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生薑的種植方法,如何可以實現高產?

農事小助手


生薑

生薑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高40~100cm。品種有:山東昌邑面姜、青州竹根姜 山農一號生薑 青州小黃姜。喜溫暖溼潤的氣候,不耐寒,怕潮溼,怕強光直射。

種植流程

生薑種植的流程大致為:

①選地耕地選 ②姜種催發芽 ③適時及合理播種④適時施肥除草遮陽⑤加強管理防病害及時培土⑥採收。

所以要想生薑高產,以上各個步驟都要做好:

1·嚴格選地,避免連作:宜選擇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以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為宜。忌連作,應與水稻、十字花科、豆科作物等進行3—4年的輪作。

2·選種及保溫催芽:秋季採挖生薑時,選擇肥厚、色淺黃、有光澤、無病蟲傷疤的根莖作種姜,南方於1-4月,北方於5月,取出種姜保溫催芽,然後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保留1-2個壯芽。

3·適時及合理播種:灌溉條件好,氣溫高,且不催芽,在驚蟄節令播種;無灌溉條件及氣溫低,且需要催芽,在清明前後或穀雨節令播種。施入基肥後,播種實行條播,行距35~40釐米,株距26~30釐米,溝深10—20釐米,下種後上覆土與地面平。

4·適時施肥除草遮陽:生薑是喜陰,不耐高溫和強光的植物,因此夏季生長期間要進行遮陰,以促進生長。生薑生長期長,應採取施足基肥、多次追肥的原則。整地時,畝用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鉀肥25公斤作基肥。當苗高30釐米左右、1—2個分枝時,追1次肥,畝施20公斤尿素,也可用清糞水澆苗;立秋前後,畝施複合肥50公斤、硫酸鉀25公斤,在距植株基部15釐米左右開溝施入,覆土灌水;地下根莖膨大時,畝施尿素10—15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

5·加強管理防病害及時培土:為防止根莖露出地面,表皮變厚,品質變劣,要進行培土,一般結合澆水施肥進行2—3次培土,每次培土3釐米左右。病害主要有腐爛病和斑點病。蟲害主要有姜螟、姜蛆,用敵百蟲或辛硫磷進行葉面噴灑防治。

6·採收:黃姜採收一般在秋冬植株完全枯萎後,挖取地下根狀莖,採收時間以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為最好。採收時要注意保護生薑的完整性,營造一個良好商品化外表。

高產姜品種

此外品種也是影響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小編在這裡為你挑選了一些高產生薑品種:

1·山農大姜1號:山東農業大學自國外引進的品種中,通過組培試管苗誘變選擇而來。一般單株根莖重為1 000克左右,重者可達3 000克以上。一般每畝產4 000千克,高產者可達6 000千克以上。

2·山農大姜2號:山東農業大學自國外引進的品種中,通過組培試管苗誘變選擇而來。一般單株根莖重為800克左右,重者可達2 000克以上。每畝產3 500千克,高產者可達5 000千克以上。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品種:

1·萊蕪片姜:又名萊蕪小姜,山東省萊蕪市地方品種,為山東省名特產蔬菜之一。一般單株根莖重500克左右,重者可達1千克以上。每畝產2 500千克左右,高產田可達3 500千克左右。

2·萊蕪大姜:山東省萊蕪市地方品種,也是山東省著名特產,是我國北方主栽品種之一。一般單株重約800克,重者可達1 500克以上。通常每畝產量為3 000千克,高產田可達4 000~5 000千克。

3·廣州疏輪大肉姜:廣州市郊農家品種。品質優,產量較高,抗病性稍差。一般單株重1 000 ~2 000克,每畝產3 000千克左右。

4·廣州密輪細肉姜:廣州市郊農家品種。抗旱和抗病性較強。一般單株重700~1 500克,每 畝產2 500千克左右。

5·銅陵白姜:安徽銅陵市農家品種,是安徽省著名特產。一般單株根莖重500~600克,每畝 產鮮姜2 500千克。

6·來鳳生薑:又稱鳳頭姜,為湖北省來鳳縣農家品種。一般每畝產1 500~2 000千克。

7·四川竹根姜:四川省川東農家品種,主要分佈在川東一帶。適宜作軟化栽培。產量較高, 一 般單株根莖重250~500克,每畝產2 500千克左右。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生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調味品,而且還具一定的藥用價值,怎樣種植生薑才能高產呢?


