四十三年,曾为他的一些先祖平过反,包括多尔衮、阿济格等人,至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则只是顺势沾了光,乾隆皇帝对他们予以开恩,而并非为其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当时国史馆编修史书到了一个阶段,需要对宗室进行定位;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阅读《清实录》这一祖训的时候,萌生出了为他的祖上多尔衮等人平反的想法。

而这一时期, 随之获恩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表面上看,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和对胤禩等人开恩这两个事件是一样的,实则不然。乾隆的确为多尔衮平反了,但并未给与胤禩等人平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

一是,乾隆皇帝认为胤禩等人的罪名属实。

乾隆在四十三年的上谕中指出: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清高宗实录》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允祀、允禟二人是罪有应得的,而且直接指出了他们的罪过便是结党谋逆。臣子谋逆之事,对于所有的皇帝而言,皆是大逆不道的,但凡这一罪名成立,那么乾隆便不会为其平反。

谋权篡位的行为,直接危及皇位的稳固。若是明知他们谋逆,还对其加以恩赦,那便是鼓励自己的皇位为他人所篡夺,就这一点而言,乾隆是不可能为他们平反的。

二是,乾隆开恩是为了昭示乾隆父子的友爱之心。

乾隆在说明胤禩等人谋权篡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胤禩等人并非完全表露出篡位的迹象:所谓“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就是说他们虽然有心谋逆,但被雍正杜绝在了未发之际,所以没有惹出大祸来。

这句话一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罪名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说明雍正的睿智,能够将事情控制住。当然事实是否如此,另当别论。

而乾隆之所以对他们开恩,主要为了说明雍正也是念及兄弟之情的。他在上谕中直接指出雍正在处理胤禩等人之后,十分悔恨,而乾隆为了了却乃父的遗愿,所以一直想着减轻他们的罪名。按照孔子的说法,三年无改之言,所以乾隆初期没有为他的叔叔们开恩,如今已过去了很多年,已经是时机了。

他不仅说明了雍正的慈爱之心,也进而说明了自己的仁慈:“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直接昭示了他对于扭转这件事的重要性。既成全了自己父亲的遗愿,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番仁慈之心,可谓一箭双雕了。

三是,从乾隆对胤禩等人的处理可见未给其平反。

最初,雍正对胤禩、胤禟二人的处理是削除宗籍,更改姓名。而乾隆所谓的对胤禩等人开恩,实际上只是将他们的名字予以恢复,并收入宗室玉牒之中,但并未有恢复其爵位。单就这一点,直接说明了乾隆并未给胤禩等人平反。

乾隆如此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昭示自己,甚至是雍正注重亲情,这当然不排除他自身因为年老而变得仁慈。除此之外,一方面有为给自己的皇子们做兄友弟恭的榜样之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当时的乾隆对于自己执政的业绩已经十分满意了,而对胤禩等人的开恩,免除其被削宗籍的处罚,更展示了自己的仁爱,为他在位期间赢得好名声而锦上添花。他处处仿效康熙,这一行为,自然不排除慰藉康熙在天之灵的可能。



史海烂柯人


要想了解清朝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就要从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那段经典的历史故事说起。

当时参加“九龙夺嫡”的皇子有,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但因为大阿哥过于着急,被康熙终身监禁起来。

二阿哥也因目的过于明显,很早就被废除掉了。

最后只剩下四阿哥与十三阿哥形成的“四爷党”和老九、老十、十四与八阿哥形成的“八爷党”两股势力进行较量。

八阿哥人缘好,特别善于笼络人心。据史料记载,在太子二阿哥第一次被废后,需要重新举荐太子人选时。

满朝文武一致推荐八阿哥,甚至连上书房几位重臣也联名保举八阿哥,这让康熙龙颜大怒,也因此让康熙皇帝对他从喜欢到讨厌。

从重用到打压,最后导致父子关系僵化。最终四阿哥成功登上皇位,但如果不对八爷党进行处置,仍然是最大的威胁。

因此,当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稳定皇位,不得不处置八王爷,因为他的势力最大,构成的威胁也最大。但又不敢贸然打压,所以只能采用巧妙的策略。

先给其晋封爵位,并将大儿子弘时过继给他;同时背地里开始对八爷党进行打击,找各种理由削其王爵,革去他的黄带子(黄带子即清宗室别称)。

并从宗人府除名,被迫改名为“阿其那”,最后,被监禁狱中折磨致死。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却为胤禩恢复了原名和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可以说是替八叔胤禩翻了案,平了反。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觉得父亲雍正做错了吗?

