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魏承谟为何被人关入土牢八日绝食竟没死呢

《康熙王朝》是来自二月河的小说拍摄,其间有真有假,有虚有实。康熙大帝智斗鳌拜,平三藩,征战噶尔丹;孝庄太后老谋深算,坐镇后宫;索额图老奸巨猾,处处自保;明珠油嘴滑舌,人称万花筒等等。他们一直跟随康熙从幼年、中年、晚年,是清朝的顶梁柱,然而开头一篇,康熙的幼年帝师魏承谟深入人心,他刚正不阿,不甘屈服鳌拜的专权,在朝堂据理力争,鳌拜身为辅政大臣自然不甘示弱,最后魏承谟只得告病归隐,从此再也没有他的身影。

魏承谟为何被人关入土牢八日绝食竟没死呢

魏承谟是小说虚拟的人物,真实历史也有他的原型,他叫范承谟,清朝大功臣范文程第二子。也有人说魏承谟原型人物是曹寅,其实不然,曹寅是小说魏东亭的原型人物,他们是父子关系。范承谟十七岁进宫做侍卫,因为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范文程是四朝老臣,辅佐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当时范文程只是一个秀才,因为博览全书,被努尔哈赤看中而且所倚重,当时大清朝还是后金,只是偏安一隅的王国,后来讨伐明朝、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魏承谟为何被人关入土牢八日绝食竟没死呢

范文程是文臣之首,自己的儿子自然不能做一个侍卫,范承谟在1652年考中进士,后来进入翰林院。范文程有勇有谋,不仅武功高强,而且他编修众多书籍,学问了得,康熙幼年多向他学习和询问,当时看不惯朝堂的争权夺利,他自请外派为官。在康熙七年,范承谟担任浙江巡抚。

范承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当时南方很多地方因为战乱荒废许久,他来到宁波和金华等地,带动人们恢复生产,而且奏请朝廷减免赋税,百姓因此得到修养生息,慢慢的生活富裕起来。当时南方多水灾,范承谟打开仓库,购买粮食救济灾民,兴修水利,彻底解决了隐患。范承谟在任之时,多是为民说话,为民考虑,他是江南奏请朝廷减税最多的官员,康熙因为他查办贪墨,革除弊政,受到百姓的爱戴而大加赞赏,他的官级也是越做越高。

1672年,范承谟已经升至福建总督,当时他年迈多病,所以奏请皇帝归隐田园,但是康熙没有批准,下旨让他来京养病,康熙对他照顾有加,不仅御医诊治而且每天都来拜访,范承谟的病情日渐好转,他主动请求赴任。当时正赶上三藩作乱,三藩之用半天下,当时清政府国穷民疲,以吴三桂为首的藩王不顾清朝的死活,每年不纳粮和不进贡,还要让朝廷养着他们,朝廷除去必要的开支已经寥寥无几,如此的三藩势力不断壮大,康熙居安思危,如果不彻底清除隐患,大清要遭遇灭顶之灾。

魏承谟为何被人关入土牢八日绝食竟没死呢

康熙顶着压力提出削藩,此消息一出,东南边界骚动起来,他们借此起兵造反,打着反清复明,驱除蛮人的旗号,一时间战乱四起。范承谟刚刚到任,他看出靖南王耿精忠有反心,如果现在写奏折报告为时已晚,于是他利用巡视的名义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快马加鞭告知朝廷,希望康熙延缓撤藩,一次蒙蔽耿精忠,但是藩王反应瞬速,当时福建巡抚已经叛逆,他孤身一人前去理论,希望为朝廷争取时间,范承谟被刀斧加身而不退,义愤填膺的谩骂耿精忠是小人,是叛臣。因为耿精忠畏惧范承谟的影响,如果冒然杀他,必然引起民变,最后只得把他锁入土牢。

魏承谟为何被人关入土牢八日绝食竟没死呢

范承谟誓死不屈服,他鼓舞百姓反抗,后来看到耿精忠滥杀无辜,他拒绝饮食八天,以此激怒百姓。八天的不吃不喝让范承谟病情加重,牢房的衙役看不下去,请大夫为他治疗,而且劝导他进食抵抗,此后范承谟一直被圈禁土牢。

历时三年,耿精忠被清军攻克仙霞关,无路可退,只得举众投降,但是他这几年的罪行必然不能存活,只有把那些言官和囚禁的官员全部杀死,没有人举报他,他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因此范承谟等人被秘密杀死,与他一起被害的有53人。

范承谟死后,被耿精忠秘密火化,尸体烧成了灰烬,只有部分遗骸被亲信收藏。后来康熙知晓范承谟的遭遇,深感痛苦,封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忠贞,亲自为他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乾隆帝:福建总督范承谟、云贵总督甘文焜,遇吴三桂、耿精忠二逆之变,抗节不屈,殉难捐躯,忠荩深堪嘉悯。 文章来源:游游史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