土地選擇

生薑是地下膨大植物,對土壤的環境要求很高,避免連作。

應選擇土壤條件好,土地肥沃,無病蟲害隱患的土地。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並且田塊地勢稍高,排灌方便,不易積水。

施足底肥

生薑對肥料的需求很高,在種植前要保證土壤的肥力。整地時,畝用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鉀肥25公斤作基肥。 選擇姜種 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質地硬、具有1—2個壯芽、無病害的老薑作種姜種。


適時種植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是否需要催芽。播種實行條播,行距35~40釐米,株距26~30釐米,溝深10—20釐米,每畝種500公斤左右。 田間管理 適時追肥,當苗高30釐米左右的時候追肥。

根據水肥條件,適時追肥。

生薑喜陰,不耐強光照射,可以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適時遮光。

生薑不耐旱不耐澇,要保持土壤溼潤,及時澆水排澇。嚴格進行病蟲害防治,適時進行打頂,防止植株瘋長,影響生薑的生長。


農業引擎


怎樣種生姜才能高產?

生薑屬於市場價格比較穩定的作物。所以,生薑的產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經濟效益。產量越高,效益相對就越好。所以,提高生薑產量,成為很多姜農努力去做的事情。

一畝生薑,需要1000斤左右的姜種,到了收穫期,每畝的產量大概在6000~8000斤之間。那麼,如何進一步提高生薑的產量呢?



精選姜種,並且進行種子處理

姜種的選擇是有講究的。通常情況之下,要選擇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質地硬、無病害,具有1~2個壯芽,重量在50~75克的姜塊。

選擇好姜塊之後,還需要使用草木灰溶液進行浸泡,時間在15~20分鐘之間。這樣操作可以起到消毒、防止病害傳播以及細菌危害的效果。同時,在浸泡過程之中,如有發現姜種變色、變質、表皮脫落等現象,需要立即淘汰。

通過精心挑選出來的姜種,對於提高生薑的產量是非常有作用的。



做好控水,提高生薑產量

真正提高生薑產量的方法,是根據生薑的生長規律來進行管控。比如做好生薑的水分管控工作。生薑根淺,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強,而且葉面的保護組織不發達,蒸發快。所以,生薑不要耐旱,對水分要求較為嚴格。

