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孝文王只做了三天的皇帝就駕崩了,究竟是怎麼死的?

野史共享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舉鼎而亡,年僅23歲,並無子嗣,當時在燕國為人質的武王的異母弟嬴稷在老媽宣太后及魏冉的支持下,最終繼位,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嬴柱就是秦昭襄王的次子,但是秦昭襄王活得實在太久了,作為兒子的秦孝文王只能戰戰兢兢的等著,五十二的時候才繼位。

秦孝文王出生於公元前302年,正是父親秦昭襄王繼位初年,秦昭襄王繼位後,因年幼朝政由老媽和老舅把持,老舅魏冉還曾四度為相。宣太后還把她的弟弟羋戎封為華陽君,把她的兒子公子芾封為涇陽居,公子悝封為高陵君。宣太后的這兩弟兩子,在秦國權勢熏天,仗著由宣太后罩著,為所欲為,被人合稱為“四貴”,秦昭襄王的權力被嚴重削弱。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在範睢的建議下,秦昭襄王廢除太后的權力,把“四貴”趕出函谷關,任用範睢為相,王權才收歸手中。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並擊楚魏、攻打趙國,鯨吞蠶食,疆域不斷擴大,是一位有為的君主。而他的兒子們卻比較平庸,他立長子為太子,太子曾在魏國做人質,並最終死在了魏國,太子死後,身為次子的嬴柱被立為太子,當時嬴柱已三十七歲了。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七十五歲高齡的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嬴柱服喪一年期滿後正式繼位,此時孝文王已五十二歲,也就是說嬴柱做了十五年的太子。可是苦涯十五年終於登上王位的孝文王嬴柱卻在繼位三天後,撒手西去。這可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成空”。

關於孝文王的死因爭議頗多,歸納起來就是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兩說

第一、病死的

贏柱一生也很鬱悶,父親太長壽了,秦昭襄王不僅把自已的長子熬死了,還把贏柱也熬得相當鬱悶,當了15年太子,到52歲還在當太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父親不死,又接不了班,每天的生活相當鬱悶,精神長期受到壓抑,而且還時刻擔心自已的太子之位,活得提心吊膽,終於等到秦昭襄王去世才熬到頭,還守了一年孝,結果壽命到了終點,53歲在那個時代,並不算早死,只能算正常去世。

第二、縱慾過度

贏柱一生有20多個兒子,另外還有不少女兒,這在中國古代皇帝中都算多的了,這麼多兒子女兒都是贏柱縱慾而來的,可見贏柱的妻妾之多,再加上前期當了15歲太子,鬱悶時只能借酒色消磨,縱慾可是相當傷身體的,因此贏柱縱慾而死也很有可能。

第三、興奮過度

贏柱想想當了15年太子,等到父王去世終於可以接班了,又守了一年孝,重重壓抑之下的精神,必然得到極度的亢奮,壓得越緊,反彈越大,結果即位三天就興奮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第四、呂不韋謀害

這個說法,是說呂不韋為了讓異人,也就秦始皇的父親子楚早日即位,而謀害了贏柱,呂不韋為了讓奇貨可居的異人成為秦王,可謂機關算盡、家財散盡,這是呂不韋一生的最大的願望。

總之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呂不韋應該是沒有謀害贏柱,一是呂不韋沒有這個野心,包括後來呂不韋輔佐秦始皇,也只是安心做個權臣,並沒有太過的做為,也沒有謀害秦王的野心。二是當時的異人才30歲,年紀尚輕,犯不著為了早即位,而做為風險極大的謀逆之事。

筆者更傾向於正常死亡,因為古代活到53歲可是長壽,更何況還是先秦時期,而且太子之位整日提心吊膽,擔心有人來謀奪自己的位置,所以這種情況下過了15年,可想而知內心的壓力多大,還活到了53歲。


小南史


秦孝文王只當了三天秦王就薨了,他是怎麼死的呢?原來秦孝文王跟夏姬行夫妻之樂,結果興奮過度而暴斃。秦孝文王嬴柱是一位悲情的太子,他的父親秦昭襄王雄才大略,且生命悠久,嬴柱資質平庸,當了多年的老太子。最終還是因為嬴柱在趙國當人質的兒子嬴異人有賢名,秦昭襄王才確立了嬴柱的繼承人地位。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四十年都是宣太后在執政,早年立長子嬴悼為太子,封次子嬴柱為安國君。秦昭襄王四十年,嬴悼出使魏國病亡,秦國太子之位空置。秦昭襄王自己雄才大略,但是諸子平庸,猶豫了兩年後,立次子嬴柱為太子,當時嬴柱都37歲了。秦國大政由昭襄王和范雎主持,老太子嬴柱無所事事,因此縱情聲色,跟華陽夫人、華陰夫人尋樂。嬴柱身體本來就虛,縱慾過度後身體更弱,加上在政事上沒有建樹,頗不受父親昭襄王重視。

