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孝文王只做了三天的皇帝就驾崩了,究竟是怎么死的?

野史共享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年仅23岁,并无子嗣,当时在燕国为人质的武王的异母弟嬴稷在老妈宣太后及魏冉的支持下,最终继位,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嬴柱就是秦昭襄王的次子,但是秦昭襄王活得实在太久了,作为儿子的秦孝文王只能战战兢兢的等着,五十二的时候才继位。

秦孝文王出生于公元前302年,正是父亲秦昭襄王继位初年,秦昭襄王继位后,因年幼朝政由老妈和老舅把持,老舅魏冉还曾四度为相。宣太后还把她的弟弟羋戎封为华阳君,把她的儿子公子芾封为泾阳居,公子悝封为高陵君。宣太后的这两弟两子,在秦国权势熏天,仗着由宣太后罩着,为所欲为,被人合称为“四贵”,秦昭襄王的权力被严重削弱。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在范睢的建议下,秦昭襄王废除太后的权力,把“四贵”赶出函谷关,任用范睢为相,王权才收归手中。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并击楚魏、攻打赵国,鲸吞蚕食,疆域不断扩大,是一位有为的君主。而他的儿子们却比较平庸,他立长子为太子,太子曾在魏国做人质,并最终死在了魏国,太子死后,身为次子的嬴柱被立为太子,当时嬴柱已三十七岁了。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七十五岁高龄的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嬴柱服丧一年期满后正式继位,此时孝文王已五十二岁,也就是说嬴柱做了十五年的太子。可是苦涯十五年终于登上王位的孝文王嬴柱却在继位三天后,撒手西去。这可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成空”。

关于孝文王的死因争议颇多,归纳起来就是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说

第一、病死的

赢柱一生也很郁闷,父亲太长寿了,秦昭襄王不仅把自已的长子熬死了,还把赢柱也熬得相当郁闷,当了15年太子,到52岁还在当太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父亲不死,又接不了班,每天的生活相当郁闷,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而且还时刻担心自已的太子之位,活得提心吊胆,终于等到秦昭襄王去世才熬到头,还守了一年孝,结果寿命到了终点,53岁在那个时代,并不算早死,只能算正常去世。

第二、纵欲过度

赢柱一生有20多个儿子,另外还有不少女儿,这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都算多的了,这么多儿子女儿都是赢柱纵欲而来的,可见赢柱的妻妾之多,再加上前期当了15岁太子,郁闷时只能借酒色消磨,纵欲可是相当伤身体的,因此赢柱纵欲而死也很有可能。

第三、兴奋过度

赢柱想想当了15年太子,等到父王去世终于可以接班了,又守了一年孝,重重压抑之下的精神,必然得到极度的亢奋,压得越紧,反弹越大,结果即位三天就兴奋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四、吕不韦谋害

这个说法,是说吕不韦为了让异人,也就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早日即位,而谋害了赢柱,吕不韦为了让奇货可居的异人成为秦王,可谓机关算尽、家财散尽,这是吕不韦一生的最大的愿望。

总之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吕不韦应该是没有谋害赢柱,一是吕不韦没有这个野心,包括后来吕不韦辅佐秦始皇,也只是安心做个权臣,并没有太过的做为,也没有谋害秦王的野心。二是当时的异人才30岁,年纪尚轻,犯不着为了早即位,而做为风险极大的谋逆之事。

笔者更倾向于正常死亡,因为古代活到53岁可是长寿,更何况还是先秦时期,而且太子之位整日提心吊胆,担心有人来谋夺自己的位置,所以这种情况下过了15年,可想而知内心的压力多大,还活到了53岁。