在生薑出苗期,生長比較緩慢,需水量不大,要控制好土壤的溼度,不宜過多澆水,以免導致發育、出苗趨緩,甚至姜種腐爛的結果。

在生長盛期,需求量大大增加,要確保土壤的持水量在70%~80%之間。如果持水量低於20%,則會出現生長不良,品質低劣的問題。



總之,要想生薑高產,應該針對生薑的每個管理環節進行優化,促使生薑能夠最好、最快生長。

好了,以上關於怎樣種生姜才能高產?這個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終歸農村


生薑高產栽培技術及防病措施  清明時節正是生薑種植適期。為奪取生薑高產、優質、高效益栽培,必須切實抓好如下栽培技術措施。  • 一、選好姜田用地   • 選土層深厚、土質鬆軟、有機質豐富、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弱酸性土壤作姜田,最好選新墾的山坡地,要避免前作是姜、菸草、茄科作物或花生、大白菜等植物作姜田,否則會引發姜瘟病的發生。  • 二、搞好種姜消毒   • 選擇無病蟲害、個頭飽滿、色澤金黃的姜塊作種姜,種前種姜要經日光曝曬2天,然後用託布津800倍或福爾馬林1000倍液浸8~10分鐘,再用草木灰堆放催芽,待芽長1.5釐米時即可種植。  • 三、精細整地,施足基肥   • 由於生薑的根系較弱、分佈土層較淺,因而在生長過程中表現為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從根的生長條件來看,需要創造適宜的土壤條件供其生長,為此,在催芽的同時,姜田要精耕深翻,起畦寬60釐米,高30釐米,溝寬30釐米,並施足基肥,基肥畝施優質農家肥50~60擔混過磷酸鈣50公斤施下。  • 四、適時種植,合理密植   • 生薑的播種適期是4月10~20日,播種時要注意做好合理密植,適當密植能提高產量,要求行距20釐米,株距15釐米,畝植8000株左右,畝用種量400~450公斤。播種後要進行覆土,然後畝用丁草

胺0.25斤兌水150噴於畦面,以防雜草叢生,噴除草劑後再用山草進行覆蓋面。   • 五、加強田間管理,注意做好病蟲防治   • 生薑是喜溫暖、耐陰溼。怕高熱的作物,要求姜田土壤溼潤但不積水。為此,要求種後切實搞好排水溝,防止積水。出苗後至封行前每20天要中耕除草鬆土及覆土一次,封行後不宜中耕,以免傷害植株。齊苗後即追施第一次提苗,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水10~15擔或尿素8~10斤兌水500斤淋施;當苗高30釐米,有1~2個分枝時,追施第二次肥以壯苗,每畝施複合肥15公斤,施肥時注意離苗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一般離苗5釐米為宜;進入旺盛生長期後,生長速度加快,生長量加大,引時應追施長效持久的完全肥混適量的速效肥,每畝施花生70公斤混複合肥15公斤;中期高溫多雨季節不宜追肥,有條件的可在盛熱夏天拾遮陰物遮陽。生薑的病蟲害主要是姜瘟病(姜腐爛病)及姜蚜、姜螟蟲等,生產上主要是防治姜瘟病,防治姜瘟主要措施是農業防治法,當田間發現病株時立即拔除並在病穴周圍撒上石灰粉或硫磺粉,防止傳播蔓延,高溫多雨季節每隔10天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2000倍液或50%PT殺菌劑500倍液噴殺防效很好。大姜種植技術(1)  一、改革傳統栽培管理措施      1、改溝播為壟播,提高苗期地溫和土壤通透性,促苗早發。     2、改小塊姜種種植為大塊姜種種植,提高苗期生長勢和生活力,促進分枝與莖杆生長。 

    3、改催芽露地栽培為不催芽覆膜栽培,以提早播種,延長生長期,增加有效積溫。      、改單一施肥為全量施肥和配方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配合施用微量元素和葉面肥,嚴格按照大姜的需肥規律施肥。     5、注意調節土壤的酸鹼度,使PH值穩定在 6--6.5。加強前期管理,重視後期科學施肥。  6、改零星種植方式為規模種植,以便統一組織管理。 二、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施肥。要求土層深厚,土質鬆軟肥沃,有機質豐富,通氣排水良好的壤土、沙壤土和粘壤土。按畝產4000公斤的施肥要求,畝(667平方米)施海豐源有機無機海藻肥120-160公斤耕翻時與土壤混合均勻。      (二)深耕與建壟。深耕要求達40--50釐米,以提高土壤抗旱保墒能力。一壟種一行,株距18--25釐米,行距60---70釐米,畝約4000-4600株。在壟上開溝,溝深8-10釐米,溝內澆滿水,待水滲下後,溝施底肥畝(667平方米)海豐源生物菌肥60-80公斤或海豐源生根膨大海藻原粉20公斤和海藻肥土寶10公斤灑在薑母上,然後覆土2-3釐米,耬平壟面。      (三)姜種處理及準備。選姜塊肥大,無病蟲害、無質變的優質姜種300—450公斤,掰成60—120克大小,選擇晴天晾曬1-2天,晾曬後把薑母放在屋內,上面蓋草或葦蓆,暗處理3-4天。催芽前用海豐源種子活化劑拌(浸)姜種在陰涼地晾乾,驅除蟲害侵蝕,殺菌防病。