嬴異人在趙國有了賢名,昭襄王認為兒子不行就看孫子,於是維持了嬴柱的太子之位。華陽夫人無子,是楚國人,嬴異人就改名為子楚,拜華陽夫人為嫡母,昭襄王又下令確認嬴異人為世子,以此確立嬴異人能繼承君位。嬴柱跟華陽夫人、華陰夫人尋樂的事被昭襄王知道了,為了剪除外戚勢力,昭襄王下令處死華陰夫人。華陽夫人在姐姐去世後,精神恍惚,對嬴柱的逢迎就少了。

昭襄王去世後,嬴柱成為秦王,華陽夫人成為王后,嬴異人成為太子。嬴柱好色,他去找嬴異人的生母夏姬尋歡,夫妻兩人久不行樂,結果樂極生悲,嬴柱死在夏姬床上。華陽夫人想處死夏姬,但嬴異人要保護生母,最終在呂不韋的斡旋下,尊華陽夫人為正太后,夏姬也為太后,只是地位在華陽夫人之下。之後嬴異人登基為王,華陽夫人、夏姬為太后、趙姬為王后、嬴政為太子,呂不韋為丞相。

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此舉有利於緩和秦國的內部矛盾,屬於仁政範疇,故諡號為文;又因嬴柱侍父恭敬,為君無政績,故諡號為孝;綜合而言,給嬴柱諡號為孝文王,以孝為主,以文為輔。


大秦鐵鷹劍士


秦昭襄王五十年,魏信陵君竊符救趙,幫主戰國擊退了當時強大的秦國,秦太子趙柱之子趙異人在趙國做了人質,後來呂不韋奇貨可居,出資救了異人,後來很快輔佐其成為莊襄王,那麼,這個很快,到底是快到什麼程度呢?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薨,趙柱即位,《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從字面上理解這段話,似乎孝文王就做了三天的國君就死掉了,但這裡卻存在好幾個問題。

首先是服喪,按照儒家的喪禮節規定是三年,即孝文王應該為昭襄王服三年之喪,但是三年喪制並沒有普遍的遵行。秦國向來蔑視儒家,所以更加不可能服喪三年,但爹死了也不可能不服喪,所以孝文王以變通的方法降低了服喪的等級。

清代學者梁玉繩曾指出:古代太子即位有四套儀式,先王死則正嗣子之位;即殯正繼體之位;逾年正改元之位;三年正踐祚之位。他認為“子孝文王立著”是正嗣子之位;“孝文王元年”著,是正改元之位;“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者,是正踐祚之位。

孝文王省略了即殯正繼體之禮。三年至喪廢,所以孝文王期年便除喪。因此,他認為“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這個秋,是指當年的九月,而“十月己亥即位”,這個乙亥是第二年的十月,這就是說孝文王實際上在位一年,這是以史來證當時禮法得出的結論。

然而,《史記》上並沒有記載孝文王服的是“期年之喪”(服一年),而且即有期年之喪,除喪後的“十月己亥即位”就應該是孝文王二年,但是書上並沒有這個年號,這又應該怎麼解釋呢?

所以又有了第二種說法,也就是,秦用建亥月為歲收,孝文王元年應該有十月,除喪後又寫了即位於十月,分明已經超過了兩年,所以莊襄王元年壬子即原孝文王二年,但秦之臣子以孝文王即位三日,不仍為之二年,遂改為莊襄王元年。這就是孝文王在位二年說。

到了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時,在記時記年上,更正了《史記》的不少錯誤,為了避免混亂,《資治通鑑》關於孝文王作了如下記載:“孝文王元年(辛亥)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為莊襄王。”這裡就十分清晰地說明了孝文王在位三日即薨。早於《史記》的秦簡出土,《編年紀》中有“五十六年,後九月,昭死,”和孝文王元年,立即死“的記載。兩份史料相結合,以十月為歲首的秦國,昭襄王死於九月,十月改元,當月孝文王就死了,所以孝文王在位三日應該是可信的。

那麼,孝文王為什麼在位三日就死了呢?

