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simon0813


在蒙古人的侵略扩张霸业中,战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马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马匹,军事行动就没有了突然性,部队就失去了机动性。

蒙古人扬鞭策马,四处杀伐,开疆扩土,能以区区十数万兵力驰骋欧亚,征服无数国家,建立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那些数十万计的马匹功不可没。

有人说,蒙古草原有三大宝,绵羊、马匹、草原狼。

草原狼是蒙古人的精神支柱,是蒙古人的图腾;绵羊则给蒙古人提供了战斗的动力和矫健的体魄,而马匹则是蒙古人的腿,没有马匹,蒙古人哪儿也去不了。

所以蒙古人把马匹看得比生命都重,不爱护马匹,不熟悉马的习性,不精通马术,就不是一个蒙古人,就不配做一个游牧民族。

我们在看到蒙古人征战的历史资料和描述蒙古人打仗的电影电视里,经常看到蒙古骑兵的队伍里,除了战士每人配备一匹烈马之外,还跟着无数的马匹。

很多人一定对此大惑不解,每匹马都长着一张嘴,都是一个吃饭的机器,都会消耗大量的粮草,蒙古人打仗为什么要带着若干多余的马匹。岂不是自讨苦吃?

前些年,某乳业的营销文案中,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因为牛奶里含有大量大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其实这个道理蒙古人早就懂得,但他们不喝牛奶,喝的是马奶。牛奶虽然有营养,但牛的节奏太慢了,跟不上部队前进的节奏,只能带着母马,而且是哺乳期的母马。这样在征战中,战士就可以随时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积蓄战斗需要的能量,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

如果你到大草原去,常常会听到一首民歌,它的名字叫《马奶酒的故乡》,歌中唱到:两千年的香味草原飘荡,马奶酒的故乡天高地也广。浓浓的马奶酒萦绕着毡房,堆堆篝火熊熊映了满天光。

所以每匹母马是一个流动的马奶生产车间,能给蒙古骑兵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让他们精神抖擞,斗志饱满。

在军事行动中,公马普遍担任作战任务,母马同样也可以充当战马培训,但蒙古马天生就有一种驮人的本能,不用训练,可以胜任行军任务。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马匹受伤的几率比人要高,因为马儿没有什么有效防护的盾牌,防住了马的腹部,也防不住马的四条腿和马头。

蒙古军队的战斗是闪击性质的,不但节奏快,而且战况往往非常激烈,伤亡非常大。这种伤亡不光是来自士兵,更多的是马匹的损失。

所以蒙古骑兵打仗要带备用马,在备用马用完的情况下,那些随队的母马可以做应急之用。

有的朋友就问了,蒙古军队为什么不在半路补充马匹呢?比如占领一个地区,就近掠夺马匹;天底下到处都有战马,马儿不是蒙古的专利。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蒙古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战斗力爆棚;不仅是蒙古人彪悍、骁勇,而且蒙古的马也非常能战斗,举世无双。为什么呢?

一是草原上有狼群,马经常受到狼群的危胁,所以马儿练就了非常快的反应本领,奔跑速度惊人。

二是中原地区的战马大都是不阉割的,因为不阉割的马性格太烈,中原地区的士兵驾驭不了。同时没有阉割的马容易发情,焦躁不安,更难驾驭。可是阉割过的战马就没有了雄性,没有了爆发力,也失去战斗力。

这些问题在蒙古人这里就不存在了,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闭上眼也不怕烈马。再烈的马到他们手里都成了乖乖虎。所以他们不阉割公马,让它保持野性。这样的战马,在战斗中可以轻松占据主动权。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对马儿也是如此。

有了母马的陪伴,战马的军营生活就多了几分情调,少了一些枯燥乏味。母马就好像是一支随军的武工团,给战马界注入了活力。

而公马一旦到了发情期的情感需求,则可以通过随军的母马来解决。战斗的间歇,公马可以洒脱谈情说爱,解决生理需求。而母马和公马相恋,结下爱情果实后,还能培养后备军,解决战马减员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严格地说,是一箭四雕。以为母马生育后,就进入产奶期,蒙古士兵可以哺育马奶,补充营养,缺水的时候,马奶还能解渴。带着母马一本万利,用途多多,何乐不为?