小南史


秦孝文王只当了三天秦王就薨了,他是怎么死的呢?原来秦孝文王跟夏姬行夫妻之乐,结果兴奋过度而暴毙。秦孝文王嬴柱是一位悲情的太子,他的父亲秦昭襄王雄才大略,且生命悠久,嬴柱资质平庸,当了多年的老太子。最终还是因为嬴柱在赵国当人质的儿子嬴异人有贤名,秦昭襄王才确立了嬴柱的继承人地位。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四十年都是宣太后在执政,早年立长子嬴悼为太子,封次子嬴柱为安国君。秦昭襄王四十年,嬴悼出使魏国病亡,秦国太子之位空置。秦昭襄王自己雄才大略,但是诸子平庸,犹豫了两年后,立次子嬴柱为太子,当时嬴柱都37岁了。秦国大政由昭襄王和范雎主持,老太子嬴柱无所事事,因此纵情声色,跟华阳夫人、华阴夫人寻乐。嬴柱身体本来就虚,纵欲过度后身体更弱,加上在政事上没有建树,颇不受父亲昭襄王重视。

嬴异人在赵国有了贤名,昭襄王认为儿子不行就看孙子,于是维持了嬴柱的太子之位。华阳夫人无子,是楚国人,嬴异人就改名为子楚,拜华阳夫人为嫡母,昭襄王又下令确认嬴异人为世子,以此确立嬴异人能继承君位。嬴柱跟华阳夫人、华阴夫人寻乐的事被昭襄王知道了,为了剪除外戚势力,昭襄王下令处死华阴夫人。华阳夫人在姐姐去世后,精神恍惚,对嬴柱的逢迎就少了。

昭襄王去世后,嬴柱成为秦王,华阳夫人成为王后,嬴异人成为太子。嬴柱好色,他去找嬴异人的生母夏姬寻欢,夫妻两人久不行乐,结果乐极生悲,嬴柱死在夏姬床上。华阳夫人想处死夏姬,但嬴异人要保护生母,最终在吕不韦的斡旋下,尊华阳夫人为正太后,夏姬也为太后,只是地位在华阳夫人之下。之后嬴异人登基为王,华阳夫人、夏姬为太后、赵姬为王后、嬴政为太子,吕不韦为丞相。

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此举有利于缓和秦国的内部矛盾,属于仁政范畴,故谥号为文;又因嬴柱侍父恭敬,为君无政绩,故谥号为孝;综合而言,给嬴柱谥号为孝文王,以孝为主,以文为辅。


大秦铁鹰剑士


秦昭襄王五十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帮主战国击退了当时强大的秦国,秦太子赵柱之子赵异人在赵国做了人质,后来吕不韦奇货可居,出资救了异人,后来很快辅佐其成为庄襄王,那么,这个很快,到底是快到什么程度呢?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薨,赵柱即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从字面上理解这段话,似乎孝文王就做了三天的国君就死掉了,但这里却存在好几个问题。

首先是服丧,按照儒家的丧礼节规定是三年,即孝文王应该为昭襄王服三年之丧,但是三年丧制并没有普遍的遵行。秦国向来蔑视儒家,所以更加不可能服丧三年,但爹死了也不可能不服丧,所以孝文王以变通的方法降低了服丧的等级。

清代学者梁玉绳曾指出:古代太子即位有四套仪式,先王死则正嗣子之位;即殡正继体之位;逾年正改元之位;三年正践祚之位。他认为“子孝文王立着”是正嗣子之位;“孝文王元年”着,是正改元之位;“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者,是正践祚之位。

孝文王省略了即殡正继体之礼。三年至丧废,所以孝文王期年便除丧。因此,他认为“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这个秋,是指当年的九月,而“十月己亥即位”,这个乙亥是第二年的十月,这就是说孝文王实际上在位一年,这是以史来证当时礼法得出的结论。

然而,《史记》上并没有记载孝文王服的是“期年之丧”(服一年),而且即有期年之丧,除丧后的“十月己亥即位”就应该是孝文王二年,但是书上并没有这个年号,这又应该怎么解释呢?

所以又有了第二种说法,也就是,秦用建亥月为岁收,孝文王元年应该有十月,除丧后又写了即位于十月,分明已经超过了两年,所以庄襄王元年壬子即原孝文王二年,但秦之臣子以孝文王即位三日,不仍为之二年,遂改为庄襄王元年。这就是孝文王在位二年说。

到了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时,在记时记年上,更正了《史记》的不少错误,为了避免混乱,《资治通鉴》关于孝文王作了如下记载:“孝文王元年(辛亥)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为庄襄王。”这里就十分清晰地说明了孝文王在位三日即薨。早于《史记》的秦简出土,《编年纪》中有“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和孝文王元年,立即死“的记载。两份史料相结合,以十月为岁首的秦国,昭襄王死于九月,十月改元,当月孝文王就死了,所以孝文王在位三日应该是可信的。

那么,孝文王为什么在位三日就死了呢?

