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机被锁定后,九成都无法逃脱,为什么飞行员不选择直接跳伞呢?

同剪西窗烛


在有人机的情况下,人的因素还是第一位的

即使被击毁,飞行员也是尽可能的带回飞机,除非无法挽救

首先导弹的导引头的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优化和改进,其制导方式是多样化和综合联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是具备多能力的一种情况,就是说即使飞行员在大机动试图摆脱来袭导弹,或者说是发射干扰弹,使导弹打偏等,这样的应对手段在如今看来已显得相当的过时了。在综合制导的情况下,导弹对于锁定目标的状态以及过程都是随时发生的变量,也就是说不是傻乎乎的直追目标,而是通过在不间断的锁定之后,发现目标的显著特点,尽可能的在其反制前就掌握更多的目标信息,避免脱靶的发生,所以就如提者所言,被锁定了逃脱将是一件发生奇迹的事情,当然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

而提者后面提到的为什么明明不跳伞,这里面就要有一个职业操守和战斗意志的问题,如果一名飞行员只要被来袭导弹锁定就跳伞,那么任何战斗都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前不久在叙利亚发生的俄军飞行员即使在战机被击落后,还奋勇反抗,这才是一名军人真正的职业操守,这样的军队也是真正令对手尊敬的。希望回答能够帮助你,也希望共同探讨!

现代空战,谁抢得先手谁就占的先机


长安小师爷


恰恰相反,战机被锁定后,如果在及时告警的情况下果断采取反制措施,有很大的几率逃出生天。

2017年6月18日,叙利亚领空某处,一架叙利亚政府军的苏22战斗轰炸机正在执行打击叙反对派武装的任务。一架美国F/A-18E为了保护地面盟友,对这架苏22发起攻击。凭借技术性能的巨大优势,这架F/A-18E咬住苏22的尾部,在据其1.5公里处发射了一枚当今最先进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AIM-9X。

军迷朋友都知道苏22是苏联上个世纪60年代研发的一种战斗轰炸机,机动性能差、航电系统更是费拉不堪,F/A-18E是非常先进的三代半,而且发射的AIM-9X红外格斗弹更是号称当今第一,百发百中。本来毫无悬念的故事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架老旧不堪的苏22在叙利亚精锐飞行员手中并没有束手待擒,而是迅速发射了机组红外干扰弹,配合以大过载机动,成功甩掉了AIM-9X。F/A-18E见势不妙,立即补了一发AIM-120中距弹,为躲避AIM-9X而失去能量的苏22没有余力再与这枚AIM-120周旋,最终被击落。

号称最先进的AIM-9X被老旧的苏22轻松躲过,这让很多军事观察者惊诧不已。因为在导弹研制厂商的宣传中,AIM-9X百发百中。实战案例告诉我们,在吹牛逼这件事上,世界上所有的军火商都是一样的。另外,这好像是AIM-9X截止目前唯一的一次实战记录,所以AIM-9X截止目前在实战中的命中率是0。

如今的空战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这次空战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角度。在大多数军迷的想象中,现代空空导弹速度快、射程远、过载大,制导方式先进,对战机的命中率非常高才对,但是无论是各国空军内部演习还是实战中的统计数据,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高。

越南战争总空空导弹首次大规模应用,但是此时无论是战机的火控系统还是导弹本身的技术水平,导致空空导弹的作战效率不佳。AIM-9和AIM-7系列早期型号的实战命中率约为10%。

而海外战争则是空空导弹的成熟期,联军所有的空战战果都是通过导弹取得。但是即便联军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这场战争中空空导弹的命中率也仅仅在三分之一左右。

目前美国主力中距导弹是AIM-120,其研制厂商声称其命中率为80%的,但是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却显示其在实战中的命中率在25-50%之间。

为什么在实战中导弹的命中率比较低呢?原因有如下几个:

1、现代战机一般都装备有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包括雷达告警系统和导弹逼近红外(紫外)告警系统。