長白山的海百萬


種植生薑,首先需要選好地、選好種、選好肥料,再就是在管理上,要多下功夫才能高產。

一、選地:種植大姜的土地,必須含有沙性。因為黃土地沒有通透性,生薑在地下需要吸收外界空氣中的養分;選擇的地要旱能澆、澇能排,並且通風、向陽。


二、選肥料:我們這裡種植生薑,都要買腐熟的雞糞作為基肥。耕地前撒上後,在耕地時每隔一犁再撒上覆合肥。精耕細耙後,在挑姜溝時,深度要達到50㎝左右,撒上腐熟的豆餅後,摟上20㎝厚的土,上邊撒上草土灰,用大钁拉一下後,預備擺放姜種。

三、選姜種:挑選的姜種要皮膚光亮,肉質鮮嫩,不腐爛,無黑頭,無病蟲害的優質姜種。挑選好後,要曬兩天進行殺菌。因是春天,防止倒春寒凍傷。在春分前後,要放在砌好的、向陽的池子裡催芽:每擺一層姜種,鋪一層稻草,堆積高度不能超過80㎝,最頂一層蓋上10㎝厚的細沙。蒙上塑料薄膜催芽。注意的是在催芽期間,要留有透氣孔,在姜種喘氣。

種植:種植生薑儘量東西方向,按行距60㎝,株距25㎝插播姜種,姜種平放即可。栽植後封土8㎝左右:封深了,地溫較低,不易發苗;封淺了,容易受倒春寒的侵襲。種姜東西方向的目的,就是在露出姜芽前,需要插“影帳”。姜芽特怕陽光,因此要用遮陽網遮擋。如果南北方向種,在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正好照在姜芽上,姜芽很容易枯萎。

管理:以上說的都是前期工作,管理工作才是最主要的。立秋前後,要撤去遮陽網,揭去薄膜,開始施肥、澆水、培土。前期施用肥料時,要以氮、磷肥為主,鉀肥次之;以後氮肥逐步減少,鉀肥逐步增加。並且每施一次肥,要培土一次,澆水一次。也就是說,原先的壟變成了溝底,溝底變成了壟。這期間,姜地內不能存水,不能見幹。

這其中,要時刻注意生薑的各種病蟲害,及時預防和防治,並在生薑膨大期及時補充硼等微量元素,保證生薑有一個好的豐收。


泰山農家人


1 選地整地

生薑生育期長,產量高,需肥量大,且由於根系不發達,根數少,分佈淺,因而需要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不是肥田不栽姜”。生薑地要深翻30~40釐米。同時,要選晴天進行翻耕,力爭將土曬白、風化,造成疏鬆、肥沃、有利於根系生長的環境。深翻後開廂作畦,一般廂寬100釐米左右。廂溝要有70~80釐米的深度,以便及時排除姜田漬水。

姜地深耕整平後,開溝築姜埂,種姜栽於溝中,埂土將來作培土用,因為培土高,根莖便長得肥大,產量高。一般姜埂築髙33~40釐米,溝底寬10~13釐米,埂底寬30~35釐米,埂面寬15~20釐米,埂壁一面較陡,一面傾斜,姜埂應壓實,以便田間操作和避免雨水沖塌。

2 施肥

生薑生長期較長,需肥量大,屬喜肥耐肥作物。生薑在生長過程中,根莖是逐漸分生膨大的,需從土壤中不斷吸收氮、磷、鉀、鈣、鎂等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因此生薑高產除了應施足基肥以外,還必須進行分期追肥,來滿足大姜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2.1施肥時間