秦孝文王的死后世争议很大,他53岁即位,在当时已经算是高龄,而他在做太子的时候纵欲过度,吕不韦就曾提到庄襄王有二十多个兄弟,这还只是他儿子的数量,他的女儿没有统计在内,证明他的妻妾很多。

同时,孝文王可能精神状态也不太好,。秦昭襄王即位后,立长子(悼太子)为太子,而孝文王是次子,本来与宝座无缘,后来悼太子在昭襄王四十年先死 了,他才被立为太子。而晚年的昭襄王猜疑心特别重,白起不也都被赐死了么,所以孝文王活得提心吊胆,情绪压抑,即位后一招爆发,最后暴毙.........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吕不韦为了更快收回投资成本,享受丰厚利润,在孝文王服丧即位后,毒死了孝文王。

不过无论是那种说法,其实都没有相关史料作为直接证据,是故,孝文王之死,现在已经很难弄清楚了。


江畔初见月


秦孝文王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在位只有三天,在整个历史长河上显得无足轻重。关于他本人的政绩更是谈不上,人们之所以关注他,更多的是关注他的在位时间和死因。当然他的在位时间一般认为是三天,当然也有提出是一年零三天的,但并不足信。相比之下秦孝文王当了三天的大王,在位时间如此之短,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好奇,是什么样的人如此薄福,又因何而死?

吕不韦毒杀

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的,估计都喜欢从受益人的角度分析问题,谁从秦孝文王的死中得利,谁的嫌疑也就最大。这么一来,似乎吕不韦的嫌疑最大,他暗中下手毒杀秦孝文王,自然好扶持异人上位,以便自己从中掌握大权。

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吕不韦当时并没有显赫的官职,《史记》中也没记载吕不韦在秦孝文王时期的官职,就算有官也不是什么大官,至少影响不了政局,更何况吕不韦当时那点钱都用来资助异人了,在秦国也是举目无亲,想要刺杀秦孝文王似乎不太现实。

酒色过度

皇帝一般寿命都不长,这除了因为安全问题还有事务繁忙以外,似乎就剩下后宫繁忙了,虽然秦孝文王的级别还不够皇帝,但也无太多差别。而根据记载秦孝文王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女儿还不知道有多少,照这么看,估计秦孝文王的后宫也挺繁忙的。

而秦孝文王身体估计也并不是太好,养在深宫没打过仗的人再这么一折腾,倒是有可能营养快线也补不过来。当然也有可能是类似于明光宗朱常洛一样,由于明神宗朱翊钧太强势又活的太久,所以只能在家“勉强”饮酒作乐,等到上台时身体已经被掏空了,再加上初登大宝太过兴奋,一下酒色过度就过去了。

当然正史上并没有关于秦孝文王死因的记载,上述言论也只是推测,不能排除吕不韦用了什么法子让秦孝文王早早让位,也不能排除秦孝文王加上没当太子的年岁一共熬了五十多年,也许是他亚历山大好不容易熬死了秦昭襄王,又戒酒戒色服丧一年,然后兴奋过度过去了。


邯郸醉


秦始皇能迅速灭六国统一天下,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奋六世之余烈”,即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后期,基本已经靠着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为攻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而秦始皇正是继承了秦昭襄王的政治遗产,然后在稳定秦国局势之后才开始了攻灭六国的步伐,那么问题就来了,秦昭襄王和秦始皇之间其实是还有两位秦国国君的,为什么却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呢?或者为什么没有继承秦昭襄王的政治遗产而进一步发展秦国来攻灭六国呢?

