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透析醫改重點,四點建議強基層

透析醫改重點,四點建議強基層

透析醫改重點,四點建議強基層

2015年,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分級診療模式就是“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提出要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為突破口。2017年8月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確立了我國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誠然,新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凸顯。宣佈我國社會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衛生與健康方面,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對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衛生與健康服務寄予更高期望。

基層不強,四個原因

一是認識不到位甚或錯誤。對基層的基礎、重心、重點、短板認識不到位,對基層存在問題的根源認識不清。

二是政策設計有缺陷。包括基本藥物政策,首先是對基本藥物概念理解與執行錯誤。基本藥物,指的是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保證供應、基層能夠配備、國民能夠公平獲得的藥品,主要特徵是安全、必需、有效、價廉。注意,是“必需”,然而我們幾乎所有制定基藥政策者都要求基層醫療機構“只能”使用基本藥物,而且實行“唯低價是取”的招標、“壟斷”配送等,以至於價高了,廉價藥斷供了。其次是無處不在的根深蒂固的醫療服務體系等級制,全科醫學制度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抓分級診療卻沒有實實在在“強基層”。再就是巨大的財政投入偏離了方向,使得投入效益不好,巨大投入打了水漂。

三是強基層的動力不足。一方面缺乏激勵機制,另一方面政績觀錯誤。強基層重點在人才,而人才下基層本來就是逆向流動,是違背“規律”的,因此難做。另外,即使人才下去了,基層強了,不顯山不露水,看不出政績,所以有些領導對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等問題關注度不高。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馬曉偉主任曾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在醫衛界政協委員的聯組會議上表示,實現分級診療關鍵是首診,首診在基層能不能鋪開,關鍵是首診醫生能不能提供患者信得過的醫療服務,“老百姓去不去,關鍵看人,不是錢的事,更不是行政命令能解決的,難就難在這。”

四是思路不清。最關鍵的是不知道怎麼強基層。

強基層,四點建議

一是提高認識。首先要認清形勢。當前我國人群面臨的健康挑戰主要是快速老齡化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加重;最近,機構改革,組建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保障局,醫療衛生服務將從以治療為主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主。

二是做好規劃。建強中心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級診療的突破口就要圍繞慢病,做好健康管理。基層醫院未來的重點科室是老年病、急診、中醫、內兒科、康復科及特色科室。

三是抓住重點。要迅速放開基層用藥,很多地方已經做到了。要抓住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等機遇。要切實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注重搭臺子、給票子、給位子、卸擔子。要做好村醫優轉、老退、嚴進、劣汰,充分利用好鄉村全科醫生考試。要徹底改變“當前的服務體系是以醫院為中心,注重服務數量。服務模式注重提供治療,而不是從源頭上保障健康;人們傾向於在醫院,而不是在基層接受服務。基層缺乏合格的醫務人員,進一步削弱了衛生系統發揮疾病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服務一體化等核心職能的能力”。要著力創造價值,努力同時實現以下三個目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個人和家庭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及更好的服務體驗;醫療衛生費用個人和政府可以負擔。必須進行服務體系改革,必須一直關注提高健康水平,而不是提供更多的治療服務;必須要從獎勵服務量和收入轉向獎勵健康結果——讓投入的資金創造更高的價值。

四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建立學習型組織,提高學習能力;修煉系統思考能力;建立有激勵有約束的薪酬體系;提高有效控制和規避醫療風險的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提高領導力;善於借力:學會創新,智慧醫療。

你可能還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