無論採用何種栽培方式,在生薑到了具有2個較大的側枝,側枝與主莖高度相似(即三杈期)時,此期以後地上部和地下根莖同時進入旺盛生長時期,主要表現生長速度加大加快,一方面大量發生分枝,葉數也相應增多,另一方面地下根莖也迅速膨大起來,並大量積累養分形成產品器官,對肥水需求量大。

為確保生薑高產應進行追肥,此時施肥稱為“三杈肥”或“轉折肥”。這次追肥對促進發棵和根莖膨大有著重要作用。施肥時間根據栽培方式不同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為宜,只要生薑達到三杈期標準就應施肥。一般是大棚早於小拱棚,小拱棚早於地膜,地膜早於露地。施肥前去除姜遮蔭草。

2.2施肥方法

此期追肥數量要大,與培土相結合,配合施用肥效較持久的有機肥與速效化肥,或單獨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施用總量為每667米2用優質有機肥(如蔡倫中科等有機肥)80~120千克,配合高氮高鉀優質複合肥100~120千克;或25%(12-4-9)有機無機復混肥160~200千克。

按照“先小培再大培”的順序追施,即大體7月5~20日追施總量的1/3,並進行一次小培土;立秋前5~15天追施剩餘的2/3,進行一次大培土。此時追肥增施有機肥,這樣不僅可改良土壤,還能保證生薑生長後期不脫肥。

2.3充足追肥

為促進生薑發棵和根莖膨大,秋季應進行一次“大追肥”。施肥的標準為:每畝用腐熟的雞糞3000千克、餅肥70~80千克、硫酸銨20千克(餅肥可用75千克煮熟後的黑豆或黃豆代替,硫酸銨可用尿素代替)。對已追施過“二銨”和尿素的地塊,可隨灌水補施雞糞。到姜苗有6個以上分枝時,再進行一次追肥,畝施硫酸銨(或尿素)20千克、硫酸鉀10千克,以防止脫力早衰。

3 看天澆水

生薑大量分枝和根莖膨大時,需水量明顯增加。為滿足此期的水分要求,應根據天氣情況及時澆水。然而,若澆水過猛過勤,亦會造成爛根爛種、莖葉早衰。故一般每4~6天澆一次水(果樹下套種的生薑,可視具體情況少澆水或不澆水),以保持土壤溼潤為原則。

4 及時除草

生薑的幼苗期處在高溫多雨季,雜草叢生;旺長期水肥條件好,雜草滋生力也強。若除草不及時,草與姜苗爭肥、爭水、爭陽光,姜苗易生長不良。因此,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以防止草欺苗造成植株早衰。

5 適時培土

生薑的根莖生長需要黑暗和溼潤的條件。為防止根莖膨大後露出地面,要及時進行培土。早秋,結合除草和“大追肥”進行第一次培土,把溝背上的土培在植株的基部,變溝為壟;以後結合澆水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兩次培土的時間間隔為10~15天,每次培土5~6釐米,逐漸把壟面培厚培寬,為根莖的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

6 葉面噴肥

生薑生長的中後期,可選用化肥精、蔬菜專用肥、尿素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以延長葉片的光合作用時間,提高光合效率,促進植株生長髮育,防止葉片早衰。尤其是對生長不良的姜苗(包括弱苗和發黃的姜苗),可提早進行葉面噴肥,並增加噴肥的次數。

7 輕提種姜

依據市場行情,可在生薑的旺長期收穫種姜出售(也叫“扒老薑”)方法是:順著播種方向扒開土層,露出種姜,左手按住姜苗莖部,右手輕提種姜,使之與植株分離。注意不能搖動姜苗,以防傷根早衰,取出種姜後要及時封溝。對弱小的姜苗不宜取種姜,以免人為造成早衰。

8 扣棚保護

為保證生薑豐產,在初霜來臨之前應進行扣棚護株,以延長其生長時間(據有關專家研究和實踐經驗證實,生薑收穫期每延遲1天,每畝可增產50千克左右)。拱棚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夜間掌握在15℃~18℃。一般不澆水,但要注意放風,防止有害氣體的傷害。這樣,生薑的生長期可延長20天左右。