原因就在于这两位国君在位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两人加起来不过才三年,其中秦孝文王仅仅在位三天,而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基本上他们在位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就去世了,所以秦始皇基本就是直接继承的曾祖父的政治遗产。

其实我们看秦国的历史,就会发现秦国的政权过渡的非常平稳,很少会出现内乱,而且秦国的发展一直在往上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国的国君很多在位时间都很长,而有一些国君在位时间又非常的短,所以每个国君执政过程中一般会能顺利完全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有的则根本没时间去实现。

就拿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战国时期出现了三位在位时间很短的国君,他们是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其余的包括秦孝公、秦惠文王在内的国君在位时间都达到了二十年以上,而秦昭襄王更是在位的时间超过的半个世纪,在这样的情况下,夹在秦昭襄王和秦始皇中间的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他们根本来不及施展抱负就已经灰飞烟灭。而秦孝文王在为仅仅三天就去世又留给了世人很多的猜想,对于一个国君的去世,我们很少会用看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总是加上一些阴谋的味道和旖旎的色彩去看待他们的去世。就拿秦孝文王来说,对于他的去世,历来都有不同的声音。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么四个:

其一就是被吕不韦毒杀。吕不韦当初在赵国结识了来赵做质子的子楚,他认为子楚奇货可居,所以倾尽全力投资子楚,为的就是弃商从政。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吕不韦和已经成为安国君嫡子的子楚逃回了秦国,当时的安国君是太子,吕不韦和子楚在秦国并没有什么权力,一直到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然后安国君继位,即秦孝文王,而子楚被立为太子。

吕不韦在跟随子楚回到秦国的这段时间在史籍中并没有留下痕迹,就像是消失了一样,只要子楚不继位,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就很难实现,所以吕不韦不是没有可能将秦孝文王毒死,然后子楚继位。子楚继位之后,吕不韦就直接成为了相国。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持的这种观点,认为是吕不韦毒死了秦孝文王。

其二就是纵欲过度。《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在赵国遇到子楚后,想投资子楚,他对子楚说过一段话,其中一句是:“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也就是说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至于女儿则没有说明,但这足以说明安国君是有很多孩子的,自然也就妻妾众多,纵欲过度而死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其三就是劳累过度。秦昭襄王是公元前251年的秋天去世的,很可能是在九月,而秦孝文王要在十月改元正式即位,这中间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既要安排秦昭襄王的丧事,又要准备继位的工作,还要负责国政,在这不过月余的时间内,秦孝文王很可能没有时间吃饭、睡觉,总之就是相当的忙碌,所以骤然这样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承受不住而去世也是可能的。

其五就是病死。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患病,也可能本身就有病,然后病死了。安国君其实是秦孝文王最初的封号,他原本并不是太子,太子另有其人。秦昭襄王最初立的是长子为太子,即后来的悼太子,曾在魏国做人质,并死在了魏国。到了公元前265年,公子柱也就是安国君被封为太子,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其实是秦昭襄王真正完全亲政的时候,宣太后和秦国四贵已经倒台,秦昭襄王在范雎的辅佐下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国政。

而在此之前,秦昭襄王已经做了四十余年的国君,可以说是很憋屈,等他真正亲政之后,自然对手中的权力很是看重,身为太子的安国君自然也会被打压,帝王家是没有什么亲情,太子非立不可,因为这关系到秦国的长远发展,但是立了又会让帝王感觉到权力的威胁,自然两人之间也不可能那么的和谐。

在近十五年的太子生涯中,想必安国君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精神压抑,身心俱疲,而偏偏秦昭襄王还是个长寿的,一直做了五十多年的国君,而安国君则在一日日的精神折磨中日渐消瘦,以至于身体赢弱,等秦昭襄王一去世,压力骤然瓦解,反而适应不了,直接也跟着挂了,这不是没有可能。

其实我们看以上的分析,秦孝文王被吕不韦毒死不失为一种死亡的可能,另一个可能就是病逝,即由后面的几个可能共同作用引起的。也就是说,秦孝文王的前半生,他纵欲过度又在做太子期间精神压力很大,战战兢兢的度过每一天,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反应在身体上,让身体受不了,而秦昭襄王去世后,又开始高强度的工作,这让原本就身体不怎么好的秦孝文王更加雪上加霜,于是在除服登基的三天后,也去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做了近十五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等到了秦昭襄王的去世,没想到却是无福消受,不过真正登基才三天,就撒手人寰。但到底也不算是短寿,毕竟秦孝文王去世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了,而他的儿子秦庄襄王,则是真正的短命,不过才三十五岁就去世了。


尚宫女史


秦始皇的爷爷,秦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在历史上称之为秦孝文王,可秦异人的父亲安国君仅仅在位三天就去世,成为了秦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君王。那秦异人的父亲安国君为什么如此短命呢?

