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成語應用辨誤兩例:有“目的”有“做法”才能用“南轅北轍”!

“名不虛傳”與“名副其實”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名不虛傳 míng bù xū chuán

“名不虛傳”的意思是名聲符合實際情況,不是徒有虛名,用於褒義。

例如宋·華嶽《白麵渡》詩:“系船白麵問溪翁,名不虛傳說未通。”《紅樓夢》第十五回:“北靜王笑道:名不虛傳,顯然如‘寶’似‘玉’。”郁達夫《南遊日記》:“立在瀑布下流的溪旁,向上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一個奇景。”

這個成語也常常被誤用。比如:“每一名中學生都應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學好全部課程,可是他既不守紀,又不好好學習,是個名不虛傳的混混兒。”“混混兒”的名聲是傳開了,也還符合實際,但不是好名聲,不能用“名不虛傳”這個褒義成語,充其量只能用“名副其實”。“名副其實”也是名聲與實際相符合,但它是中性成語,只要“副其實”,名聲好壞都可以用。如魯迅《華蓋集續編·小引》:“這裡面所講的仍然並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名副其實,‘雜感’而已。”張軍昱《首宗強迫乞討案宣判的標本意義》:“金庸的小說裡有一種藥人,因為服用了什麼‘七情丸六慾丹’之類的東西,失去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的意識……成了名副其實的行屍走肉。”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背道而馳的“南轅北轍”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成語辨誤:“南轅北轍”咋用對?


南轅北轍 nán yuán-běi zhé

某成語詞典在“南轅北轍”條下引用了《慾海沉浮》中的一句話:“趙海生又一次發現兩位主要領導,在重大問題上南轅北轍,細究緣由,隱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之外,更多的似乎還是深藏於工作分歧背後的恩恩怨怨。”某報也載文說:“認為這是形而上學也好,是美滿舒適也罷,身份角度不同,觀點自然會南轅北轍。”這裡的“南轅北轍”用得都不恰當。

“南轅北轍”語出《戰國策·魏策四》,說有個人要到南方的楚國去,卻駕車往北走,結果只會越走離楚國越遠。“轅”是古代車前駕牲畜的直木杆,借指駕轅的馬,表示馬車行走的方向;“轍”是車輪在地面軋出的痕跡,借指馬車行走的道路。後來就用“南轅北轍”比喻同一個主體的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背道而馳。

例如清·秦力山《說革命》:“舊政府不去,而望新學術與新制度之有效力,誠南轅而北轍也。”茅盾《雜談文藝現象》:“如果一方面盼望有功於‘世道人心’的文藝,而同時又不許文藝作品帶著強心和清瀉的藥品,這何異南轅北轍?”

秦力山用例中的“目的”是“望新學術與新制度”“有效力”,“做法”是不推翻“舊政府”;茅盾用例中的“目的”是“盼望有功於‘世道人心’的文藝”,“做法”是對文藝橫加限制。二者的做法都同目的相反,自然不可能達到目的,這才叫“南轅北轍”。而前引某詞典的例句,明明是說“兩位主要領導”(兩個主體)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和私人恩怨而在重大問題上產生分歧,某報的例句也是說由於“身份角度不同”(可見不是一個主體)而在觀點上出現差異,既不是什麼行動,也沒有什麼目的,更談不到行動和目的二者之間有何相反之處,與“南轅北轍”的比喻義相去甚遠,顯然都不能使用這個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