历来现实


蒙古军队数次西征,均以骑兵为主力部队,而且每次西征都历经数年之久,骑兵的战马也并非特意带上母马随行,但在战争状态下携带大量母马也的确有蒙古军队的特殊考量,母马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骑兵西征,路途遥远,保证速度

蒙古历次西征,都是征途遥远,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在作战状态下,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如果只单一以一匹马为坐骑,马势必会在长时间奔跑作战中疲惫,从而影响战斗力,这就需要在作战过程中更换马匹,使战马有休息的时间。


出于保证战斗力和行军速度的需要,骑兵需要不断地更换战马,而更换战马就需要携带大量的战马。而在战马的选择上,虽然公马是会比母马有优势,但是优势也并没有拉下母马太多,所以在战马的选择上也就没有特意注重马的公母。

二、马奶在战时可以作为粮食供应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每次西征都是无后勤作战,因为远离后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后勤补给。那么战马对于骑兵的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不仅可以给骑兵驼运粮食,母马还可以供给马奶。现在奶制品都是营养品中的佼佼者,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能有鲜奶的供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士兵也会携带大量的牛羊作为后勤补给,但是牛羊的行进速度远远赶不上战马。等到进入战区之后,兵贵神速,更不会携带大量牛羊作战。而此时马驼运的粮食和供给的鲜奶,就是士兵作战中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战时战马的损失需要母马生育小马驹补给

战争状态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马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远离后方作战,马匹的补给也是短板,仅靠掠夺征服的国家,显然不具备战马的补给,带数倍于骑兵的马,本身就是一种多保险措施。

而且携带母马的最大优点,就是母马还能够在战争的过程中养育新的马匹,在马匹损失的同时,通过繁殖的方式补给新战马,是蒙古远离后方作战一个重要补给方式。同时公马也有发情期,如果不让公马繁殖,那么公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四、蒙古马在与欧洲马对战中处于劣势,需要弥补数量优势

从骑兵成长为主要兵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象征以来,中原饱受无马的困扰,而蒙古也饱受蒙古马个头矮,爆发力弱的困扰。在对战拥有优势马种的欧洲、中东骑兵时,只能以数量弥补缺点。

拥有数量众多的蒙古马,蒙古的轻骑兵可以交替骑还战马,使战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围袭扰的方式对战欧洲骑兵,搅得他们的重甲骑兵精疲力尽。最终再以重骑兵正面冲锋,轻骑兵两翼包围的方式围歼欧洲军队,充分发挥了战马的数量优势。

所以蒙古军队携带大量母马远征,其中因为母马对其后勤补给的重要意义,就足以支撑蒙古军队在远征的过程中携带数量庞大的战马。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有大量母马生产马奶,又解渴又充饥,这样的后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换不来的。

综上原因,母马在蒙古远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远征过程中战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携带大量母马也是必然的选择,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保证战争效果的选择。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不只是带着大量的母马,还带有很多的骟马、公马,甚至还有小马驹,这与蒙古军队作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应对战马的发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战,一般来说每个骑士都会配备4-6匹马,有的是战马,有的是给养马,有的是替换马,这些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这些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马,因为公马的脚力强劲,爆发力强,适合于冲锋,既然有公马,那这些公马就有发情期,这是动物的本能,而在发情期的公马脾气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给它们配备一部分的母马,可以在公马发情期间进行交配,安抚公马。

主要的粮食来源

那么既然公马有发情期,为什么不全部把公马阉割了,变成骟马呢?

这就是蒙古人配备母马的第二个用途——军粮。配备了母马,当母马与公马交配,生下小马驹后,哺乳期内的母马会产生大量的马奶。

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够把马奶制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这些奶酪既可以给蒙古人带来高能热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饭,对于蒙古人偷袭敌人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酸奶还是蒙古人治疗创伤的一种药物。

母马是天然的运输队

蒙古马种比较矮小,不如西域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强,蒙古母马脾气温顺,很能负重,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自己骑乘战马,而用母马驼着他们的帐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马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后,攻城掠地,肯定是会抢夺很多的战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强大的运输队伍把这些战利品要么随身带着,要么运输回后方。母马的运输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繁衍小马,确保马匹数量

既然母马要产奶,制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么母马势必会生小马驹,那么这些小马驹如何处理呢?作战期间不可能带领一群小马驹去冲锋,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时期更不可能杀马吃肉。

蒙古人是有后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为蒙古人打到哪里就算哪里,不需要补给,不需要后勤,这是错误的。至少,蒙古人出征会有一队人跟随在后方照顾马群生产的小马驹,并且在等马驹成年后,要么送与前线作为战马,要么送与后方作为运输马匹使用,而照片小马驹,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马相随。