一是秦孝文王的父亲秦昭襄王比较长寿。难不成长寿也是错吗?长寿不是错,可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相比于最后六七位秦国君王,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足可见安国君,也就是秦孝文王做了太子多年。

世上什么最难做,那就是储君。作为储君只离君王一步之遥,可自己的父亲在世,需要自己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一有不测,就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例如康熙的太子允礽,做了三十八的太子,被废,又复立,后因谋逆被幽禁。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可以想见安国君的处境。外面要面对强大而有能力的父亲秦昭襄王。因昭襄王重用范雎、白起等人,巩固了对巴蜀的统治,消灭了义渠、东周,拥有辉煌的军事业绩。真是难以望其项背。面对智勇双全的父亲,他的内心是抑郁的,痛苦的,如果长久这样,势必会影响身体健康,如何会长命百岁。

所以秦昭襄王死后,这位太子终于等到继位的这一天,十分兴奋。长期的压抑,加上年龄过大,还有突然到来的幸福,最终当上国君才三天就死了。

二是安国君喜爱美色。安国君据史记载有二十多个儿子,可见美人众多。安国君最宠爱的女子乃华阳夫人,所以成为太子后,便将最受宠的华阳夫人立为正夫人,成为了正妻。由此可见对美女的喜爱要超过政事。因此秦异人靠着华阳夫人的枕头风,回到了秦国,逐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作为太子,沉溺于美色,消耗身体,如何能命之长久。

三是安国君被吕不韦谋害。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秦孝文王继位后,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在为其父亲秦昭襄王除丧三日后,与群臣宴会散席回宫后去世。但国人都怀疑吕不韦准备让秦异人提前登基,买通了秦孝文王左右毒杀了秦孝文王,但都畏惧吕不韦的势力,不敢多言。

吕不韦动手的动机就是在秦异人身上投入太多,奇货可居的人物,需要赶快收回成本,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实现自己阶层的跃升。因此他狠下杀手,杀死秦孝文王,让他投资的标的秦异人得到了价值最大的提升。

秦孝文王安国君仅继位三天就去世,不可谓不是自己造成的,内心抑郁不得志,又沉溺于美色,这就不是长寿之相。即使没有吕不韦的谋害,况且《东周列国志》属于一本小说,完全可以虚拟,不足以完全相信。

你认为秦孝文王安国君是如何仅继位三天就去世的呢?是不是和我有不同意见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吧。


历史趣观


秦孝文王: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就驾崩了(那时候还没有皇帝,中国第一个皇帝是他的孙子嬴政),他的死因和很多历史事件一样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被大家各种猜测。

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的儿子被封为国安君,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叫异人的。异人、吕不韦、赵姬等人后来演义的剧情更加精彩。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国安君守孝一年之后继位为王,不过只有三天就驾崩了,在这三天他下令“大赦天下,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那么他为什么会只有三天就死了呢?

一,高兴中离开人世。

秦孝文王出生于公元前302年,他是秦昭襄王的二子;本来太子之位与他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他运气不错,公元前267年悼太子去世,国安君被立为太子。

只是立为太子又能怎么样呢?他遇到了一位长寿的父亲,秦昭襄王在位时间56年。😜😜😜

好不容易将哥哥和父亲都熬死了,终于轮到自己做大王了;所以一下适应不了就高兴的死了。

二,纵欲过度,自然死亡。

在历史上我们知道秦异人只是国安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行中间的一个。二十多个儿子,女儿还不算,可见他的妻妾该有多少。

