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藥肉桂與附子藥性有何不同?

MILKLA


附子與肉桂 二者皆為辛熱之品,均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同可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痿宮冷、腰膝冷痛、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腎陽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胸痺心冷痛,以及寒溼痺痛等症,二者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於:

  附 子── 辛熱燥烈有毒,其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力較強,以溫補脾腎為主,又善於回陽救逆,凡陰寒內盛,陽氣不足之證均可使用,為溫裡散寒、回陽救逆之要藥。又常用於亡陽證,善治腎陽、脾陽、心陽虛證。

  肉 桂── 辛甘性熱無毒,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力較附子為緩,以溫補腎命為主,又能引火歸元,溫通經脈,又可用於下元虛衰,虛陽上浮,面赤、虛喘、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寒疝作痛;陰疽腫痛;氣血虛寒,癰腫膿成不潰或潰後久不收口;寒凝血滯,經閉、痛經等症。此外,在補益氣血方中,適量加入肉桂,能鼓舞氣血生長。


豐15980


作為溫裡藥中的兩大名將,肉桂和附子常常如影隨形,那麼兩者會有什麼不同呢?

肉桂功效與應用

肉桂,出自於《神農本草經》,又稱為牡桂、紫桂、大桂。其來源於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

肉桂性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元的功效。

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寒凝血滯之痛經經閉、寒溼痺痛、陰疽流注、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衝任虛寒等症。

一般用量為1~5克。且不宜與赤石脂同用。

肉桂的配伍應用

肉桂與附子相須配伍,可補火助陽,治療下元虛冷證,如桂附八味丸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桂附理中丸治療脾腎陽虛,脘腹冷痛等;

肉桂與當歸、川芎相使配伍,可活血通經,治療痛經經閉等,如少腹逐瘀湯;

肉桂與熟地黃、麻黃相使配伍,可散寒通滯,治療陰疽等,如陽和湯。

附子功效與應用

附子,最初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其來源於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加工品。

附子藥性剛燥、辛溫、大熱、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為溫裡扶陽之要藥。

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亡陽虛脫、膚冷脈微、腎陽虛衰、陽痿宮冷、虛寒吐瀉、脘腹冷痛、陰寒水腫、心陽不足、胸痺冷痛、陽虛外感、寒溼痺痛等症。

張景嶽曰“附子性悍,獨任為難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斯無往而不利。”附子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彌補血藥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陰,可驅逐表之風寒,引溫陽藥達下焦,祛除裡之冷溼。由此可見,附子可升可降。

附子的配伍應用

附子配伍人參,有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補脾陽的強大作用,可益氣回陽、固脫救急,如治療陰寒內盛的參附湯、附子湯等;

附子配伍乾薑可加強附子回陽救逆的作用,可益氣溫脾,治療脾胃虛寒證,如附子理中丸;

附子配伍黃芪,其溫陽益氣的作用尤佳,固表止汗之功更著,尤其適用於陽氣虛衰、自汗畏冷、倦怠乏力等症;

附子配伍白朮,可助陽化氣,治療肢體水腫,如真武湯等。

附子有毒,若內服過量,或炮製、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且附子辛熱燥烈,孕婦慎用,陰虛陽亢者忌用。此外,附子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皮、瓜蔞子、天花粉、貝母、白蘞、白芨同用。

附子與肉桂的藥性區別

就兩者的藥性而言,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善於回陽救逆,是治療亡陽證的要藥,而肉桂相較附子而言,作用緩和,以溫補命門之火為主,又能引火歸源,善於治療下元虛冷及虛陽上浮的面赤、虛喘等。


藥師子漁


肉桂,其味甘、辛,性熱。歸脾、腎、心、肝經。

功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

臨床用治腎陽不足,陽萎宮冷,目赤眩暈;心腹冷痛,寒痺腰痛,寒疝奔䐁;衝任虛寒,經閉腹痛。

此外,本品能溫運脾陽,通利血脈,還可用治久病體虛,氣血不足之症,以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藥如人參、白朮、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表的作用。

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凡之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嘔吐而洩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䐁寒疝,攻衝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裡之物,壯命門之陽,心腎之氣,宜導百藥,無所畏避,使陽長則陰自消,而前諸症自愈。

附子,其味辛,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能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散風寒溼。

臨床用治亡陽欲脫,肢冷脈微;腎陽不足,陽萎宮冷;胸腹冷痛,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風溼痺痛。