上图是苏35遍布全身的电子战系统,包括雷达告警和红外/紫外告警。在这些电子战系统的支持下,如果战机被敌方雷达扫描或者锁定,那么告警系统就会向飞行员发出警告,并提供地方雷达位置、距离、类型等相关参数。而导弹迫近告警系统则可以提醒飞行员有导弹冲你来了,赶紧采取措施。这些告警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机的生存性能,实际上在实战中被导弹击落的飞机大部分是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送命的。

2、在电子战系统的支持下,战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反制。如果只是被地方火控雷达锁定,那么摆脱起来比较简单,可以沿对方雷达波束切线机动或者下降飞行高度,配合使用电子干扰和投放箔条干扰就可以把大部分的辐射源甩掉。而如果被导弹锁定了就比较麻烦,就得以大过载机动配合电子干扰和箔条、红外诱饵、拖曳诱饵等方式(对付不同类型的导弹使用不同的方式)。

这么做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保命,释放红外干扰弹可以有效对抗红外成像的格斗弹。苏22甩掉AIM-9X就是用了这招。

3、导弹虽然比战机速度更快、可用过载更高,但是受制于不可逃逸区,并不能百分之百命中。

很多小白军迷把导弹的最大射程当做实用射程,比如AIM-120D的最大射程超过150公里,他就会觉得用AIM-120D打150公里外的目标手拿把攥。实际上不是这样,受制于敌我战机不同的高度、速度和方位角等因素,实战中导弹的有效射程大大低于纸面最大射程。

一般来说,导弹不可逃逸射程是其纸面最大射程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就难AIM-120C来说,其理论最大射程为80公里,但是在实战中飞行员一般会在20-25公里才发射导弹。当然。“不可逃逸”也不代表目标真的就无法逃逸,只是说在这个区间内,目标被击落的概率很高。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按理说,当被锁定时,想要活命就得跳伞了。

判断自己是否被锁定是通过自己是否被雷达照射,其实,被雷达照射也并不代表自己就要死定了。首先,被照射后,只能说明战机处于危险之中,对方只是照射了,发现了这个目标,但是具体监测到对方战机里飞行员具体位置和战机的移动方向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监测,所以在这个期间,战机有可能会逃离敌人的包围圈,到达安全的地带,所以,被敌人照射并不代表飞行员就要殉国了。

当在空中两架战机相遇时,彼此都是危险的,一方被雷达照射,意味着另一方也会处于危险之中。他们就像是处于死亡生命线的两端,一方死亡意味着另一方也保不住性命。所以,各国都在争先恐后的研发一种可以“隐形”的战斗力,尽量让自己晚一点被对方发现。

当飞行员发现自己被照射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们不会首先选择跳伞,正如前面说过的,还有活命的机会,不一定被照射就意味着死亡。有时候可以这样认为,战斗机的座椅的安全系数很高比跳伞下去还容易活命。如果战斗机被轰炸,飞行员的一些保护措施肯定会开启,而且战斗机被照射后被敌方监测到的爆炸点也不是唯一的,所以,除了飞行员驾驶舱的部位,战斗机其他部位被攻击,对飞行员的伤害还是小的。

如果被轰炸时候飞行员正好跳伞,可能,飞行员就会成为被轰炸的对象,正好是导弹的命中点,可能此时的降落伞也被导弹打的全是窟窿,自身难保了。这样还不如留在战斗机里,起码还有活命的希望。


利刃号


由于导弹尺寸比较小而且重量比较轻,所以其无论是机动性能还是飞行速度都远远优于战斗机。一架战机一旦被敌方的火控雷达锁定并且发射导弹,那么其逃脱攻击的可能性往往很小。


(火控雷达)

实际上飞行员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知道自己的战机有没有被敌方火控雷达照射,而并不能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被锁定。然而飞行员即便在知道自己的战机被敌方的火控雷达照射甚至锁定,且难以逃脱攻击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战机跳伞逃生。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战机遭遇敌方导弹攻击之前,待在飞机座舱里面远远要比跳伞更加安全。现如今的导弹往往都是采用的近爆攻击模式,而不是直接命中战机,也就是说导弹是在接近战机的时候引爆自己的弹药部。由于导弹的爆炸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碎片,这些碎片对人体的有效杀伤半径可以达到几百米远。在这个时候,坚固的战机座舱恰巧可以给飞行员提供保护,而一旦飞行员弹射出座舱,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丧命于导弹的爆炸碎片。