知豬唐


生薑如何實現優質高產,許多種植高手們的秘訣首先是養根護根,並且非常注重養根護根產品的使用,我非常贊同這種觀點和做法,理由是:

1、生薑根系為肉質根,前期特別不發達。

2、生薑是大肥大水作物,但大肥不耐肥(怕燒根)、大水不耐水(怕澇害)。

3、在栽培措施不傷害根系的前提下,一定要使用養根護根產品,保證根系發達健壯。

鑑於上述情況,為保證生薑正常生長,近年來許多種姜高手,在播種、苗期、種植後等關鍵環節,連續不斷地使用了生根素,好像有很好的效果,這樣可以使生薑長勢健壯,同時可以提高生薑抗病蟲害的能力。

那麼想要生薑高產種植有哪些方法呢?

一、避免連作。

生薑遇高溫高溼的環境,容易發生腐爛病,如果連作的話,那麼發病會更加嚴重,造成大量減產,應與水稻、豆類作物等進行一系列的輪作。種植生薑以選擇土壤肥沃的砂壤土為好,最好地勢比較高,不易積水的地塊。

二、合理密植。

生薑的播種想植期一般為二到三月。種姜最好選擇以70-100克左右的最好。種植密度以行距40釐米,株距20-25釐米最佳。

三、科學追肥。

生薑需肥量大且生長週期較長,種植時施足大量的底肥,再進行多次追肥的原則。追肥最好每隔20天天左右一次。長苗期以施氮肥為主,根莖膨大期應多施鉀肥。

以上就是我對生薑優質高產的一些小建議,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王家二美人


姜和其它的農作物不一樣,它不是用籽進行種植地,它是用成熟以後的姜塊發芽以後進行種植的。在種植之前要選擇比較健康的大姜塊兒切成比較小的姜塊,但是姜塊不能夠太小,每個姜塊,有一兩個芽的姜塊就可以。每個姜塊的重量要控制在60克左右,如果姜塊兒的裡面出現了紅色,或者是外面的表皮出現了一些斑點的話,像這樣的最好不要種植,因為這樣的種子種到地裡邊以後也會影響到它正常的生長。最好是選擇帶有兩個芽的姜塊兒顏色也比較正常的,沒有受過任何病害的用來種植,既能夠提高它的產量,也能夠提高它的質量。

把姜切成小塊了以後就開始把它放在陽光下面進行暴曬,暴曬的目的可以把姜表面上邊的一些細菌徹底的殺死,可以在種植了以後防止它生一些病害。在晾曬的時候要把它放在棉布上邊,選擇天氣比較好的時候進行晾曬。為了避免在晾曬的過程當中把姜種燙傷,最好是不要把它放在水泥的地面上邊進行晾曬,如果家裡邊是水泥地的話,應該在上面鋪一些棉布或者是塑料布之類的。在晾曬的過程當中,要不斷的進行翻動,這樣既可以讓姜塊兒均勻的受熱,也可以使細菌得到更有效的清理

經過晾曬的姜種就可以放置在溫度比較高的地方進行催芽,催芽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溫度,如果溫度太低的話,種子是不會順利發芽的。最好的溫度就是在23℃之間,可以在姜種的上面鋪一些稻草,或者是用棉被遮蓋。既能夠起到保溫的效果,也有利於種子的發芽。有的農村裡面家裡邊有熱炕頭的話,可以把它放在熱炕頭上面。在這期間一定要每天都進行燒炕,只有炕頭的溫度足夠暖和的話,能夠讓它在半個月以後順利的長出芽來。等到催芽成功的時候,就可以進行種植了。

生薑也會有一些病蟲害,在病蟲害發生以後,應該及時的給它進行防治。它主要會有一些腐爛病以及斑點病,當出現這些病的時候,除了會影響到這樣的質量,也會影響到這樣的產量。如果是有一些蟲子的話,可以用一些要噴灑在它的頁面上面,等到它能夠進行收穫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採摘。避免時間太長,它在地裡面也會出現腐爛,甚至是影響到姜的產量問題。以上就是關於姜的種植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解姜是怎樣正確的種植出來的。





農村小邑哥


生薑怎樣種植產量高?