本品辛熱燥烈,有毒,故非陰盛陽衰之症不宜服用。陰虛內熱患者及孕婦忌用。

本品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肉桂與附子均為溫裡散寒藥,都是辛溫大熱之品,均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同可用治腎陽不足,陽萎宮冷,陰寒內盛,胸痺心痛,脘腹冷痛。然附子辛熱燥烈,峻補元陽,走而不守,主治亡陽虛脫,為回陽救逆之要藥,且偏行氣分,通行十二經脈,善散風寒溼邪,凡胸腹冷痛,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風寒溼痺疼痛較重者均可選用。肉桂作用較附子緩和,守而不走,直達下焦,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作用持久,並可引火歸源,主要用治腎陽不足,虛陽上浮,胸腹冷痛等症,又偏走血分,溫經散寒,活血通經,還可用治血寒經閉,癓瘕瘀阻,與補養藥同用,又有鼓舞氣血生長的作用。



進取16127558944


兩者差異巨大,若依後期的臟腑理論,肉桂、附子難捨難分,區別可言附子回陽救逆、有毒,肉桂引火歸元等。但這些都不足為用。

觀羌活、獨活、當歸、芫荽、川芎之花葉,可知此類植物功效為走竄、擴散,觀當歸之根,富汁液,可知其別於羌活類。

真正的中藥功用來源於這種取象比類,後世一遍又一遍總結刷新藥效,使得藥效描述大失其真。

附子為側根,植株上衝而燥烈,喜溼而又不灘之地。可知其燥竄之性尤強,可竄散底層陰寒溼之圍。其竄在於守,猶如火藥裝入筒才能成為炸藥。附子緊實,上為洩口,生附子竄通之力強。若經高溫類處理,則竄性大減,向上定向能力亦弱,向周擴散能力更強,則更有溫守之性,竄性更弱。就像生辣椒比炒過的辣一樣,先借用一道高溫,以散其內部高壓。

查《神農本草經》言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先取象附子為竄破燥烈之藥,辛溫可證。主風寒咳逆,其竄性可破寒凝。邪氣,其溫散可推行經氣以填竅御風。溫中,其炮製品可週散四處寒水。金創,其外用可活血散寒,內服亦補中託表。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可知其行竄之力極強,筋骨層面兼具,能行至末端關節。

至此,附子之用已瞭然。

肉桂為肉桂的樹皮。肉桂植株,開散枝葉性強,生於溫潤之地,其皮辛散,象少陰血脈。桂枝尖象末梢,肉桂象主道。因其辛,而血脈外散,可強少陰之用,以助少陰溫散太陽之力。肉桂為主幹,則象心、主脈管,加強心脈之功用,促進心脈產熱以溫經氣,所以必然耗血,可考慮搭配養血藥合用,如白芍。

《神農本草經》言肉桂: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其性辛溫可證。因其強化少陰溫煦、滋養太陽之效,無論是對於外感表證,還是骨節風溼等,均能有助益,故主百病。精神乃氣所養,冷血動物血涼,智亦低,肉桂以煉血氣,可助精神。血脈擴散,則面色和潤,血脈得出,則百藥可引。久服則表裡調和,可得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之效。

所以真的想弄清藥,還得自己去體會,光看《神農本草經》都沒用。觀藥如同望診、聞診,望而定其虛實、強弱、神志、腠理、肌肉、血脈、筋骨,可知其證。《神農本草經》如問診、脈診,用以佐證望診、聞診之判斷。

凡《經》,皆用詞晦澀難解,因為經書希望能讓看不懂的人永遠看不懂,看得懂的人自然能看懂。《神農本草經》全文不拘泥心肝脾肺腎等臟腑字眼,不拘泥各種功效,反而說一堆八竿子打不著的主治。可謂用心良苦,後世不解,沉迷於陰陽五行、五臟六腑的字眼中,甚者反言《神農本草經》為不可用之棄物,何等悲哀。


user7394066385993


一個行心肝,一個行肺腎,同屬大熱用法有別。行血液的逐寒瘀,行水道的溫腎,膀胱。兩藥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鄧錫成1


肉桔與附子皆大辛大熱,純陽之性,溫下元補腎命。附子功專助陽氣、能上助心火,下補腎命,內溫脾土,外固衛陽。凡陽氣衰微者,如四肢厥冷、體溫下降、脈微弱、大汗不止`等,非附子不能挽回其陽。肉桂能令汗出,大汗亡陽者不宜用,


語亭


肉桂是用來補命門火的,如果命門火太弱則需要附子把火點起來,再用肉桂來當木柴讓火一直生生不息的燃燒。


和自己賽跑的人19


附子辛而大熱,其性剛燥,善扶五臟之陽,但獨用則有耗於陰。


老翁56


肉桂與附子,都能回陽補火,溫裡散寒,治療氣血虛寒,四肢不溫,腰膝冷痛等,二藥常配合應用。但肉桂益火消 陰,偏入血分,能溫營血,又可引火歸元,常用於治療治療下焦虛寒及經寒血滯的經閉、痛經等;附子偏人氣分,回陽固脫,功勝肉桂,長於 治肢冷脈微的亡陽欲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