综上来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和对马匹的严重依赖,才会在作战部队中配备各种马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带母马是因为母马更适合打仗需要!整体来说公马性子烈,发情期容易在荷尔蒙激素刺激下出走鬼混,正常来说长途出征都是选用骟马(公马阉割掉)或者母马,这种比较不会出问题,不然很可能一大早醒来会发现马都跑光了。公马更多是用在短途奔袭上面,因为公马力大,冲刺能力强,适合快速奔走,只是要避过公马的发情期。

其次,蒙古人出征的话往往是一人带3~5匹马,骑士在马背上轮流骑坐。实际上每匹马的负重都不会很大,基本上是够用的,但是相对来说母马比较温顺,聚在一起成群的时候不至于打架,放两匹公马在一起,又有大量母马在旁边肯定是要打架对着干的。

第三点,补充水分跟食物。蒙古处于草原地区,那里很多是戈壁荒漠,极度缺水,士兵们很难找到有水的地方露营。这时候母马就可以起到一个活动水源的作用,母马可以通过食草从草中摄入水分产奶,这是蒙古人骑士补充水分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在断粮的时候,马奶也是一种粮食,这是蒙古军重要的军粮来源,蒙古军在外打仗的时候都是以战死的马肉配以马奶作为食物。


优己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标志着安禄山集团的彻底覆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死了安庆绪,貌似史思明是在为唐朝做贡献,其实他只想大鱼吃小鱼,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对抗。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史思明就自立为大燕国皇帝,然后挥师南下,直取洛阳。



唐肃宗听到奏报,急忙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堵截叛军。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谋略的大将,他并没有率军去守洛阳城,而是将大军驻扎在河阳准备与史思明决战。史思明发现洛阳只是一座空城,于是率兵继续南下到达河阳与李光弼对峙。

史思明为了显示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战马拉到河边给马洗澡,一连十多天都出来虚张声势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击一个唐军的士气,没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惧怕,而且还将史思明的大部分战马夺了过来。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因此他对马的习性非常了解。于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马,把小马全部关在马厩里,然后把母马赶到城外。这时母马因思念小马而不停的嘶鸣起来,而在河对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呼唤,纷纷挣脱缰绳跑到了唐军这边。李光弼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几千匹战马。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史思明的军营里没有母马而吃了大亏,所以蒙古骑兵打仗的时侯带着大量母马随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抚公马的情绪,防止被对方拐跑。因为动物之间都有“同性互相排斥,异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马奶性味甘凉、营养丰富,是军士们补充体能的重要来源,还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虽然量不一定特别充足,但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说,不是有牛奶了吗?一头乳牛产的奶确实要高出一头马产出的奶多许多,但是牛不听使唤,慢慢悠悠不说,有时候还赶上不走。机动灵活,能跟上节奏,这也是母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马负责战略物质的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总之:母马好比公马的随军家属,虽然很少被军士骑着冲锋陷阵,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在军事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命人在河边刷马,以向唐军炫耀武力。不过,李光弼却在士兵的建议下,从军中找来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马,故意让他们嘶鸣。结果,对岸史思明部的雄马安奈不住,纷纷跑到了李光弼军中。

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古代征战时是带有一批母马随行的。历史上唐朝军队如此,后来的蒙古骑兵也是如此。通常来讲,在选用战马时,多用雄健的公马,以便满足长途奔袭和迅速挺进的需要。那么,带母马随行又是为了什么呢?

概括起来,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战马会在作战和行军中产生伤病,不可避免的存在“减员”现象。古代军队行军,有时会长时间相持,因而势必要考虑战马的补充问题。携带母马出征,就是为了不断繁育马匹,以便用于满足作战需要。

当然,有些战争数月便已平息,母马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时候一场大的战事会持续数年,这时母马便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另外,一些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会将马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会喝马奶酒,有时候还会拿马奶做奶酪。如果征战在外的骑兵,所带领的全是雄壮的公马,那么自己在食物补给上又势必会陷入困难。

当然,有时候马匹紧张,一些队伍也会将母马作为战马来使用。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有母马发情,且它们又与公马混处,那么公马便会变得暴躁起来,很难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军队多有专门的饲养员来分开照料战马和用于繁育的母马。

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会将公马阉割,以便避免有母马发情时,公马暴躁难以驾驭。从这一点来讲,此类战马倒也蛮“可怜”的。


史海烂柯人


蒙古骑兵是那个年代,世界范围内最彪悍的存在,来去如风,战力惊人。

既然是骑兵,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们的坐骑了,那就是蒙古马。蒙古马个头不大,头却不小,和其它马相比甚至可以用“矮小”两个字。如此看来,蒙古马不是很好看。

但蒙古马的耐寒能力超强,零下40度,对它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除了耐寒,蒙古马的耐力和勇猛也是非常出色的两项指标。

不过,有件事挺奇怪,蒙古骑兵在打仗时,常常带上大量的母马,这是为何?