生薑是藥食兩用性農產品,也是農村特色農產品,由於種植成本比種糧食要高出幾倍,耗工多,所以農村種植戶較少。其實,懂得種植技術的農民種植生薑並不難,它的畝產收入是種糧食的四五倍,經濟價值可觀。下面就談談如何種植產量高。

第一,選擇品種。品種決定產量。生薑品種很多,產量都不相同。目前,全國產量最高的高產品種是山東農業大學培育的山農大姜一號和山農大姜二號。它發芽多,生長快,個大且粗,含水量大,汁多味辣。這兩個品種產量大至相同,每棵三斤左右,一般畝產在7000~8000斤。



第二,選擇姜地。生薑喜歡透氣良好,含有機質豐富,疏鬆土厚,含水量大的潮溼沙質土壤。乾燥貧瘠,板結泥質土壤不利於生薑生長。

第三,下足底肥。生薑喜磷鉀肥料,一般每畝農家肥一百五十擔,加普通復混肥五十斤棵施作底肥。生薑底肥非常關健,肥料多少決定產量高低。追肥只作補充,看草情追施,不作具體要求。追肥不能只施氮肥,最好還是普通復混肥好。


第四,田間管理。生薑喜潮溼,怕乾燥土壤,往往在伏旱和秋旱時注意多澆水。久晴不雨時隔天澆水一次。下大雨時,注意田間排水,不要有積水。有積水,土壤透氣能力差,容易引發腐爛病。所以姜田四周修通排水溝。注意清除雜草和中耕鬆土,增加土壤透氣能力,減了姜病。

第五,生薑收穫。生薑到十一月中下旬就可以收穫。一般每棵可收三斤左右生薑,每畝在兩千五百棵左右,可收7000~8000斤。

第六,收入情況。目前生薑市場價四元一斤,有時超出很多,畝產毛收在28000~32000元,姜種需7800元,化肥和防病藥等共每畝二百元,每畝純獲利20000~24000元。它比種糧食收入高出很多很多。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鄂東三農


一、選種和種子處理:種子選擇塊莖肥大、豐滿、色澤光亮、肉質新鮮不幹縮、不腐爛、不受凍、質地硬(木質化程度高)、不帶病菌的優良姜種。種子處理:在播種前15―20天,把姜种放在陽光下暴曬2―3天,然後用1000倍高錳酸鉀溶液,或1000倍石灰水澄清液,或1000倍小蘇打溶液浸泡姜種3―5小時,撈起用清水清洗乾淨並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後,再放入800倍甲基託布津溶液中浸泡8―10小時,撈起瀝乾水分,將其置於乾淨的溼河沙上進

15天左右,姜種的芽眼開始萌動時,就可以下地種植。種植時,在姜種附近行催芽,經10―

放少量乾燥純淨的草木灰,每株放0.5公斤左右,再覆蓋8―10釐米左右厚的泥土。

二、地塊選擇和整地:種植生薑的地塊要求無汙染、保水、排澇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不容易板結,且三年以上未栽種過姜的微酸性土壤。整地:要求深耕細耙,深度在25釐米以上,耙細後開溝理墒,墒寬1.7米,溝深0.2米、寬0.3米。

三、種植時間和密度:為了保證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在立春後氣溫保持在12?以上就可以播種,在清明節令前播種結束;密度為40×40釐米、40×50釐米或50×50釐米,每畝栽種2500―4000塘。

四、病蟲草害防治

(一)病害:

1、姜瘟:發現姜瘟病要及時拔除中心病株,並在病株周圍用5%硫酸銅或5%漂白粉或72%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或硫酸鏈黴素3000倍液灌根或用生石灰處理;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霜錳鋅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續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64%