秦孝文王的死後世爭議很大,他53歲即位,在當時已經算是高齡,而他在做太子的時候縱慾過度,呂不韋就曾提到莊襄王有二十多個兄弟,這還只是他兒子的數量,他的女兒沒有統計在內,證明他的妻妾很多。

同時,孝文王可能精神狀態也不太好,。秦昭襄王即位後,立長子(悼太子)為太子,而孝文王是次子,本來與寶座無緣,後來悼太子在昭襄王四十年先死 了,他才被立為太子。而晚年的昭襄王猜疑心特別重,白起不也都被賜死了麼,所以孝文王活得提心吊膽,情緒壓抑,即位後一招爆發,最後暴斃.........

最後還有一種說法,是呂不韋為了更快收回投資成本,享受豐厚利潤,在孝文王服喪即位後,毒死了孝文王。

不過無論是那種說法,其實都沒有相關史料作為直接證據,是故,孝文王之死,現在已經很難弄清楚了。


江畔初見月


秦孝文王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在位只有三天,在整個歷史長河上顯得無足輕重。關於他本人的政績更是談不上,人們之所以關注他,更多的是關注他的在位時間和死因。當然他的在位時間一般認為是三天,當然也有提出是一年零三天的,但並不足信。相比之下秦孝文王當了三天的大王,在位時間如此之短,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好奇,是什麼樣的人如此薄福,又因何而死?

呂不韋毒殺

喜歡看偵探推理小說的,估計都喜歡從受益人的角度分析問題,誰從秦孝文王的死中得利,誰的嫌疑也就最大。這麼一來,似乎呂不韋的嫌疑最大,他暗中下手毒殺秦孝文王,自然好扶持異人上位,以便自己從中掌握大權。

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呂不韋當時並沒有顯赫的官職,《史記》中也沒記載呂不韋在秦孝文王時期的官職,就算有官也不是什麼大官,至少影響不了政局,更何況呂不韋當時那點錢都用來資助異人了,在秦國也是舉目無親,想要刺殺秦孝文王似乎不太現實。

酒色過度

皇帝一般壽命都不長,這除了因為安全問題還有事務繁忙以外,似乎就剩下後宮繁忙了,雖然秦孝文王的級別還不夠皇帝,但也無太多差別。而根據記載秦孝文王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女兒還不知道有多少,照這麼看,估計秦孝文王的後宮也挺繁忙的。

而秦孝文王身體估計也並不是太好,養在深宮沒打過仗的人再這麼一折騰,倒是有可能營養快線也補不過來。當然也有可能是類似於明光宗朱常洛一樣,由於明神宗朱翊鈞太強勢又活的太久,所以只能在家“勉強”飲酒作樂,等到上臺時身體已經被掏空了,再加上初登大寶太過興奮,一下酒色過度就過去了。

當然正史上並沒有關於秦孝文王死因的記載,上述言論也只是推測,不能排除呂不韋用了什麼法子讓秦孝文王早早讓位,也不能排除秦孝文王加上沒當太子的年歲一共熬了五十多年,也許是他亞歷山大好不容易熬死了秦昭襄王,又戒酒戒色服喪一年,然後興奮過度過去了。


邯鄲醉


秦始皇能迅速滅六國統一天下,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奮六世之餘烈”,即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國國君為秦國的強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后期,基本已經靠著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為攻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而秦始皇正是繼承了秦昭襄王的政治遺產,然後在穩定秦國局勢之後才開始了攻滅六國的步伐,那麼問題就來了,秦昭襄王和秦始皇之間其實是還有兩位秦國國君的,為什麼卻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呢?或者為什麼沒有繼承秦昭襄王的政治遺產而進一步發展秦國來攻滅六國呢?

