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將鏡頭對焦法治進程,看“大法官”如何兼顧“法情理”

用鏡頭見證法治進程,以故事展示法治進步,《大法官開庭》展現出一幅幅司法為民的真實畫面,為法治節目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將鏡頭對焦法治進程,看“大法官”如何兼顧“法情理”

《大法官開庭》在可感可觸的故事中描摹大國法治進步藍圖


深夜回家,金店老闆在自家門口遇襲,一段監控,竟出現了20秒的視線盲區。兩個精心偽裝的男子,在監控盲區中做了什麼?面對關鍵20秒的案件證據缺失,大法官親自出馬,抽絲剝繭揭開事件的真相,並最終做出公正的裁決……隨著《20秒的真相》大法官一槌定音,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今日說法》欄目推出的特別節目《大法官開庭》第五季也落下了帷幕。

透過這些案件,觀眾在大法官走訪取證、採訪釋法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大法官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辦案能力,更是近距離感受到這一群體所展現出的職業精神,以及身上揹負的對法治社會的堅定信念和執著信仰。

回望《大法官開庭》第五季的各期內容,其最大的看點就在於通過不同的案件,去生動再現大法官兼顧“法情理”的審理判決現場,同時也對極具中國特色的法治文明進行了有力的傳遞,既弘揚了公平正義,其獨特的切入視角也為法治節目的與變革開闢了新的思路。


大法官“登場”,帶來不一樣的法治故事

提到法官,人們似乎並不陌生,但好像也沒那麼熟悉。在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中,法官手持象徵權力的法槌,身穿莊嚴法袍正襟危坐,他們在莊嚴的審判庭,嚴肅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大法官開庭》中,人們卻在大法官透過案件講述他們審理案件背後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中,看見一個心懷大愛、充滿智慧、懲惡揚善、捍衛正義的法官群體,擦亮了觀眾心中法官群像的集體名片。

立足於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和法院工作實踐,《大法官開庭》聚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法治進程的發展脈絡,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新成就。節目通過《重生》《二十年後的審判》《二十秒的真相》等引人入勝的內容,圍繞多主體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發時間過於遙遠、案件主體更為複雜等多方面司法審判焦點案件,透過“大法官開庭”的獨特視角,將一個個故事或是一件件特點鮮明的案例擺在觀眾面前,讓這些真實而生動的法治故事一步步深入人心,以此方式積極回應民眾的司法需求和社會關切。

在《20秒的真相》這一案件中,儘管兩名被告人的殺人證據較充分,但由於監控盲區的原因,二人到底如何向被害人行兇?各執一詞的證言讓原本簡單的搶劫殺人案變得撲朔迷離,也為大法官釐清二人在具體實施殺人搶劫時的犯罪行為、犯罪位置等案件事實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面對錯綜複雜的案件,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大法官陳鳳超進行了大量的案頭準備工作,不僅反覆研究手頭視頻資料,還和合議庭的成員在看守所提審兩名上訴人明晰作案過程,趕赴案發第一現場實地察看,仔細詢問每個方位的案件細節,並且到被害人家裡進行走訪和慰問……這讓陳鳳超在案件審理前就掌握了很多卷宗裡沒有的細節,也為開庭審判這起上訴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審理過程中,陳鳳超始終秉承“要堅持合目的性、合規則性和合理性三者有機統一”的司法理念,按照犯罪構成和相關政策,做到罰當其罪、罰當其刑,同時也築起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就在《大法官開庭》第五季收官之後,節目組收到了一面從哈爾濱寄來的錦旗,這是2017年《大法官開庭》之《無法回頭》的苦主寄來的。她們的親人在案件中被歹徒搶劫殺害,被告人無力進行附帶民事賠償,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石時態大法官連續九個小時在看守所提訊兩名被告人,在二審中發現新證據——一個帶血的揹包,使得案件水落石出。今年她們收到了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三十萬元司法救助,受傷的心靈亦得到了慰藉。


將鏡頭對焦法治進程,看“大法官”如何兼顧“法情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司法不僅需要力度,更需要溫度”

建立一個更加公開、透明和開放的公共司法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帶來的公平正義,正成為司法機關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劑良方。基於這一現實考慮,《大法官開庭》算得上是一檔“教科書”式的庭審課。

在羅建其案件中,大法官李佔國負責審理此案,大檢察官賈宇出庭履職。在大量閱讀卷宗的同時,大法官又前往案發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在庭審過程中,大法官兼顧多方面證詞,梳理作案動機,對羅建其給予應有的審判,一舉排除了羅建軍等人的從犯嫌疑,為這起塵封近20年的案件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節目中可以看到,大法官對案件的審理過程、結果都極具專業度,而大法官、大檢察官的辦案態度和思路,也值得司法機關學習和借鑑。

據瞭解,每一位參與到節目中的大法官,都曾長期從事公檢法司系統的具體工作。他們既具備豐富的審判經驗,又能夠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用實際的工作對如何處理 “法理情”三者關係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讓觀眾更加深入瞭解到中國司法庭審的運作模式,也向全社會昭示了司法的公正與權威。通過大法官們運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的專業性闡釋,不僅為觀眾釋疑解惑,也展示了大法官們對每一起案件應用法律的瞭然於胸,既深化了媒體和公眾對法律難點問題的正確理解,更是架起了社會各界與司法溝通理解的橋樑,帶動全社會法律思維和法治意識的強化與拓展。

除了解析案例與講述法理,《大法官開庭》還用厚重的筆墨描摹了法官在裁判過程中的內心世界。在大法官李少平看來,“司法不僅需要力度,更需要溫度”。這個力度,要求每一位法官都要嚴格依法辦案,把公平正義送到老百姓的心中。而這個溫度,則要求法官們不能簡單地就案辦案,而是要學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熱情傾注在案件中,去不斷提升裁判的質量,將“法理情”融為一體,也讓一股股正能量在電視熒屏上緩緩流淌,用法治滋潤觀眾的心田。


多維度呈現,給普法宣傳多一個視角

作為一檔法治“N代”節目,《大法官開庭》從庭審這一小視角照見中國特色的司法體系這一大背景,深刻展現了中國在司法現代化進程中是怎樣融合、平衡“本土化”與“普適化”間的關係的,從而讓觀眾對新時代的司法文明有了全新的認知。

然而,司法文明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如何讓觀眾不僅能聽進去,還能聽得懂,如何創作出讓觀眾喜聞樂見的電視法治類節目,成為節目組面臨的一大難題。


將鏡頭對焦法治進程,看“大法官”如何兼顧“法情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為解決上述問題,節目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從選題策劃到拍攝製作的各個環節都設置了重重懸念,引導觀眾一點點進入具體的情境當中。與此同時,節目對庭審現場訴訟各方的爭論與交鋒的再現,對現場調查取證環節的捕捉,以及在面臨複雜形勢時法官所採取的應對措施的多維度呈現,包括大量不為人知的審判細節的展示,都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到案件的始末,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面瞭解高階司法審判的全新視角。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司法不僅是社會正義的重要防線,也是國家發展巨輪的壓艙石。《大法官開庭》講述了一個又一箇中國法治故事,展現出一幅幅司法為民的動人畫面,用鏡頭見證法治進程,以故事展示法治進步,不僅為全社會奉上了一檔精彩紛呈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法治題材節目,更是將政治高度、司法厚度、情感溫度結合起來,起到了凝聚法治正能量、傳播法治好聲音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