通过对历史的查阅与研究,有书君认为应从三个角度分析乾隆皇帝为其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

第一是从国家角度,收服人心,稳定江山社稷。

乾隆的储位是在12岁时,康熙时期就被秘密定下来的事情,而且因为当时“九龙夺嫡”闹得非常厉害。

而他的父亲雍正爷又是个行事缜密、低调谨慎之人,因此把他保护得非常好,基本上没有与前朝的大臣们有过接触,没有过早的暴露在公众视野内。

也正是因为乾隆上位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些,所以,他在朝廷上,事先根本就没培养人脉,没比较可靠的心腹。

而辅佐乾隆皇帝的是父亲雍正给他留下的密诏中提到的叔伯,以及生前为他指点的用人方法,即重用张廷玉等一些汉人。

并且排在满清贵族之前,这样就逐渐把占居比例较高的汉人收拢来了。

因此,乾隆登基之初,局势仍不稳定,就在他登基几个月后就曾有八王爷的势力闹事。

触及到了他的敏感区域,为了镇压住那股势力蔓延,乾隆曾发布了一道惊天动地的圣旨:

“胤禩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但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弃宗牒之外,与庶民无异。”

因为在当时乾隆不能跟着对立面盲目地否定自己的父亲,那样不仅不能让人信服,而且还有可能背上逆子的坏名声。

这样赔本买卖,天资聪颖的乾隆皇帝是不会去做的。

因此,最初局势未稳时,他对外还是非常维护自己父亲的。而私下里,却又与满汉文武大臣们商议修改父亲雍正皇帝曾经制定的政策。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一切都如同过往云烟,胤禩的案件实质早已无关紧要。

于是认为有必要给其叔叔平反,他不仅为八叔胤禩翻案,还为多尔衮、多铎、胤禟等人翻了案,并声称当时的罪名查无实据。

因为这既节省平反成本,又能收服人心。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据说,乾隆此举确实深得臣子和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在他执政时期,曾一度使清朝盛世达到顶峰。

第二是从自己角度,聚拢人脉,夯实皇位根基。

凡是坐在皇位之人,心情都是一样的,总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会被人夺走。

尤其他还是雍正的儿子,雍正在位时,曾经处置了许多王爷和大臣,而那些还健在同党,势必会对乾隆虎视眈眈,不免有想报仇之臣子。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雍正和政敌都已相继离世了,雍正、乾隆一系的皇位正统和合法性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而此时的主要矛盾在于雍正改革造成中央政府与士绅阶层的矛盾。

因此,选择在这时翻案,一是为了感化那些曾耿耿于怀的大臣,消除他们心中的芥蒂,加强自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为了树立自己“宽仁之君”的形象,从而巩固自己的威信与地位。

第三是从家族角度,替父补过,恢复宗室团结。

乾隆在少年时期,曾与康熙爷爷共同生活了近六个月时间,得到康熙皇帝的亲自培育,多少受到康熙皇帝的熏陶。

他也一直是以康熙皇帝为榜样,非常注重宗室和睦团结,

因此当看到叔伯们们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宗室分裂。

特别是到了自己父亲雍正继承皇位后,又采用特别残忍的手段对付几位兄弟政敌们,更是让宗族四分五裂。

让小乾隆无法接受,他早已按下决心,自己当皇帝后,一定要改变宗室分裂的现状。

其实当初雍正皇帝打击政敌兄弟,处置胤禩实属无奈之举。据说,雍正在痛斥八王爷的不法行为时声泪俱下。

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毕竟是雍正的亲兄弟,这也使得雍正生前身后受到了诸多非议。