原因就在於這兩位國君在位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兩人加起來不過才三年,其中秦孝文王僅僅在位三天,而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基本上他們在位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做什麼就去世了,所以秦始皇基本就是直接繼承的曾祖父的政治遺產。

其實我們看秦國的歷史,就會發現秦國的政權過渡的非常平穩,很少會出現內亂,而且秦國的發展一直在往上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國的國君很多在位時間都很長,而有一些國君在位時間又非常的短,所以每個國君執政過程中一般會能順利完全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有的則根本沒時間去實現。

就拿戰國時期的秦國來說,戰國時期出現了三位在位時間很短的國君,他們是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其餘的包括秦孝公、秦惠文王在內的國君在位時間都達到了二十年以上,而秦昭襄王更是在位的時間超過的半個世紀,在這樣的情況下,夾在秦昭襄王和秦始皇中間的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他們根本來不及施展抱負就已經灰飛煙滅。而秦孝文王在為僅僅三天就去世又留給了世人很多的猜想,對於一個國君的去世,我們很少會用看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總是加上一些陰謀的味道和旖旎的色彩去看待他們的去世。就拿秦孝文王來說,對於他的去世,歷來都有不同的聲音。總結起來不外乎有這麼四個:

其一就是被呂不韋毒殺。呂不韋當初在趙國結識了來趙做質子的子楚,他認為子楚奇貨可居,所以傾盡全力投資子楚,為的就是棄商從政。公元前257年,秦國攻打趙國,呂不韋和已經成為安國君嫡子的子楚逃回了秦國,當時的安國君是太子,呂不韋和子楚在秦國並沒有什麼權力,一直到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然後安國君繼位,即秦孝文王,而子楚被立為太子。

呂不韋在跟隨子楚回到秦國的這段時間在史籍中並沒有留下痕跡,就像是消失了一樣,只要子楚不繼位,呂不韋的政治理想就很難實現,所以呂不韋不是沒有可能將秦孝文王毒死,然後子楚繼位。子楚繼位之後,呂不韋就直接成為了相國。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也持的這種觀點,認為是呂不韋毒死了秦孝文王。

其二就是縱慾過度。《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呂不韋在趙國遇到子楚後,想投資子楚,他對子楚說過一段話,其中一句是:“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也就是說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至於女兒則沒有說明,但這足以說明安國君是有很多孩子的,自然也就妻妾眾多,縱慾過度而死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其三就是勞累過度。秦昭襄王是公元前251年的秋天去世的,很可能是在九月,而秦孝文王要在十月改元正式即位,這中間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既要安排秦昭襄王的喪事,又要準備繼位的工作,還要負責國政,在這不過月餘的時間內,秦孝文王很可能沒有時間吃飯、睡覺,總之就是相當的忙碌,所以驟然這樣超負荷的工作讓他的身體承受不住而去世也是可能的。

其五就是病死。精神壓力過大導致患病,也可能本身就有病,然後病死了。安國君其實是秦孝文王最初的封號,他原本並不是太子,太子另有其人。秦昭襄王最初立的是長子為太子,即後來的悼太子,曾在魏國做人質,並死在了魏國。到了公元前265年,公子柱也就是安國君被封為太子,有意思的是,這個時候其實是秦昭襄王真正完全親政的時候,宣太后和秦國四貴已經倒臺,秦昭襄王在范雎的輔佐下真正掌握了秦國的國政。

而在此之前,秦昭襄王已經做了四十餘年的國君,可以說是很憋屈,等他真正親政之後,自然對手中的權力很是看重,身為太子的安國君自然也會被打壓,帝王家是沒有什麼親情,太子非立不可,因為這關係到秦國的長遠發展,但是立了又會讓帝王感覺到權力的威脅,自然兩人之間也不可能那麼的和諧。

在近十五年的太子生涯中,想必安國君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裡去,精神壓抑,身心俱疲,而偏偏秦昭襄王還是個長壽的,一直做了五十多年的國君,而安國君則在一日日的精神折磨中日漸消瘦,以至於身體贏弱,等秦昭襄王一去世,壓力驟然瓦解,反而適應不了,直接也跟著掛了,這不是沒有可能。

其實我們看以上的分析,秦孝文王被呂不韋毒死不失為一種死亡的可能,另一個可能就是病逝,即由後面的幾個可能共同作用引起的。也就是說,秦孝文王的前半生,他縱慾過度又在做太子期間精神壓力很大,戰戰兢兢的度過每一天,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反應在身體上,讓身體受不了,而秦昭襄王去世後,又開始高強度的工作,這讓原本就身體不怎麼好的秦孝文王更加雪上加霜,於是在除服登基的三天後,也去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做了近十五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等到了秦昭襄王的去世,沒想到卻是無福消受,不過真正登基才三天,就撒手人寰。但到底也不算是短壽,畢竟秦孝文王去世的時候已經五十三歲了,而他的兒子秦莊襄王,則是真正的短命,不過才三十五歲就去世了。


尚宮女史


秦始皇的爺爺,秦異人的父親安國君,在歷史上稱之為秦孝文王,可秦異人的父親安國君僅僅在位三天就去世,成為了秦國曆史上最短命的君王。那秦異人的父親安國君為什麼如此短命呢?