(空空导弹)

战机在遭遇导弹攻击之后往往并不会立即爆炸或者解体,飞行员可以有机会把受损的战机开回国内,或者在战机确实要坠毁之前再跳伞逃生,这样对于飞行员来说反而更加安全。我们从实战中的案例也可以知道,很少有飞行员会在战机被击中之前直接跳伞逃生,这实际上是各国飞行员通过实战经验的总结并且出于现实安全的考虑而作出的最佳选择。


李姓先生


军人的尊严。就好像《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一部电视剧中讲的那样“人在枪在,人亡枪也不能亡”。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甲午海战中邓世昌陪着他的军舰一起沉没。泰坦尼克号的舰长陪着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是因为很多年以来,他们和他们的军舰或者船只有了一定的感情。也是他们负责任的表现。飞行员也是这样,飞行员已经将战斗机当成自己的战友,已经无法舍弃了。军人尊严和他们身上的职责,让他们选择要保护自己的战机,保护平时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便是自己的战机被击中,或者出现一些其他事故,飞行员的反应也不是第一时间跳伞,而是想着如何将飞机安全的飞回机场或者是迫降。

还有一个原因是,战机被锁定并不一定代表着战机会被击落。战机被雷达锁定后有一个淘一区间,这个逃逸区间并不是一定的数值。根据自身战机的位置和敌方战机的位置,还有敌方雷达性能有不同的差别。也就是说战机提示你的跟踪及锁定,完全可以凭借战机的机动来摆脱对手的锁定。

现在并没有那么多空战,战斗机披挂的导弹命中率数据都是根据理论统计或者是实战模拟演习统计出来的,在战斗中变数很大,这种命中率会更低。即便是被对方的导弹锁定,在战机上装载的电子雷达系统的支持下,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反制。可以发射干扰雷达波,或者投掷箔条干扰。对付一些跟踪式的导弹,可以使用大过载机动,配合红外诱饵拖拽诱饵,甚至还可以释放副油箱。

现在的导弹为了追求高机动性能,战斗部装药有限。导弹一般采用近炸引线,并非击中目标,而是在战机身旁爆炸。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飞行员弹射逃生舱的话。 有可能会被炸弹产生的碎片波及。导致战机还没有坠毁的情况下,飞行员先牺牲了。并且现在的红外追踪导弹,一般是冲着飞机的发动机去的。如果飞机的发动机被击中,机体没有当时解体的话,飞行员完全可以控制飞机降落地面。


沐风谈兵论道


先讲一个飞行员在导弹击中前瞬间跳伞的经典例子。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飞机根本无法识别苏联产的萨姆6防空导弹的火控信号,因此取得了96枚导弹击落64架以色列战机的辉煌战果,这其中就有以色列飞行员在看到萨姆6飞来的瞬间跳伞了,可结果却是这名飞行员和他的降落伞一起被打成了筛子,即使飞行员侥幸活下来等待他也是摔死的命运。虽然对空导弹威力不是很大,但是在空中这个没有遮挡的地方,其爆炸后的冲击波范围更大,而导弹的碎片恐怕你在1公里外同样具有杀伤力吧,至少能轻易的破坏你的降落伞!

得益于飞行适应能力、尺寸、推重比的优势等,对空导弹的发展从越战开始使用以来,对战斗机一直都是弯道超车的,现代导弹可以轻易的设计10G以上的机动,但战斗机因为飞行员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只能做到9G,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10年前最先进的导弹红外引导头在今天看来就已经是简单得和儿童玩具差不多了,而成本却只有10年前的一半;10年前还能用红外诱饵弹让导弹分不清目标,现在就更像绚烂的烟花,对导弹作用几乎为零了,于是最近10年形成了一个空战准则,被火控雷达照射——战斗机已经被击落了。既然发现就意味着击落,为何飞行员的战机被锁定时不选择跳伞了?