年轻时的纵欲过度,搞垮了自己的身体;继位时已经52岁高龄,他又怎么能支撑的住国君这么大的压力呢?于是他守孝一年后总于支持不住倒下了。

三,被吕不韦谋杀。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在国安君继承王位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国安君去世秦异人就可以成为秦国的君王;他的投资才能开始有回报。

从作案动机来分析,吕不韦确实有可能这么做。可是一个国君是这么容易被毒杀的吗?这时候的吕不韦似乎还没有这个实力做到这件事。

小编以为秦孝文王三天而死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的。

高兴是必定的,熬了几十年终于出头了;他从沉重的思想上解脱出来,却马上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再加上年轻时纵欲过度,以他53岁的高龄已经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于是他离开了好不容易熬来的王位,离开了这个世界。


蚁史为谏


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正式即秦王位而不是即皇帝位三天后病逝,皇帝一说是明显的错误,这里不必多说。但这个三天是一个啥概念,却大有说头。

根据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编年纪》记载:

“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孝文王元年,立即死。”

根据专家解读,是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后九月,秦昭襄王病死;秦孝文王元年,孝文王正式即位就病死。

有史料记载,公元前250年11月12日,秦孝文王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

那么,问题就来了,从秦昭襄王去世,到秦孝文王正式即位有一个守丧期。守丧期结束以后才正式改元继位。

既然秦孝文王的谥号是“孝”,那么就绝对不会存在不按照礼法守孝的道理。

古代君王去世后,新君继位要改元。从先君去世到第二年正月改元之间,这个时期就是守孝期。

那么,秦孝文王到底守了多长时间的孝呢?

这就要看一下秦朝的历法。

秦始皇统一后,颁布全国,统一使用颛顼历。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一百十七年的时间,都在使用这个历法。

由此推断,秦国是一直采用颛顼历纪年的。颛顼历是以十月为岁首。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在后九月去世,秦孝文王在十月,也就是新年正月,正式改元继位,前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是在公元前250年11月12日继位,三天后病逝。

这个日历对比起来很繁琐,按照现在的理解大体就是阳历11月,阴历(农历)十月的事。

由此看来,秦孝文王是一个很悲催的君主,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因此也留下了很多的疑问,有说法是被吕不韦毒死,也有说是因为兴奋、纵欲过度而死。

这些都有可能,但在豹眼看来,最大的可能是劳累过度而死。

先君去世,需要举行很繁琐的葬礼,新君继位也有很多的典礼要做。当时的秦孝文王已经是五十三岁的年龄,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高龄的老年人。

在前267年,秦孝文王被立为太子,时年三十六岁。做了十七年的老太子,这段日子并不太好过,心情压抑是难免的事。

但在秦昭襄王末期,孝文王以太子的身份代理执政。从嬴异人(秦庄襄王)与其父孝文王的建言中可以看出,孝文王已经有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力。

孝文王继位后,大赦天下,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园囿游乐等一系列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孝文王这段时期是相当忙碌的。

因而,秦孝文王由于劳累过度而死的可能性很大,并不排除吕不韦毒死的可能,但因为兴奋、纵欲过度而死的可能性较小。

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去世,的确是很仓促的事。即便算上不足一月的守孝期也是很短暂的。但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来说,也算是正常的事。


豹眼看历史


您的这个问题本身有两个错误:

1.孝文王做的是秦王,不是皇帝,皇帝是后来始皇帝嬴政统一天下后的首创。

2.秦孝文王只是改元三天后去世的,但却为父亲昭襄王守孝一年,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改元,但孝文王在死的时候其实做国君已经是一年零三天了。


秦孝文王在改元后三天就死去,但实际上他死的时候已经53岁了,虽然没办法和他老爹昭襄王相比,但在那个时候已经算得上是长寿了,昭襄王赢稷光秦王就做了56年,纵观历史,在国君中都算的上长寿的了。

其实孝文王是昭襄王赢稷的二儿子,太子的位置和他没啥关系,到也是拜老爹昭襄王寿命长所赐,大哥悼太子没熬过去,在昭襄王40年就去世了,于是还是当时还是安国君的孝文王捡了个漏,成了太子,然后即位成了秦王。



别看孝文王当了一年多秦王就死了,这个漏儿没白捡,因为他之后是异人庄襄王,庄襄王之后,便是嬴政,也就是后来气吞八荒,统一天下的始皇帝。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题主此问,着实教人纳闷,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就去世的事情,难道很值得奇怪吗?