一是秦孝文王的父親秦昭襄王比較長壽。難不成長壽也是錯嗎?長壽不是錯,可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相比於最後六七位秦國君王,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足可見安國君,也就是秦孝文王做了太子多年。

世上什麼最難做,那就是儲君。作為儲君只離君王一步之遙,可自己的父親在世,需要自己小心謹慎,夾著尾巴做人,一有不測,就會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例如康熙的太子允礽,做了三十八的太子,被廢,又復立,後因謀逆被幽禁。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可以想見安國君的處境。外面要面對強大而有能力的父親秦昭襄王。因昭襄王重用范雎、白起等人,鞏固了對巴蜀的統治,消滅了義渠、東周,擁有輝煌的軍事業績。真是難以望其項背。面對智勇雙全的父親,他的內心是抑鬱的,痛苦的,如果長久這樣,勢必會影響身體健康,如何會長命百歲。

所以秦昭襄王死後,這位太子終於等到繼位的這一天,十分興奮。長期的壓抑,加上年齡過大,還有突然到來的幸福,最終當上國君才三天就死了。

二是安國君喜愛美色。安國君據史記載有二十多個兒子,可見美人眾多。安國君最寵愛的女子乃華陽夫人,所以成為太子後,便將最受寵的華陽夫人立為正夫人,成為了正妻。由此可見對美女的喜愛要超過政事。因此秦異人靠著華陽夫人的枕頭風,回到了秦國,逐步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作為太子,沉溺於美色,消耗身體,如何能命之長久。

三是安國君被呂不韋謀害。根據《東周列國志》記載,秦孝文王繼位後,立華陽夫人為王后,在為其父親秦昭襄王除喪三日後,與群臣宴會散席回宮後去世。但國人都懷疑呂不韋準備讓秦異人提前登基,買通了秦孝文王左右毒殺了秦孝文王,但都畏懼呂不韋的勢力,不敢多言。

呂不韋動手的動機就是在秦異人身上投入太多,奇貨可居的人物,需要趕快收回成本,成為權傾朝野的丞相,實現自己階層的躍升。因此他狠下殺手,殺死秦孝文王,讓他投資的標的秦異人得到了價值最大的提升。

秦孝文王安國君僅繼位三天就去世,不可謂不是自己造成的,內心抑鬱不得志,又沉溺於美色,這就不是長壽之相。即使沒有呂不韋的謀害,況且《東周列國志》屬於一本小說,完全可以虛擬,不足以完全相信。

你認為秦孝文王安國君是如何僅繼位三天就去世的呢?是不是和我有不同意見呢?請發表你的看法吧。


歷史趣觀


秦孝文王: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就駕崩了(那時候還沒有皇帝,中國第一個皇帝是他的孫子嬴政),他的死因和很多歷史事件一樣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被大家各種猜測。

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的兒子被封為國安君,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異人的。異人、呂不韋、趙姬等人後來演義的劇情更加精彩。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國安君守孝一年之後繼位為王,不過只有三天就駕崩了,在這三天他下令“大赦天下,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那麼他為什麼會只有三天就死了呢?

一,高興中離開人世。

秦孝文王出生於公元前302年,他是秦昭襄王的二子;本來太子之位與他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他運氣不錯,公元前267年悼太子去世,國安君被立為太子。

只是立為太子又能怎麼樣呢?他遇到了一位長壽的父親,秦昭襄王在位時間56年。😜😜😜

好不容易將哥哥和父親都熬死了,終於輪到自己做大王了;所以一下適應不了就高興的死了。

二,縱慾過度,自然死亡。

在歷史上我們知道秦異人只是國安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行中間的一個。二十多個兒子,女兒還不算,可見他的妻妾該有多少。

年輕時的縱慾過度,搞垮了自己的身體;繼位時已經52歲高齡,他又怎麼能支撐的住國君這麼大的壓力呢?於是他守孝一年後總於支持不住倒下了。

三,被呂不韋謀殺。

呂不韋的奇貨可居在國安君繼承王位後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只要國安君去世秦異人就可以成為秦國的君王;他的投資才能開始有回報。

