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遊俠”這一概念,誕生於戰國時期,當時養士之風盛行,文才武才濟濟一堂,因而產生了“養士遊俠私劍之屬”的現象。

而首次明確給遊俠下了定義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遊俠雖然經常破壞規矩,不受統治者待見,但是他們,講信用,重承諾,做事果斷,敢於犧牲自己來救助別人,同時又不居功。

在後世,人們對俠的定義多半是以司馬遷的說法為基礎的。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而“遊俠”進入到文學領域則大概是漢魏時期,在漢魏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曹植的“詠俠詩”,他在《結客篇》中寫道,“結怨少年場,報怨洛北芒。利劍手中嗚,一擊而屍僵。”,在曹植的詩中,曹植為遊俠賦予了“功成”的精神內涵;

而之後,在晉隋時期,以阮籍的“詠俠詩”較為出名,“彎弓掛扶桑 ,長劍倚天外。泰山成砥礪 ,黃河為裳帶”,但與曹植不一樣,阮籍為遊俠賦予的是“身退”的精神內涵。

到了唐朝,“詠俠詩”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高峰,從體式上來看,有古體、樂府、歌行體等等,從內容上來講,行俠、復仇、報國等等,而從其精神內涵來講,更是繼承了前代,同時又推陳出新,彼時的“遊俠”內涵在追求功成身退的同時又彰顯出狂放不羈的個性。

接下來,便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中的遊俠。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遊俠形象

根據唐詩,我們將大唐遊俠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真俠,市井遊俠,一是豪俠,貴族遊俠,還有一種是邊塞遊俠。

首先,我們先來講一講,市井遊俠,也就是真俠,在這裡,這個真,是指與最初“遊俠”觀念相吻合的遊俠,也就是說是與司馬遷的說法相一致的遊俠。

在唐朝這一種遊俠是最多的,但同時,也是遊俠中最正宗的,他們眾義輕生,“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他們血性豪邁,“一斗之膽撐臟腑,如磥之筋礙臂骨。”;他們也經常路不不平,拔刀相助,“見死尋常事,聞冤即往尋。”

這一種遊俠就像大多武俠小說中的遊俠一般。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而對於,第二種遊俠形象,豪俠,在這裡,豪,不是豪爽,而是豪門的意思。這一種貴遊俠少,主要是魏晉六朝時期與上層士族所結合的產物。

而對於這一類的遊俠的形象,其一,飛揚跋扈,其二,富貴氣象,這類遊俠,他們大多都是王宮貴族子弟,因而,他們的活動主要是鬥雞走馬,夜宿青樓等等。

而記載這一類遊俠的詩大多是《少年行》、《公子行》一系列的詩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最後一種便是邊塞遊俠,他們一種是生於邊塞的少年遊俠,“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而另一種是通過募兵制而來戍邊的市井遊俠“。募為敢死軍 , 去以梟叛卒””。

其實,對於大唐遊俠來說,無論是哪一種遊俠,他們的核心其實都是“少年遊俠”。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遊俠精神

根據前文所說,遊俠少年就是唐代遊俠的核心,而少年精神自然也就是遊俠精神的一部分。

作為俠客,其最基本的精神是對自由的嚮往,是追求個性的發揚。就如同李白的《白馬篇》一詩中五陵豪俠的一生。年少輕狂時,與人鬥雞玩樂,“鬥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後來立志時,盡情的做自己想做之事,“發憤去函谷 , 從軍向臨洮”,後來,從軍中而歸,依舊豪情不改,輕狂不減,“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除此之外,作為俠客,怎能少得了一身正氣。在元稹的《俠客行》中,身為俠客即便是死也不會去後悔自己的俠義之舉,“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而在李白的筆下,“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作為俠客,不為權,不為財,只為自己心中的浩然正氣。

最後一點,作為大唐的俠客,其心是自信的、是自豪的,擁有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當然,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大唐當時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的一句詩,道盡了,遊俠的獨有的樂觀與強大的自信。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總結

對於彼時的大唐來說,其制度開明,國力強盛,社會環境開放,而由此,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一種解放,而當人們想給這種思想找一載體的時候,“遊俠”形象便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其實,對於盛唐的每一位文人來講,他們何嘗不就是社會中的“遊俠”。

李白,一生布衣,卻心比天高,一介書生,卻腰佩寶劍,他個性狂傲,“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 ,他輕財重義,“呼盧百萬終不惜 ,報仇千里如咫尺”,他追求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

除了李白,唐朝的許多詩人都是如此,岑參,“一生大笑能幾回 ,斗酒相逢須醉倒”;王昌齡,““結交期一劍 ,留意贈千金”;高適,“大笑向文士 ,一經何足窮。”等等。

所以說,唐詩中的“遊俠”形象是狂放不羈的,而其精神是樂觀強大的。

立功邊塞 ,保國衛民 ,追求自由和獨立人格是盛唐詩人所追求的,也是遊俠精神的內核,所以說,盛唐氣象成就了“遊俠”,而“遊俠”也鑄就了盛唐氣象。

唐朝之後,遊俠詩開始沒落,而國人的品格也在悄然變化,從戰國,到漢魏,再到大唐,遊俠的形象是一步一步走來的,而這些朝代,一個比一個強盛,但是到了宋代,國家重文輕武,遊俠也逐漸走向山林。

中國真正的“遊俠”,死於宋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