到了乾隆当上皇帝后,父亲当年的政敌兄弟们都已离世,已经没有了政治利益的纠葛。

俗话说,血浓于水。乾隆也希望用这种形式代替父亲做些补偿,正好趁机改变了皇室宗族分裂的局面,融合感情,让家族又恢复了往日的团结和睦。

综上分析,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主要原因,不是认为自己父亲雍正皇帝做错了,也不是有意要与雍正皇帝对着干。

而只是抓住有利时机,维护当下自己掌管国家的安定团结、自己皇位稳定、自家宗族团结,最终让自己成为臣子和百姓心目中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的好皇帝。

乾隆的这一举措,的确出手不凡。使他立刻贏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和拥护,迅速树立和巩固了自己的威信。

捍卫了自己的地位与稳定了江山基业,为其后六十年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

尽管乾隆在后期,也因文字狱制造了不少冤案,犯了一些过错,但他对国家治理、爱护百姓所做出的业绩。

特别是对皇室宗族融合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是为世世代代的后人作出了榜样与表率,确实是值得赞赏和称颂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博物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对清朝开国以来被处分的官员进行了梳理,改平反的平反,该定案的定案。

他不但为八叔胤禩平反了,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乾隆竟然为被曾祖父顺治帝打倒的多尔衮平反,这就很了不得了。

多尔衮何许人也?清朝开国时期的摄政王,自封顺治皇帝福临的皇父摄政王,死后被顺治皇帝掘墓鞭尸。这种被顺治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作为后世子孙的乾隆怎么会为他平反呢?乾隆出于什么考虑?

这一年,乾隆皇帝弘历已经68岁,过了耳顺之年,马上就进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所以,他在这个年纪做的事情,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之所以要这么做,并非吃饱了撑的,也不是什么好大喜功,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政治家的情怀和使命担当。

就说多尔衮吧,虽然当年和孝庄太后、小顺治皇帝存在恩恩怨怨,但是,多尔衮并没有篡位,而且在清朝入关一事上,的确居功至伟。在这种情况下,为多尔衮平反,并非什么恩典,而只是拨乱反正。

康熙废除太子胤礽后,乾隆的八叔胤禩跃跃欲试,很想争太子位,但是由于表现的太不淡定,被老谋深算的康熙识破,直接被康熙排除在候选人之外。而老八并不甘心,他在明知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太子的情况下,暗中和十四弟勾结,企图将十四弟推上皇位继承人的位子。康熙去世前,把皇位交给了老四胤禛,也就是乾隆的父亲雍正。

老四雍正登基后,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作为四个总理大臣之一。但是这个老八可能出工不出力,甚至还可能在有些事上暗中使坏,最终惹毛了四哥雍正。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废了老八,并将其软禁起来,不久,老八就死了。雍正皇帝把老八和他的孩子的名字也改掉,改成阿猫阿狗之类的侮辱性名字。

也就是说,老八并没有谋反之类的大事,说的难听一点,这种事雍正本身有点做过了头。但是封建社会,皇帝天大,要你怎么样就这么样,皇帝是不会错的。

老八胤禩和老四雍正的矛盾,无非就是兄弟相互看不顺眼的意气之争,在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上,两人也算是君子之争,其实没有乱来,老八完全可以被平反。老八这人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人缘也好,无奈父皇康熙和他命里不合,看不上他,而四哥雍正又始终提防着他,以至于半生都不得志,抑郁而终,也算是个悲剧角色。

乾隆皇帝正是居于这个判断,才敢给被父亲打倒的八叔翻案,恢复户口和名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恩怨,只要不是谋反、抢班夺权之类的大事,后代人都可以翻案。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就没能被乾隆平反,因为阿济格当年有要求侄子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有此等悖逆之事,当然不可平反。

乾隆皇帝想起这些事,所以才于心不忍,于是为八叔胤禩恢复有关待遇。乾隆这人还是不错的,做事靠谱,有章法,实事求是。当然,这和他年纪大了也有关系,树老根多,人老情多,心态也宽了,一切好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