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的是信心 有的是希望

有的是信心 有的是希望

—— 欒川復工復產一線見聞

有的是信心 有的是希望

工人在石廟鎮來料加工扶貧基地香菇廠工作

疫情防控不能鬆懈,經濟社會也要發展。連日來,我市有序有力有效推進復工復產,各行各業日漸復甦。3日,記者走訪欒川縣旅遊景區、扶貧車間、工地工廠,看到、聽到了一些復工復產方面的人和事,溫暖、動人、興奮……

老楊心中的疙瘩解了

見到老楊,是在老君山景區新建大門的工地上。滿頭銀髮的他,依然精神矍鑠。

雖然已是春天,可山區的清晨仍舊寒氣逼人。老楊敞著懷,在廣場上踱著步子,查看工程進展,任由泥巴沾滿皮鞋。

老楊名叫楊植森,是老君山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眼前的新建大門項目是老君山景區的重點項目,不忙的時候,他就過來看上幾眼。

去年年底,這個項目開工建設,準備今年五一之前投用。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復工一推再推。

“前幾天,接縣裡通知,可以復工了。”老楊說,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工程立即復工建設,景區也重新開放。

廣場硬化,是景區新建大門的配套工程。這幾天,到了地面硬化的時間,但受疫情影響,原來的瀝青供應商因原料不足,瀝青供應不上,這事成了老楊心中的疙瘩。

3日,記者在現場採訪時,恰巧碰見欒川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的領導前來了解此事。老君山景區副總經理郭海濤告訴記者,他們及時給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報告了瀝青一事,局領導在瞭解情況後,當即就與住建等部門聯繫,問題迎刃而解。

復工復產,縣裡的服務跟上了,老楊心中的疙瘩也解開了。

她努力的樣子,真美

咔嗒咔嗒……一週前,石廟鎮來料加工扶貧基地香菇廠的廠房內,又響起了久違的袋料包裝機器富有節奏的聲音,廠子復產了。

這個扶貧基地位於石廟鎮莊科村,香菇廠的工人也大都來自該村,今年59歲的王海玲便是其中的一名裝袋工。

“我剛來幾天,是個新手,但一個月估計也能掙到2000元以上。”王海玲笑著說。她把機器彈出來的香菇袋接在手裡,撕開一截透明膠布,封好口,整齊地碼在鐵架上,動作嫻熟的樣子一點兒也不像個新手。

王海玲的丈夫有病在身,女兒正在上學,家裡一年要不少開支,她家因此成了貧困戶。“去年俺家脫了貧,但不能只滿足脫貧,還得朝著富裕努力不是?”她說。

本來打算年後到香菇廠上班,但疫情嚴峻,廠子一直沒復工,這讓王海玲有些失望。前幾天,鎮上通知廠子可以復工,她趕緊戴上口罩就來了。

車間門口有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體溫檢測儀、酒精、消毒液,還有一本人員出入登記表。香菇廠負責人、莊科村黨支部書記尚海紅說,工人進廠必須測量體溫,廠房每天消毒數次。

“這個車間的工人,八成以上是貧困戶。咱先不說廠裡的效益,就為了貧困群眾增收,也得復工啊!”尚海紅說。

藤編廠的七旬老太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很難想象,眼前這個精美的藤編條桌,竟然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

劉宣老人今年76歲,是潭頭鎮張村人。她是潭頭鎮藤編廠年齡最大的工人,也是務工時間最短的工人。記者3日在廠裡見到她時,她剛來3天。

藤編廠負責人李月曉告訴記者,去年年底,她從山東拉回原料,受疫情影響,近一個月內沒有生產。“還好,鎮裡通知我們可以復工了。”她說,這些產品是要銷往美國、德國等國家的。

劉宣老人的到來,是讓李月曉沒想到的。她說,剛開始自己擔心老人能否勝任工作,可從實際情況看,老人手腳麻利,幹活認真,做出來的產品也不比別人差。

“不累不累,我一天能編3個。”劉宣老人笑著說,每編一件產品她可以拿到10元工錢,一個月也能掙下千元左右,“給孩子們補貼家用,不比在家閒著強?”

李月曉說,她的藤編廠在欒川縣有5個加工點,需要工人約200名。自2月22日復產以來,潭頭鎮政府在招工等方面幫了不少忙,使得廠子用工需要基本得到滿足。

“李經理,有事你就打電話,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解決你們的困難。”潭頭鎮黨委書記常光磊的話,讓李月曉吃下定心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