带上大量的母马,是为了平衡情绪的需要

马就和人一样,越是年轻,越是男性,就越暴躁,越容易控制不住情绪。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是荷尔蒙的刺激引起了公马的急躁。

这种情况放在一般用途的马身上,也无所谓,毕竟拴着它,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战场上的军马情况就不同了,如果因为公马的急躁情绪导致战斗出了问题,那士兵的生命就可能会出问题了。

所以,带上大量的母马,有平复冲锋陷阵的公马们情绪的作用。

带上大量母马,是为了能壮大马群

蒙古骑兵在外征战,时间很长,损耗是避免不了的,有时候是大量的人,有时候是大量的马匹。如果一个军队的马匹损耗量巨大,骑兵的性质慢慢就会变了,很可能会沦落成为步兵。

带上大量的母马,可以起到壮大马群的作用,可以完成新老马匹的替换,可以对损失的马进行有效的补充。这对蒙古骑兵的影响太大了。

可以这样说,没有大量的母马,就没有层出不穷的优秀马匹补充,也就没有了蒙古骑兵的强悍。

带上大量母马,能给士兵们提供食物

野外行军打仗,食物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因为没有食物,最后导致功亏一篑的军队。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有人就问了,那带着母马是为了吃肉吗?非也非也。一般情况下,蒙古骑兵不吃马肉,他们把马当成他们最亲密的伙伴,除非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为了保命,一些人会吃马肉。但凡有一点办法,蒙古骑兵绝不会吃马肉。

那母马如何给骑兵提供食物呢?马奶。

马奶是个神奇的食品,吃了可以让人精力充沛,顶饱。吃不完,可以做成马奶疙瘩,当成干粮,有点压缩饼干的意思。

马奶和马奶制品,是蒙古骑兵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可以在不生火的情况下填饱肚子,让营地不容易被发现,进而征战沙场。

综合说来,蒙古军队在行军途中带上大量的母马,有三种作用,一是平复公马的情绪,二是可以生小马补充马匹消耗,三是母马能给队伍提供马奶食品。


蓝风破晓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席卷欧亚大陆,是那么地霸气那么地凌厉。就连战斗民族俄罗斯都望风而逃,继而臣服;就是被欧洲人当年称呼的“上帝之鞭”阿拉提也黯然失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支神一样的铁骑。您知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的骑兵为什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吗?因为有母马!还是大量的母马!那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带大量的母马呢?

小姐姐讲史认为原因有四:

第一、您听说过美人计,可您听说过 “美马计”吗?

蒙古骑兵的坐骑大多是“阿塔思”, “阿塔思”就是骟马,您可以理解为“太监马”。“太监马”善于奔跑,作战勇猛。小姐姐讲史感觉,称呼它们兵马更合适。蒙古骑兵有着千年的牧马经验,在养马、驯马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蒙古骑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遇到对方的骑兵,只要判断是对方是未阉割的马匹,蒙古骑兵就会实施“美马计”。其具体操作是,用发情期的牝马(即母马)上阵,母马的“呼唤”、母马体液的味道,往往能吸引敌人的牡马(公马)拼命向蒙古骑兵方向冲来。轻者令敌人自乱阵脚,重则直接俘获敌人的将士和马匹。“美马计”往往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第二、美马也不是绣花枕头,除了“会用计”还能驮运粮草。

蒙古骑兵有语“儿马(牡马)跑不动,母马无长力”, 公马有力气不错,但没阉割的公马,有力气是有力气,就是靠不住,性情暴躁,还容易中“美马计”。母马脾气相对于骟马而言,也是“火爆小辣椒”,不过比起公马好多了。驮运粮草的重任,就落在了母马身上了。母马耐力差,工作量又大,只能携带大量母马轮班倒。大量母马不仅利于战斗(“美马计”),还利于工作(托运粮草),而且还利于繁衍,保持战斗和工作的持续性。小姐姐想说的是,大量的母马不仅保证驮运粮草效果,也更能保证其效率,夜行80公里很轻松能实现。

第三、母马最大的用途,“生儿育女”——生产更多的“马宝宝”。

在军营里,有一部分是高大健壮未阉割的公马,这些俊马就是种马。“大猪蹄子”的俊马和美马的“群婚制”为骑兵源源不断的地提供“马宝宝”。打仗中物质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粮草问题就是战马问题了。这些“马宝宝“很快成为新的俊马、兵马、美马,从而,让蒙古骑马在不断地征战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大量的美马,不仅解决了马匹供给问题,平时尤其是危机的时候还能拯救将士们的性命,不信的话,请继续看。