從作案動機來分析,呂不韋確實有可能這麼做。可是一個國君是這麼容易被毒殺的嗎?這時候的呂不韋似乎還沒有這個實力做到這件事。

小編以為秦孝文王三天而死是多方面的綜合原因造成的。

高興是必定的,熬了幾十年終於出頭了;他從沉重的思想上解脫出來,卻馬上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再加上年輕時縱慾過度,以他53歲的高齡已經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於是他離開了好不容易熬來的王位,離開了這個世界。


蟻史為諫


史料記載,秦孝文王正式即秦王位而不是即皇帝位三天後病逝,皇帝一說是明顯的錯誤,這裡不必多說。但這個三天是一個啥概念,卻大有說頭。

根據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簡《編年紀》記載:

“五十六年,後九月,昭死。”“孝文王元年,立即死。”

根據專家解讀,是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後九月,秦昭襄王病死;秦孝文王元年,孝文王正式即位就病死。

有史料記載,公元前250年11月12日,秦孝文王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

那麼,問題就來了,從秦昭襄王去世,到秦孝文王正式即位有一個守喪期。守喪期結束以後才正式改元繼位。

既然秦孝文王的諡號是“孝”,那麼就絕對不會存在不按照禮法守孝的道理。

古代君王去世後,新君繼位要改元。從先君去世到第二年正月改元之間,這個時期就是守孝期。

那麼,秦孝文王到底守了多長時間的孝呢?

這就要看一下秦朝的歷法。

秦始皇統一後,頒佈全國,統一使用顓頊歷。從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共一百十七年的時間,都在使用這個曆法。

由此推斷,秦國是一直採用顓頊曆紀年的。顓頊歷是以十月為歲首。

也就是說,秦昭襄王在後九月去世,秦孝文王在十月,也就是新年正月,正式改元繼位,前後不足一個月的時間。

史料記載,秦孝文王是在公元前250年11月12日繼位,三天後病逝。

這個日曆對比起來很繁瑣,按照現在的理解大體就是陽曆11月,陰曆(農曆)十月的事。

由此看來,秦孝文王是一個很悲催的君主,這在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因此也留下了很多的疑問,有說法是被呂不韋毒死,也有說是因為興奮、縱慾過度而死。

這些都有可能,但在豹眼看來,最大的可能是勞累過度而死。

先君去世,需要舉行很繁瑣的葬禮,新君繼位也有很多的典禮要做。當時的秦孝文王已經是五十三歲的年齡,在那個時代已經是高齡的老年人。

在前267年,秦孝文王被立為太子,時年三十六歲。做了十七年的老太子,這段日子並不太好過,心情壓抑是難免的事。

但在秦昭襄王末期,孝文王以太子的身份代理執政。從嬴異人(秦莊襄王)與其父孝文王的建言中可以看出,孝文王已經有直接調動軍隊的權力。

孝文王繼位後,大赦天下,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園囿遊樂等一系列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孝文王這段時期是相當忙碌的。

因而,秦孝文王由於勞累過度而死的可能性很大,並不排除呂不韋毒死的可能,但因為興奮、縱慾過度而死的可能性較小。

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去世,的確是很倉促的事。即便算上不足一月的守孝期也是很短暫的。但對於一個五十多歲的人來說,也算是正常的事。


豹眼看歷史


您的這個問題本身有兩個錯誤:

1.孝文王做的是秦王,不是皇帝,皇帝是後來始皇帝嬴政統一天下後的首創。

2.秦孝文王只是改元三天後去世的,但卻為父親昭襄王守孝一年,也就是說,雖然沒有改元,但孝文王在死的時候其實做國君已經是一年零三天了。


秦孝文王在改元后三天就死去,但實際上他死的時候已經53歲了,雖然沒辦法和他老爹昭襄王相比,但在那個時候已經算得上是長壽了,昭襄王贏稷光秦王就做了56年,縱觀歷史,在國君中都算的上長壽的了。

其實孝文王是昭襄王贏稷的二兒子,太子的位置和他沒啥關係,到也是拜老爹昭襄王壽命長所賜,大哥悼太子沒熬過去,在昭襄王40年就去世了,於是還是當時還是安國君的孝文王撿了個漏,成了太子,然後即位成了秦王。



別看孝文王當了一年多秦王就死了,這個漏兒沒白撿,因為他之後是異人莊襄王,莊襄王之後,便是嬴政,也就是後來氣吞八荒,統一天下的始皇帝。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題主此問,著實教人納悶,秦孝文王繼位三天就去世的事情,難道很值得奇怪嗎?