噴2-3次;也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噴霧灌根防治姜蛆,利用硫酸鏈黴素、卡那黴素500ml/L浸種防治姜瘟病;

2、炭疽病: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葉面噴施;

3、病毒病:發病初期用64%霜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甲基託布津乳劑1000倍液,每5-7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二)蟲害

1、姜螟:葉面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殺螟丹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7-10天噴一次,共噴2次;

2、小地老虎:在1-3齡幼蟲期,用2.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噴殺或50%辛硫磷乳油500-600倍液灌根,兼治姜蛆、螻蛄等地下害蟲。

(三)草害:目前姜地使用的除草劑主要有丁草胺和撲草淨等。一般播種後兩天,每畝用200克丁草胺加100克撲草淨兌水50公斤,均勻地噴灑到姜地的表面。生薑出苗後,主要靠人工拔除雜草。為促進嫩姜根莖伸長,提高品質,根據生長情況中耕培土2-3次。生薑開始分櫱時,進行第一次除草培土,以後結合肥水管理進行多次。培土用挖溝土進行,每次培土後都同時將溝挖深,也利於排水透氣。

一、選種和種子處理:種子選擇塊莖肥大、豐滿、色澤光亮、肉質新鮮不幹縮、不腐爛、不受凍、質地硬(木質化程度高)、不帶病菌的優良姜種。種子處理:在播種前15―20天,

―3天,然後用1000倍高錳酸鉀溶液,或1000倍石灰水澄清液,或把姜种放在陽光下暴曬2

1000倍小蘇打溶液浸泡姜種3―5小時,撈起用清水清洗乾淨並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後,再放入800倍甲基託布津溶液中浸泡8―10小時,撈起瀝乾水分,將其置於乾淨的溼河沙上進行催芽,經10―15天左右,姜種的芽眼開始萌動時,就可以下地種植。種植時,在姜種附近放少量乾燥純淨的草木灰,每株放0.5公斤左右,再覆蓋8―10釐米左右厚的泥土。

二、地塊選擇和整地:種植生薑的地塊要求無汙染、保水、排澇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不容易板結,且三年以上未栽種過姜的微酸性土壤。整地:要求深耕細耙,深度在25釐米以上,耙細後開溝理墒,墒寬1.7米,溝深0.2米、寬0.3米。

三、種植時間和密度:為了保證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在立春後氣溫保持在12?以上就可以播種,在清明節令前播種結束;密度為40×40釐米、40×50釐米或50×50釐米,每畝栽種2500―4000塘。

四、病蟲草害防治

(一)病害:

1、姜瘟:發現姜瘟病要及時拔除中心病株,並在病株周圍用5%硫酸銅或5%漂白粉或72%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或硫酸鏈黴素3000倍液灌根或用生石灰處理;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64%霜錳鋅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也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噴霧灌根防治姜蛆,利用硫酸鏈黴素、卡那黴素500ml/L浸種防治姜瘟病;

2、炭疽病: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葉面噴施;

3、病毒病:發病初期用64%霜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甲基託布津乳劑1000倍液,每5-7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二)蟲害

1、姜螟:葉面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殺螟丹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7-10天噴一次,共噴2次;

2、小地老虎:在1-3齡幼蟲期,用2.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噴殺或50%辛硫磷乳油500-600倍液灌根,兼治姜蛆、螻蛄等地下害蟲。

(三)草害:目前姜地使用的除草劑主要有丁草胺和撲草淨等。一般播種後兩天,每畝用200克丁草胺加100克撲草淨兌水50公斤,均勻地噴灑到姜地的表面。生薑出苗後,主要靠人工拔除雜草。為促進嫩姜根莖伸長,提高品質,根據生長情況中耕培土2-3次。生薑開始分櫱時,進行第一次除草培土,以後結合肥水管理進行多次。培土用挖溝土進行,每次培土後都同時將溝挖深,也利於排水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