第四、母马为将士提供饮品,就是没用了也能成为将士们的食物。

“宝马妈”在哺乳期,产出的大量马奶成为了将士们重要的饮品。不仅能解决饮问题,而且还能增加将士们的营养。因为马奶大量产出,他们还会加工成各种奶酪。这样不仅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更能解决一定的充饥问题。倘若在行军中陷入了物质匮乏的危机,母马中的老马、弱马还会称为将士们的食物。这样,也就避免了因为粮食匮乏而导致战斗力下降甚至战败的风险。而且马肉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是蒙古人的最爱。蒙古骑兵的壮士勇猛,也跟他们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母马这么重要,您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不带母马能行吗?那可是他们致胜的法宝和妙招啊!


小姐姐讲史


蒙古骑兵作为军队战斗的重要力量,一人一骑,讲究的是轻装上阵,而携带大量母马随行是为了保障食物供给。


之所以带上大量的母马就是为了可以在征战路上,给士兵们加餐,比如说喝马奶可以补充蛋白质,这样可以保障士兵们的身体健康营养跟得上。



当心身体


13世纪的世界,由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蒙古人的马粪甚至可以丢在莱茵河畔,至今欧洲人都把这一次入侵称之为“黄祸”,其中更以俄罗斯人为甚,俄罗斯唯一一次被灭国经历就是拜蒙古人所赐,连当年拿破仑、希特勒都倒在了俄罗斯的严寒之中,蒙古人不但做到了,而且建立的钦察汗国一统治就是将近300年。

因此,在俄罗斯,成吉思汗可不是一个好的代名词,他被赋予了“魔鬼”的称号,并且在苏联控制蒙古国期间,禁止蒙古人信奉成吉思汗,蒙古包内的成吉思汗画像通通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列宁与斯大林的画像,这种状况一支持续到苏联解体,蒙古国才把成吉思汗又“请”回了家中。



当年的蒙古人之所以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除了有一位英明的统帅,更主要的是蒙古人的好战欲望与硬件配套。

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厉害的兵种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骑兵部队。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就是因为他们在马背上出生,并且全民皆兵,中原的战车与他们相比显然机动性不足。

正因为如此,从战国一直流传到汉初的战车步兵集团遇到匈奴便一触即溃,追人家时追不上,逃跑时正好成了别人狩猎的猎物。基于此,在汉武帝时期才鼓励民间养马,打造了一直优秀的骑兵兵团,后来才有了卫霍之功,没有骑兵,一切都是空谈。这也正是汉武帝所说的那样:“寇可往,我亦可往”!



而蒙古人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对骑兵的掌控最好的一位,蒙古人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马背上度过,对他们来说,马就是他们的生命。每次蒙古人出征,随军士兵都会配备4到5匹马,一只骑累了,再换另一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歇马不歇”。

如此强大的硬件配置,让蒙古部队可以日行几百里而好不费劲,况且蒙古马虽然个头小,但耐力绝对是马种里一等一的,可以让蒙古人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随军的马匹中,蒙古人还会带上大量母马,并不是为了繁育马匹,因为在外征战,他们也没有时间照顾小马驹。

最重要的原因是母马可以给庞大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蒙古骑兵一向是打到哪抢到哪,抢到哪再吃到哪,然而,战争总归会有偶然性,并不是一如既往的顺利,如果碰上难啃的骨头,要是没了后勤补给,岂不是要军心大乱?

因此这些母马可以给他们带来:

1.母马产的马奶,是蒙古人饭桌上最常见的食物,至今蒙古人还有喝马奶酒的习惯,并且马奶制成的奶酪也备受蒙古人欢迎,奶酪含有高能量,能及时补充士兵的体能。

2.奶酪的制作是每一个蒙古人必备的技能,他们可以以个体为单位制作属于自己的军粮,便于携带,又不至于吃“大锅饭”,显眼的明火引起敌人的觉察。

3.母马不但可以产奶,而且行军时还能带着蒙古人的帐篷,是一支很强悍的“运输部队”,这样节省出来的公马就可以完全投入到作战部队,它们各司其职。

4.以马奶发酵而成的酸马奶不但可以作为食物,而且他还能治愈创伤,在寻找过程中,一旦有士兵负伤而草药又供应不上,酸马奶就能很好的替代这些药物,它有驱寒、活血、舒筋的功效,深受士兵喜爱。

因此,蒙古骑兵携带大量的母马出征是有其战略目的的,大量的母马为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这也正是蒙古人能够横扫天下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