首先,就當時的醫療水平而言,人均壽命普遍較低,而秦孝文王去世時已經是53歲的高齡,在這歷史上有名有姓、有據可查的歷代帝王中,能夠活到這個年紀的也是極少數了。就此而言,秦孝文王之死,在當時多少也算得上是喜喪了。

其次,就秦莊襄王有20多個兄弟的客觀現實而言,秦孝文王多少也應該算是個長期沉酣於醇酒美女之中的浪蕩子弟。畢竟,這裡的20多個只是就兄弟而言的,至於有多少個女兒尚且還是未知數呢。試問,倘若秦孝文王是個潔身自好、頗重養身之道的角色,斷不至於生兒育女到達如此數量龐大的地步吧?

當然,如果仔細想想秦孝文王的人生境遇,那麼他之所以如此樂衷於生養之道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

一:可憐的秦孝文王有個強悍霸道的父親

秦孝文王有個非常長壽且疑心極重的父親秦昭襄王,所謂“最是無親帝王家”原本只要做個富家王爺就可以逍遙度日、安度晚年的秦孝文王,可偏偏就在公元前267年的時候,被無情的命運狠狠的戲耍了一番,因為就在這一年,他的各個秦悼太子病逝了,身為秦王此子的安國君(後來的秦孝文王)不得不在父親的疑忌之中被立為新任太子。

話說,由區區王子一躍而成為國之儲貳本是一件讓人欣喜若狂的事情,但此時的安國君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其奶奶宣太后陰影之下成長起來的父親秦莊襄王,除了自己對天下人普遍充滿了敵意。生怕這些個王子王孫什麼時候就會跳出來搶班奪權,而距離王位最近的太子自然也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當此之際,原本就生性懦弱、毫無建樹的安國君自然就更加戰戰兢兢、如赴如履了。

二:何以解憂?唯有醇酒和美人

所謂“川壅而堤潰”,長期處於秦昭襄王強大的個人威壓之下的安國君變得極度抑鬱而煩悶。日漸衰弱的精神狀態和長期的王室鬥爭使他明白,唯有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才是他的保命之道。可即便如此,好不容易才品嚐到權力滋味、深恐得而復失的秦昭襄王亦並未因此而放棄對太子的監督。

當此之際,為了排遣內心的憤懣,緩解焦慮深思,安國君終於將自己的雄心壯志、治國方略一律發洩在醇酒之中和美女身上。有道是“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長期浸潤在酒色之間的安國君雖然成功麻痺了父親的耳目,卻也因此而自然日漸衰弱。

三:重壓驟去,心神頓松,一切自然悔之無及矣

公元前250年,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的做了15年太子的安國君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因為就在這一年,他英明神武、陰鷙霸道的父親秦昭襄王終於死了。大秦帝國終於進入了秦孝文王時代,所以,意氣風發的秦孝文王在繼位當日,就著急忙慌的開始“大赦罪人,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而在這一切都做完之後,他才迤迤然的著手為其父秦昭襄王舉喪。應該說,他等著一天實在等的太久了,畢竟,此時此刻的他業已是53歲的高齡了,而且身體情況也極不樂觀。

也是“樂極生悲”吧,繼位僅三天,滿腹籌謀尚未來得及施展的秦孝文王竟然在為其父守喪之際溘然長逝。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對於凡是必帶三分陰謀的國人而言,秦孝文王的去世顯得極為可疑,於是,不僅關於他之所以去世的傳聞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離譜。

但在我看來,秦孝文王之死實在是一件在尋常不過的事情,因為,據心理學角度而言,一個長時間承受巨大精神壓力、整日裡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的人來說。一旦壓力驟然消失,他緊繃的神經亦將隨之陷入鬆垮,甚至癱瘓的狀態。這種情況,就和我們在咬牙堅持辛苦勞作了一天之後,一旦回到家裡,靠在鬆軟舒適的沙發上時,一天的疲憊和倦怠感就會如潮水一般侵襲而來。以至於我們再也不願站起來去洗漱、收拾的道理是一樣的。

換言之,若非要為秦孝文王之死找個可靠的嫌疑人或者兇手的話,那就是那業已去世,卻屍骨未寒的秦昭襄王。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