首先,就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人均寿命普遍较低,而秦孝文王去世时已经是53岁的高龄,在这历史上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历代帝王中,能够活到这个年纪的也是极少数了。就此而言,秦孝文王之死,在当时多少也算得上是喜丧了。

其次,就秦庄襄王有20多个兄弟的客观现实而言,秦孝文王多少也应该算是个长期沉酣于醇酒美女之中的浪荡子弟。毕竟,这里的20多个只是就兄弟而言的,至于有多少个女儿尚且还是未知数呢。试问,倘若秦孝文王是个洁身自好、颇重养身之道的角色,断不至于生儿育女到达如此数量庞大的地步吧?

当然,如果仔细想想秦孝文王的人生境遇,那么他之所以如此乐衷于生养之道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

一:可怜的秦孝文王有个强悍霸道的父亲

秦孝文王有个非常长寿且疑心极重的父亲秦昭襄王,所谓“最是无亲帝王家”原本只要做个富家王爷就可以逍遥度日、安度晚年的秦孝文王,可偏偏就在公元前267年的时候,被无情的命运狠狠的戏耍了一番,因为就在这一年,他的各个秦悼太子病逝了,身为秦王此子的安国君(后来的秦孝文王)不得不在父亲的疑忌之中被立为新任太子。

话说,由区区王子一跃而成为国之储贰本是一件让人欣喜若狂的事情,但此时的安国君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其奶奶宣太后阴影之下成长起来的父亲秦庄襄王,除了自己对天下人普遍充满了敌意。生怕这些个王子王孙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抢班夺权,而距离王位最近的太子自然也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当此之际,原本就生性懦弱、毫无建树的安国君自然就更加战战兢兢、如赴如履了。

二:何以解忧?唯有醇酒和美人

所谓“川壅而堤溃”,长期处于秦昭襄王强大的个人威压之下的安国君变得极度抑郁而烦闷。日渐衰弱的精神状态和长期的王室斗争使他明白,唯有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才是他的保命之道。可即便如此,好不容易才品尝到权力滋味、深恐得而复失的秦昭襄王亦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太子的监督。

当此之际,为了排遣内心的愤懑,缓解焦虑深思,安国君终于将自己的雄心壮志、治国方略一律发泄在醇酒之中和美女身上。有道是“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长期浸润在酒色之间的安国君虽然成功麻痹了父亲的耳目,却也因此而自然日渐衰弱。

三:重压骤去,心神顿松,一切自然悔之无及矣

公元前250年,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的做了15年太子的安国君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因为就在这一年,他英明神武、阴鸷霸道的父亲秦昭襄王终于死了。大秦帝国终于进入了秦孝文王时代,所以,意气风发的秦孝文王在继位当日,就着急忙慌的开始“大赦罪人,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而在这一切都做完之后,他才迤迤然的着手为其父秦昭襄王举丧。应该说,他等着一天实在等的太久了,毕竟,此时此刻的他业已是53岁的高龄了,而且身体情况也极不乐观。

也是“乐极生悲”吧,继位仅三天,满腹筹谋尚未来得及施展的秦孝文王竟然在为其父守丧之际溘然长逝。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凡是必带三分阴谋的国人而言,秦孝文王的去世显得极为可疑,于是,不仅关于他之所以去世的传闻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离谱。

但在我看来,秦孝文王之死实在是一件在寻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据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长时间承受巨大精神压力、整日里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的人来说。一旦压力骤然消失,他紧绷的神经亦将随之陷入松垮,甚至瘫痪的状态。这种情况,就和我们在咬牙坚持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一旦回到家里,靠在松软舒适的沙发上时,一天的疲惫和倦怠感就会如潮水一般侵袭而来。以至于我们再也不愿站起来去洗漱、收拾的道理是一样的。

换言之,若非要为秦孝文王之死找个可靠的嫌疑人或者凶手的话,那就是那业已去世,却尸骨未寒的秦昭襄王。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