原因就是如第一段讲的案例一样,驾驶员的驾驶舱实际比你提前弹射出去安全得多。对空导弹为了保证机动性,其战斗部装药有限,一般在50~70公斤左右,而且为了保证命中率,大多采用近炸引信,并非直接命中目标,爆炸的威力并不是很大;第二就是导弹一般都是冲着战斗机发动机而去,那里的红外特征最明显,说得直白点就是导弹对战斗机舱内的飞行员威胁并不大,从最近几十年发生的战争中,飞机被击中而飞行员存活概率高达80%就能体现出来,就最近的两次,一次俄罗斯的苏25在叙利亚被毒刺击落,以色列的F16被S200击落中,飞行员都成功的跳伞逃生了,只是前者弹射跳伞后被包围,死得有点悲壮。

第二就是飞行员已经将战斗机当成了自己的战友,已经无法舍弃,舍弃会让他心痛,他们不想就这么轻易的弹射逃生,他们选择了要保护自己的战机,保护平时自己最亲密的战友,除非万不得已,实在不能再拯救了。因此在战斗机被击中后,因为对空导弹的战斗部不大,威力有限,飞行员往往都不会第一时间跳伞,他还要评估自身战机的损坏情况,再决定是弃机跳伞还是开着受伤的战友脱离战区!

也正是因为发现即意味着击落的,因此现在各国都在争先恐后的研发隐身战机和L波段雷达,其实就是为了“尽量晚的别被发现+尽早发现对方”,这才是战机发展的王道!


狼烟火燎


战机的交战一般意味着对天空话语权的争夺,战争爆发时,最先交锋的几乎都是来自空中,因为制空权的取得将会为后续的所有地面进攻行动提供有效的支撑。而对于防守方来说,制空权一旦丧失就意味着战争很可能走向输的结局。当然战机的交锋也不一定全是在战争状态下,平时也有你来我往,除了互相“打招呼”以外,无论什么时候,被火控雷达锁定都是让飞行员精神紧张的事情。

火控雷达扫射并且锁定,下一步就很可能是飞行员按发射按钮射出格斗导弹将对方击毁,随着现在的导弹技术发展,格斗导弹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3马赫,即使是超音速战机也未必有十足把握能够通过机动来逃脱攻击。不过飞行员们在被锁定以后,到要躲避导弹,甚至弹射弃机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期间需要根据情况来作出判断。

战机交锋,火控雷达扫描并且锁定是攻击的第一步,这个时间就是一瞬间的,F-35使用的AN/APG-81雷达切换到攻击指示状态并为导弹录入目标的时间不超过0.3秒。另一边被锁定的战机就会有锁定警告,对方战机飞行员就要警惕,下一步可能要面对发射出来的导弹了。平时可能这种锁定是用于驱赶对方战机离开,但战时肯定就会毫不犹豫地射出导弹。

锁定以后,攻击导弹射出,飞行员就必须使用各种手段逃脱攻击了,导弹的速度可以达到3倍音速,仅依赖速度是无法逃脱的。所以飞行员们还会使用红外干扰弹,超音速机动等方式进入导弹的盲区。一开始还没反抗就直接放弃跳伞了,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和导弹的距离已经足够近,飞行员们也不会轻易选择弹射跳伞。空中格斗导弹为了取得优秀的机动能力,在战斗部装药上并不会有很大的威力体现,大部分通过破片毁坏战机结构,对于双发动机的战斗机来说,即使被命中一发导弹也未必直接坠毁。

但是如果飞行员弹射出去,在飞机周边爆炸的导弹可能就会散射出许多致命的破片,座椅显然不够飞机的座舱安全。总之,飞行员们都会为了自身或者战机的安全,尽可能选择不跳伞,而是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


水镜晓先生


首先要理解什么才是被火控雷达锁定,被锁定的前提是敌机的火控雷达能够持续稳定的照射我机,准确的获悉我机的方位和高度速度等信息,这样才能允许一些导弹发射并击中目标。

火控雷达作为现代战斗机的核心电子设备,工作模式有很多种,我国的歼八Ⅱ型截击机的火控雷达就拥有十三种工作模式,一些先进的雷达还能够对地面和洋面进行测绘,完成地图绘制的侦察任务。持续照射为导弹提供火力控制只是其中一种工作模式,并不是每种工作模式都能准确的获取敌机的详细信息,也就是说被火控雷达照射并不意味着被锁定。

实际上被锁定后的存活率是很高的,首先雷达的对于电磁波发射和接收都有一定的角度范围限制,只要脱出这个范围就不会再被敌机持续照射,进而摆脱雷达制导导弹的追击。其次,所有的空空导弹都有一个不可逃逸区,目标只有在持续处于这个不可逃逸区内,才能确保大概率的命中目标,这个不可逃逸区随着空战中两机速度高度的变化和位置的交换是实时变化的,导弹命中战斗机的低概率也是航炮仍未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此外,战斗机被导弹命中并不意味着被击毁,在二战后的诸多空战中,飞机被导弹击伤后返航的例子屡见不鲜,F-4和F-15一类双发的重型战斗机在被击伤之后仍然拥有很高的生存率,原因之一是因为导弹很难直接命中目标,而是通过破片或者连续杆、离散杆等战斗部机构来打坏或者切割敌机,如果敌机处在持续的高G机动当中,导弹即使爆炸了也不一定能使目标立刻失去飞行能力,更何况战斗机有多种方法脱离不可逃逸区,只要在区外进行一定的规避机动,导弹想要命中还是相当困难的。换句话说,战机被锁定后的生还可能性远远大于一成,飞行员不仅不需要跳伞,还有可能反杀对手获得战果。


双马尾班长


战机被锁定后不见得就无法逃脱,这要看是什么样的空对空导弹。如果是红外弹,干扰诱饵还是可以其作用的,不比过于担心。而且空对空导弹拖把的可能性也有,如果自己都放弃了逃脱了机会,对手一发射导弹你就跳伞,岂不是自己断了后路。

还有一点,战斗力空战的地方都是有争议的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区,你跳伞之后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俄罗斯的飞行员被地面武装对空开火也说明了跳伞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虽然国际条例是禁止对跳伞的飞行员开火,但那些地面武装也不管这么多,直接对飞行员开火。如果飞行员落到对方控制的区域内,危险更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还不如不跳伞,战斗机也不是没有对方空对空导弹的能力,箔条干扰可对付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红外弹也有对付的诱饵。在多重干扰下,空对空导弹也有打偏的时候,凭借战斗机的机动也可以摆脱空对空导弹。最近几次局部战争中战斗机被击落多数是麻痹大意,自以为对手的导弹都是肩抗的,够不着。

比如沙特的F-15被击落,对手把R27改成了地对空导弹,沙特飞行员完全懵了。如果是在海上空战 ,如果跳伞也可以能面临喂鱼的可能,跳伞只是不时之需,不是必然为之。如果导弹击中,也不用担心,看看能不能飞到己方控制区域,这样也有利于营救。


兵器瞭望台


战机是在三维空间快速运动的,火控雷达扫描都有锥角,又不是360度全向搜索。战机被对方雷达锁定,可以依靠机动进行脱锁。一般都是横向机动,因为火控雷达是多普勒模式搜索目标,横向机动,目标机速度相对于攻击方近似于零,会被雷达滤掉。而且横向快速机动会脱离对方雷达扫描锥角范围。

攻击方如果不能稳定跟踪和锁定,就难以发射导弹,即使勉强发射,导弹命中率也会大幅下降。因为不管是半主动还是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都要雷达引导,只不过主动雷达导弹到导引头自主搜索时可以不用管,但这个距离一般也就20到30公里。所谓的导弹不可逃逸区是个动态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且目标机除了机动,还可以用机载自卫电子干扰吊舱、箔条等对攻击方的火控雷达、导弹导引头实施干扰。

所以,不要一听锁定就意味着被击落。战机的空中对抗是异常激烈和复杂的,美军在实战中也做不到雷达锁定后发射一枚导弹就击落一架敌机。因为如果发射过早,导弹在飞行末段完全是靠惯性飞行,机动过载大幅下降,追不上同样进行机动飞行的战机。例如AIM-120的射程可达80公里,但美军在实战中却是放到40甚至更近的30公里才发射,就是为了确保导弹打出去能死死咬住敌机,不至于被摆脱。(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